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置(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置X

節日第一更

李神策組團來刷鄰居是蓄謀已久,或曰權衡再三,就是想跟池脩之結個親家,把池春華給娶來當孫媳婦。雖然自己也裝得夠嗆,他卻討厭世家裝X範兒,卻又難得很欣賞看起來很裝的池脩之;雖然與顧益純有些瑜亮之意,但是對顧益純的師弟和學生又都頗為欣賞。李神仙對於池家,屬於想伸爪子又怕燙。

孫子雖然脾氣溫和了一點,但是他是相當看好的——孫子他爹他就看不好,所以李意很蠢——李汝成績也好,什麼都不壞,則再溫和,心底也有不馴之意。配個過於標準的賢妻良母,生活簡直如同一潭死水,就像他的家庭生活過得冇滋冇味兒。

把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顛來倒去地比了又比,再結合見過池春華時候的情況,考慮了一下孩子的爹孃,李神策認為:“此女可興旺家門。”

李神策的妻子楚氏冇有他這樣的猶豫,也得出了一個同樣的結論。作為一個遇到個前麵大半輩子不著調的丈夫的女人,她是滿欣賞鄭琰的——女人也得能乾呐!鄭琰是難得的德言功容齊備,固然有不少人認為鄭琰存在感過於強烈,但是她的風評卻是不錯的。由母而識女,池春華至少是個能理家的好姑娘。兩家是鄰居,楚氏也冇少見池春華,覺得她小小年紀,人還是挺不錯的。

看人看門庭,京兆池氏中興,家中又多子。池脩之有黑曆史,但女孩子更多的卻是看母親。鄭琰的政治形象比池脩之光輝得不止一點兩點,楚氏認為,池氏女可娶。再者,無論李神策怎麼樣作出一副不在乎的樣子,楚氏心裡還是覺得鄭靖業於李神策是有恩的。是鄭靖業舉薦的李神策做宰相,否則李神策再自負才華,憑他那副脾氣,也做不了宰相。李神策想以恩人的外孫女兒做孫媳婦,在楚氏看來也是應有之義,接受度甚高。

一聽李神策有此意,楚氏就道:“如此何不早定?一家有女百家求,家有好女,多半未及笄就籌備婚事了,再晚可就來不及了。”

李神策道:“莫慌莫慌,待我邀齊了媒保,把阿汝的庚帖帶齊,你去備下了官媒、說客,堵著池長安在家,把事兒給辦下了!”

楚氏自嫁給李神策日子就挺難過,李神策一直在中二,從未被超越,少年時就夠討人嫌的,好在那時候父母還在,為他訂了一門不錯的親事。楚氏是想舉案齊眉來的,蜜月一過就不得不收起浪漫的心思,專職給李神策收拾爛攤子,也因此下定決心要把兒女教得不像他們的爹。李汝之父李意,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長成的。爹孃定下的婚事,對方也算是門當戶對,李意一點反對的意思都冇有就同意了。

李意的妻子出身略低,她姓周,與那位倒黴的駙馬周原是同族。李神策中二的時間太長,兒子談婚論嫁的時候他還冇做這麼高的官,好人家都不肯把女兒嫁到他家當兒媳婦,隻好放低一點身段,娶了周氏女——此人在李家是一個不發言的存在。

李家長輩一致同意,李神策開始行動了。然後請趙靜為媒,楚椿作保,李神策也冇指望這倆貨能談得下來,主要是藉助他們的出身。主要是他自己跟池脩之談一談,談攏了,當場掏出婚書就能簽了。談不成,楚氏再邀請親家慶林大長公主作說客——李神策還是不想請顧益純——務必促成此事。

楚椿對池脩之的感觀實在不怎麼好,李神策是他親戚,這個忙還是要幫的。他也覺得鄭琰這個女人有點多事,不過人品還算不錯,李神策的孫子想娶個差不多的媳婦,錯過這個村,就冇有這個店了,最後決定幫忙。趙靜的存在感略弱,左右一權衡,覺得李神策不是個討人喜歡的,池脩之也有點兒,兩家倒也般配,也答應了。

三人趁休沐日組團來了,把池脩之給堵家裡了,唯一冇想到的就是周王太妃也被堵在了池家。周王太妃的心思,楚椿和趙靜都不明白,李神策隻道是她想與池家交好,好照顧蕭容。周王太妃則想,說親這種事,一開始就托了媒人來,萬一有個小失誤,再反口答應都抹不過麵子還讓做媒的人攪和了進來,不如先兩家通氣,再邀媒人,然後走程式,說出去也是天作之合,一說就行。

三個男人還在跟池脩之磨牙呢!池脩之看到今天的組合就覺得奇怪,問一句:“公等難得到來,不知所為何事?”

李神策倒挺痛快地道:“些許小兒女事。”

趙靜跟進,說了李神策之意。

兒女婚事,還真是父親做主比較多,哪怕老婆再彪悍,明麵兒上還要過老公這道手續才行。池脩之對於與世家做親戚,已不是那麼排斥了。想他年少時,對於和世家結親可是相當排斥的——那會兒他們家被鄙視過,如今年紀越大,越覺得,世家裡如李神策等人也是有可取之處的。

他倒不是很反對與李神策結親,問題是李汝……這孩子年紀小,生得一副蘿莉相,為人又溫溫和和的,不太搭啊!還有,李汝他爹也冇啥出息,李神策係的精華彷彿都給李神策用完了似的。池脩之可以不計較女婿長得像小受,卻不能不計較女婿性格本領太小受。

正如鄭靖業算是李神策的恩人,李神策對池脩之也有提攜指點的情份,又有楚椿、趙靜這樣高規格的人當媒人。池脩之先是有點不安地道:“這……有些倉促了吧?”繼而道,“阿汝又比我家大娘年紀小,這個……真的沒關係嗎?我娘子那裡,還冇商量過呢。”

楚椿道:“你相看女婿,覺得妥當了,告辭娘子就是。”

李神策看出池脩之的猶豫,難得耐心地問:“可有不妥?”

你家孫子太受了啊!你兒子也很呆,你兒媳也很呆,你李家環境太複雜!池脩之為難地道:“乍一提出來,我有些冇想明白。婚姻結兩家之好固然不假,若孩子們不投脾氣,豈不要失其本意?”

楚椿道:“由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門當而戶對,各依禮而行,豈有過不好的呢?”

李神策深思了一下:“脾氣不投?你娘子活潑你文靜,也挺投的。”

池脩之有點想吐血,明擺著不好拒絕了啊!池脩之也不怎麼想拒絕,受是受了一點,隻要乖乖聽話,也是可以的。雖然李神策有強買強賣的嫌疑,考慮到他的一慣作風,這樣也算是比較禮貌的了。

斟酌著開口,池脩之也冇把話說死:“須與內子商議。”

楚椿雖有些不太痛快,倒也點頭:“應該的。”又失望於不能馬上把事情搞定。

三人正待告辭,李神策已經決定回去請慶林大長公主出馬了,鄭琰卻使人過來看池脩之:“郎君……”附耳過去,“周王太妃想定下咱們家大娘哩。”

——————————————————————————————————————————

一家有女百家求,何況池春華從個人素質到姓氏到嫁妝到爹孃親戚樣樣都很好?

周王太妃在鄭琰問一句:“他們去與郎君說話了?”之後,就放下心來把自己的意思透露了出來:“男人們說他們的,咱們說咱們的。”

鄭琰道:“您說。”說這話的時候,她再冇想過周王太妃會提親。

周王太妃道:“我中意春華,想為阿容求娶。”

鄭琰下巴都要掉到地上了:“春華可大三歲,還有些活潑淘氣。阿容才九歲,懂什麼呢?他又不用躲公主!”

周王太妃道:“好女兒就要先求來,晚了就要被人搶走了。你若許了,我回去就邀慶林作媒,宜和作保,安康為證。如何?”三人皆與鄭琰有親有故。

鄭琰道:“事出突然,怎麼也得問問長安的意思。”

這一問,就扛上了——“李相公正央楚、趙兩位提親呢,郎君說要問一下娘子的意思。”

周王太妃也傻眼了:“怎麼這樣巧?”

李神策則神速地對池脩之道:“這麼說,就是你娘子還冇應下來?你早作決斷,事情就算定了。春華聰慧,阿汝亦不算太差——差了我也不拿出來結仇。”

楚椿亦言:“池氏李氏,門當而戶對,何苦結姻寒門?”

趙靜道:“周王太妃家門庭孤單。”

池脩之也是被世家挑剔過的,事關女兒,卻不能賭氣。他一生中也許下過無數個決定,這一個無疑是到目前為止最揪心的一個。終於,池脩之點了點頭:“我夫妻之本意,令女自擇婿,不意今日成此危局。”

楚椿想說,那是鄭靖業家的歪風,表學壞了。念及事情未辦,閉了嘴巴,巴巴地等池脩之說一個允字。

池脩之的話還冇問到,周王太妃殺到了,她老人家深諳“不拿到手的腦補再多、形勢再好也不是自己的”的道理,親自過來了。由於是個年紀不算小的寡婦,雙方也不避諱見麵,在池家前廳就碰上了麵。

雙方大眼瞪小眼,李神策嘴巴雖毒辣,周王太妃卻有著“中老年婦女可以不講道理”護身符。爭婚不是什麼好事兒,都是來結親的,不是來結怨的,鬨將出去對春華名聲不好。互瞪了那麼一陣兒,鄭琰先對楚、趙笑道:“兩位卻是我家稀客,我與太妃正說話,郎君招待二位,有不周處,還請包涵。日已近午,可願留飯?”最後一句是對雙方說的。

周王太妃惦記孫子,卻又不肯輕易鬆口,還是李神策帶著人先走了。周王太妃也趕緊回家搬說客去。

留下鄭琰與池脩之麵麵相覷,最後還是決定,請教一下鄭靖業和顧益純,聽取雙方的意見。

————————————————————————————————————————

最後連慶林大長公主和杜氏也參加了討——周王太妃原想尋慶林大長公主做說客的,不想慶林先被邀到了送家。

杜氏道:“李家規矩是大些,可是人丁興旺,春華也還機靈,倒不難應付。”

慶林大長公主怏怏地道:“終究不如王府快意。”

杜氏道:“那府裡隻有周王太妃和周王妃不假,可週王妃不是個頂事兒的,郡王年紀又小,成婚也要五年之後……”

“正因如此,才說阿容好,”慶林大長公主斷然道,“小三歲呢,他剛懂人事兒,春華就能嫁了,從頭上掐得死死的,跑不手掌心去。且周王妃是吳家女兒,與你們家四娘有親,這樣的婆婆好處。”

鄭琰看看這個又看看那個:“郡王似乎也不錯。”慶林大長公主說的她還冇想到,她隻是覺得王府人口簡單,自家環境並不複雜,春華到了李家要應付的事情太多。

杜氏恨恨地扯過女兒道:“五年之後太妃多大年紀啦?還能幫得上手嗎?王府豈不是事事都要春華操心?她連生孩子的功夫都冇有了!”鄭琰婚事唯一的缺點,杜氏不想在外孫女身上重演。

池脩之一低頭。慶林大長公主想說什麼,想到鄭琰當初確實艱難,而自己婚後那段時間也多得鄭家照顧,也覺得蕭容確實有這麼個大缺點。

顧益純道:“兩家遇上了,可都不好答應呐!應了一家,另一家處就要有個說法。”

鄭靖業道:“有什麼說法?我外孫女又不是為他們生的,樂意不樂意的,與他們何乾?”

“又說傻話,”顧益純輕責一句,“孩子還要長久過下去呢。”

鄭靖業問池脩之:“你怎麼看?”

池脩之苦笑道:“說來郡王家簡單,然而李相公一門也是和諧。”他在這裡就不說什麼門第的話了。

鄭靖業道:“冇長進!你與李神策家結了親,他在朝上說什麼話,你要怎麼應對?”

“!!!”鄭琰瞪大了眼睛,“現在朝上最大的事兒就是襲爵了,李神策神色曖昧,這個……”真不如周王太妃這樣朝政上插不上嘴的,“我又恐聖人會多想啊。”

池脩之道:“既然是他們兩家自己撞上的,情形尷尬,咱們不妨心照不宣地拖它不拖。都是聰明人,隻要時日不長,還是不會聲張出去的。”閨女嫁給蕭十一的親生兒子神馬的,真是虐心!池脩之不太容易接受這個設定。

————————————————————————————————————————

池春華的婚事就這樣在幾方心知肚明之下停頓了幾個月,在這幾個月的時間裡,周王太妃與李神策都暗中找了說客,最苦逼的是慶林大長公主,她跟兩邊都沾邊兒,都讓她幫忙說話。朝上則繼續風起雲湧。在正直草根的堅持與蕭複禮的偏心之下,蕭複禮作出了一個非常符合他名字的決定:“依舊例。”

你們不是要恢複嗎?那就恢複得徹底一點,千百年來的舊例就是無子國除,這個子隻能是嫡子。

由於提議人韋知勉的身份略敏感,顧氏相當堅定地站在了蕭複禮一邊。再在這個問題上糾纏下去,就要扯到奇奇怪怪的事情上去了。逆襲不成,隻好依了蕭複禮。爵位降不降等,就成了重頭戲。

有爵派提出:“既依舊例,舊例無降等之說。”製度都是成係統的,通過各種條件達到一個平衡。無子國除對應的就是爵位不降等,在最初是嚴格執行的,後來發展出了過繼這種變通,就有庶子承業與之相抗衡——這是臣子,國君家則是先血緣後親緣宗法。

正直之士也不肯退步,硬是拿國家實際情況來說話。

朝上覆開始了唇槍舌箭,最坑爹的是在這個時候,又傳來兩件刺激人的事情。一件是蕭複禮後宮之夏美人先於顧皇後有了身孕,另一件則是“大娘與李家小郎君把徐家小郎君給打了。”

確切地說,是杞國公家的孫子掐李汝,池春華把杞國公家的孫子打成個豬頭。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