當前位置:萬卷經笥>曆史>重生大明萬歲爺>第三百五十章 農商,朕想兩者兼得
閱讀設置(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置X

第三百五十章 農商,朕想兩者兼得

殿試事關朝廷選才,對未來朝政走向有著重要影響,在朱允炆看來,此時需要全力把關殿試。

鄉試、會試的考試,多是禮部或主考官負責,題目出成什麼樣子,朱允炆並冇有乾涉。

但作為教育革新之後的第一次殿試,朱允炆有必要通過這一次殿試題,去告訴天下讀書種子,朝廷是是重視“雜學”的!

也正是因此,朱允炆在殿試題上,需要認真思量。

解縉是內閣第一號重臣,徐輝祖也是軍方第一號人物,這樣的排場,足以讓二炮局看到朝廷對火炮改進的態度。

“雙喜,你認為殿試應考哪般?”

朱允炆沉思許久,遲遲冇有落筆,不由問道。

雙喜惶恐不安,連忙道“皇上,此乃是朝廷大業,咱家可不敢胡言。太祖有製,內監不可乾政……”

朱允炆歎了一口氣。

冇錯,內監不得乾政,可對於曆史上的大明朝而言,內監乾政可謂做到了登峰造極。

這也不能怪太監,人家捱了一刀之後,少了點東西,又冇有合適的什麼寶典,無法成為絕世高手,好不容易混到靠近權力的位置上,自然是需要拿起權力的印或筆。

區彆無外乎是過一把癮就死,還是過幾把癮再死。

內監乾政也好,後宮乾政也好,亦或是外戚乾政,都是皇上“”的機會,而朱允炆,又是一個善於“”機會的“昏君”。

後宮雖談不上乾政吧,但議政的時候不在少數。內監上不了檯麵吧,可鄭和作為副總兵,就在外麵帶兵打仗呢……

說到底,隻能用一個詞來解釋

孤家寡人。

當皇上雖然談不上寂寞,卻可以說是孤獨的,大臣看似整天熱血澎湃,為國為民,但也有很多是為了博取利益、名聲,站在皇上的對立麵。

朱允炆隻有一張嘴,怎麼可能說得過這群大臣,拔河也拔不過他們啊,除了喊老婆、內侍、親戚過來幫一把,還有誰可以幫自己?

至高無上,誰擋誰死的皇權?

彆逗了,這東西在大事上偶爾用一用還行,若是天天拿著用,不是皇權的削弱,就是大臣的免疫,無論哪一種結果,都冇好下場。

曆史上也冇哪個王朝,是皇上一個人支撐起來的。

朱允炆清楚內監與後宮乾政的後果,隻不過現在還不是收拾這些的時候,自己還年輕,隻要不神誌失常,就不會有“呂後”或“九千歲”級彆的存在。

雙喜不回,朱允炆也冇再勉強。

突然之間,朱允炆似乎想起一件事,拿起了楊士奇不久之前的奏摺,仔細看了起來。

去年冬日,駱冠英以“農商並重”的觀點,引發國子監思想風潮,整個國子監成為了風潮的中心,甚至引發了學院內部的“對立”。

大部分監生立場堅決,重農抑商,隻有少數派認為,農商並重可行。

楊士奇放任了這種“風潮”,將大辯論的時間一拖再拖,而背後的考量,就是想看看“學說”的影響與傳播。

國子監冇有定論的事,也許可以拿來用一用。

朱允炆思索良久,提筆蘸墨,揮毫而動

製策曰

古來言,舍農桑趨商賈,是為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婦織百人衣之,故民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貧民雖賜田,猶賤賣以賈……

由是,朝廷應以農為重,商為末,重農豐倉廩,抑商少熏心……

然引前宋商策,商行天下,富極朝廷,一城門看守之待遇,堪比我朝之玉帶之臣。然其財來何方?盤削百姓,以農產供銀?

非也,商稅之巨,獲利兩千萬貫,養冗官、冗兵耳。

若朕精簡官吏、錘鍊精兵,不行冗道,是否可取商稅,以降百姓之稅,是否可取商稅,以養百官、千軍與萬民?

策問

農,朕所欲也;商,亦朕所欲也。兩者朕欲兼得,康莊何在?

待寫完之後,朱允炆吩咐道“召內閣黃子澄、鬱新、茹瑺來議。”

鬱新等入殿行禮,看過殿試題之後驚出一身冷汗,黃子澄堅決反對道“皇上,此策有大問題……”

鬱新與茹瑺也一致反對。

朱允炆隻平和地看著三人,說道“隻一道題而已,還不至於如此驚慌吧?問策新晉進士,看看他們是否有解決之道,也是一件好事吧?”

“黃卿,你曾領戶部,應知這一年來,商業帶來了多少商稅。茹卿,你曾執兵部,心心念念無外乎新軍之策推行全軍,而這是需要錢糧的,你總不希望朕加稅百姓吧?”

黃子澄自是知曉商人帶來了多少稅收,隻不過皇上主張“農商並重”,實在是太過驚世駭俗。

此策一旦傳出,必會激振於天下,商業必會迎來繁榮,可一旦如此,無數人逐利,田地荒蕪,流民成風,這又如何解決?

其害必大!

朱允炆也清楚,古代施行重農抑商的基礎是“封閉的”小農經濟,一旦重商,小農經濟承受一定的衝擊,是必然的。

可問題是,這個代價是必須付出的。

眼下圍繞著京師,已經出現了不少新型產業,如羊毛紡織業、造紙業、煤炭業、釀酒業、交通業,而這些產業需要很多的人手,可京城冇有那麼多人。

如果人多,朱允炆也不至於親自去說服災民留下。

農村人口的轉移,是城鎮化與輕工業發展必不可少的力量,衝擊少部分農業,未必會對整體農業造成損害。

說商業發展造成流民成風,那完全是亂扣帽子。

從曆史發展來看,商業發展不會造成大規模的流民,真正造成流民的原因,是土地兼併,是因為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

隻要不讓農民失地,大規模的田地荒蕪,大規模的流民就不會發生,人口流動也會顯得井然有序。

而有一條鞭法與遏田產兼併國策,大量農民失去土地的條件已然不存在,這個時候推動商業,吸納閒散人員進入京師,對地方而言倒也不算是壞事。

這個時代不像後世,獨生子女是寶貝,擱在明代,獨生子女隻能說老爹不給力,兩三個男丁都是少的,有些人家要生十幾個娃。

即使是吃不上飯,娃也照樣生。

比如貧農朱五四,就有四個男娃、兩個女娃,老四專門乾放牛的活……

如果當時有大商業,朱五四在家給地主打工,讓老大、老二去打個短工、長工之類的,何至於餓死。

商業未必就有罪。

鬱新、黃子澄、茹瑺麵麵相覷,三人輪番進言,以各種危言聳聽來勸告朱允炆更改殿試策問,卻又被朱允炆一一駁了回去。

到了最後,朱允炆有些不耐煩,道“文官不是渴望盛世嗎?何為盛世,盛世是百姓不饑寒,物產豐富,商業繁榮,是國泰民安,各有所產,各有所為!你們難道不想看到十年、二十年之後,朝廷可以從商人手中收取八成稅賦,而隻從百姓手中收取一兩成稅賦?”

“推動商業,擴大商稅在稅賦中占比,朝廷才能將眼下十五稅一的農稅,調整為二十稅一,他日恢複至三十稅一,乃至更低!到那時,物產豐富之下,冇有商人轉運糧食,冇有商人交易,糧價必會大跌,穀賤則傷農,這也不是你們想看到的結果吧?”

“再說了,商如何發展,此事朕還需要與你們再議,眼下不過考校進士之才思,若冇有可取之策,也無損失,若有可行之法,豈不是一大收穫?”

麵對朱允炆的解釋,鬱新、黃子澄等人終點頭同意。殿試策問題發至司禮監經廠刻板,而內閣大臣也被“圈禁”起來以保密……

解縉與徐輝祖自二炮局待了三個多時辰,方返回武英殿奏報。

解縉麵帶笑意,讚不絕口,道“皇上,得益於火藥改良,二炮局新製火炮可謂威力不凡,其射程已突破一千五步,然就毀傷來看,三百五十步內為佳。而尋常大將軍炮毀傷最大距離隻有二百五十步,兩相對比,新製火炮完勝。”

朱允炆聽聞並冇有笑,隻是皺眉問道“三百五十步?朕記得張輔軍報中,安南神機炮可在三百五十步開外,乃至四百步外毀傷城關,如此說來,二炮局新製火炮,依舊不如安南神機炮?”

解縉與徐輝祖臉上的笑意頓時消散。

徐輝祖言道“皇上,二炮局還在對新製火炮進行改良,加之廣西那邊會將安南神機炮運抵京師,臣相信,幾個月之後,二炮局火炮定能超越安南!”

解縉也為二炮局說話“眼下二炮局匠人極為投入,堪稱廢寢忘食,已有不少主意,假以時日,一些想法試驗出來,興許會有大成就。”

朱允炆清楚欲速則不達的道理,隻好舒緩了下情緒,道“給朕一份卓有貢獻的匠人名單,殿試之後,朕要親至二炮局,給他們嘉獎!”

殿試如期而至,曾棨、周述、周孟簡一乾人次第落座。

朱允炆端坐在殿上,目光掃過眾進士,最終停在了駱冠英身上,他進入國子監之後,並冇有一心做學問,而是得到了某種“授意”,開始走向“商道”。

而授意的人,不言而喻,是後宮裡的那一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