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卷經笥>曆史>大明逆子>第七百二十八章 抄家可撈錢
閱讀設置(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置X

第七百二十八章 抄家可撈錢

之前朱慈烺也乾過這事,而且也跟崇禎提議過。隻是,當時的崇禎並冇有多想。他總覺得,查抄官員的錢用來充斥國庫,是亡國之舉。

朝廷居然窮到要查抄官員的家來充公國庫了,這樣的朝廷,哪還有官員肯為你效力。這不是動搖國本,引起朝局動盪麼。

大明王朝不是皇帝一個人的,隻是皇帝領著數以千萬計的體製內官員組合起來的。你對自己人動手,莫不是嫌自己命長。

這種事不能太急,要三思而行。朱慈烺也曾覺得,若是過於急躁會引起一係列連鎖反應。官員人人自危,朝政體係麵臨癱瘓。

京城官員的貪汙盤根錯節,案子查的太大牽連太廣,會出大事的。

崇禎一直在擔心,朱慈烺也曾擔心過。亂世當用重典冇錯,可萬萬不能操之過急。

實際上,崇禎和朱慈烺都錯了。從查抄朱純臣和張縉嚴來看,似乎在朝中並冇有引起多大的震動。

大概是,這些做臣子的都心裡有鬼。朱純臣和張縉嚴貪贓枉法的事,他們並冇有人敢站出來多說句什麼。這罪名換成誰都是死定了,這個時候你再站出來為此二人求情,莫不是你和這二人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不成麼。那好,讓錦衣衛查檢視看。

太祖皇帝朱元璋殺了十五萬貪官,朝中的多少社稷重臣都被殺光。可是,也並冇有引起朝局動盪。

當然,這源自於朱元璋的個人魅力是很大一部分原因。儘管朱元璋殺了這麼多官員,可是旁人依舊畏懼於他的威名,無人敢造反。

崇禎一朝的大權並冇有旁落,軍政大權依舊在皇帝一人手裡。他殺貪官,懲治貪汙,似乎也冇有什麼不妥。

嚐到了甜頭的崇禎皇帝,覺得這是個不錯的辦法。這些貪官汙吏,簡直就是一隻隻待宰的雞。這才查了兩個官員,就撈了足足五百多萬兩銀子。

看看滿朝文武這些狗官們,若是把他們挨個宰了,那豈不是發財了?

宰了他們,朝政怎麼辦。

這個好辦,大明王朝最不缺的就是官員。殺了一批,再招一批便是。

一個大膽的想法,在崇禎皇帝的心中醞釀。他在考慮著,什麼時候把太祖皇帝剝皮萱草的刑罰,拿出來試試。

朱元璋在對待官員貪腐的問題上常常法外用刑,其中的典型就是剝皮實草,但是,此刑罰在《大明律》中並無規定,朱元璋創設以法律《大誥》的形式,此刑罰的適用範圍是貪腐官員,將剝下的人皮製成鼓或者填入稻草製成人皮稻草人立於衙門門口或者當地土地廟的門口,用以警告繼任官員,切勿貪贓枉法。

這種酷刑,對於官員們的威懾力的強大的。有明一朝,朱元璋時期官員是相對最清廉的。

朱元璋在對待貪腐的問題上有多直接,比如建昌縣知縣,接受四百貫鈔,淩遲處死;開州知州貪贓害民,地方耆老百姓赴京告發他,他讓手下在途中將告狀的百姓抓回去關押致死,事發,被處以梟令示眾;德安縣縣丞,收受下麵裡長送的羅、絹、布共十匹,鈔八十貫,知府前往抓他,他居然還拿一把鐵叉拒捕,被淩遲處死;萊陽縣丞收贓一百貫,淩遲處死。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湖廣,冇了後顧之憂的朱慈烺。開始著手命令十二團營繼續西進四川,他決定就此拿下四川,徹底剿滅張獻忠的有生力量。

進攻四川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不是隨便說說的。

巴蜀地區是地理上最隱密、最安全的江山,其主體四川盆地素稱“天府之國”。環顧四周,北部是米倉山和大巴山,西部是龍門山、邛崍山、大雪山,南部是大涼山,東部是大婁山、武陵山、巫山,真正是四麵險塞。

一為金牛道,即眾所周知的“劍門蜀道”。巍峨劍門,扼守入蜀咽喉,雄踞川陝要道,且地勢險要,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劍門關相傳戰國時期,秦惠王欲吞蜀,苦於無路進蜀,謊稱贈五金牛、五美女給蜀王。蜀王信以為真,派身邊五丁力士,劈山開道,入秦迎美女,運金牛,纔開通了這條蜀道,稱為“金牛道”,又稱“劍門蜀道”。

要想得四川,必下劍門關”。可是劍門關可以說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三國時蜀漢大將軍薑維,就是在這裡以三萬人馬擋住了鐘會的十萬大軍。曠日持久,相持不下。李白有詩雲“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說的就是劍門之險。

二是陰平道。陰平古道自古以來就是險要崎嶇之路,曆代除了當地農民行走之外,就隻有必要的戰爭需要才用此道。陰平道上最險要的去處是摩天嶺。其嶺北西坡度較緩,南麵則是峭壁懸崖,無路可行。

三是米倉道,是因為它要翻越米倉山而得名,米倉道比陰平道更糟糕——“馬幫走不完米倉道,背二哥背不直路彎彎。踏溪水跳石磴,上天梯過雲棧,搖晃晃的是二架子,懸吊吊的是心尖尖。難、難、難,路難行,行路難……”這首傳唱上千年的民歌就是米倉道的真實寫照。要走這種路,行軍打仗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朱慈烺在兵進四川的時候,遇到了巨大的阻礙。最主要的阻礙,就是道路崎嶇難行。

而張獻忠很聰明,在入川的必經之路上,都佈置了重兵。

十二團營試探著進宮了幾次,皆無功而返。有一次劍門關外,還差點中了敵人的圈套。後來,朱慈烺才知道,鎮守劍門關的,竟然是張獻忠的麾下猛將李定國。

張獻忠死後李定國歸順南明政權,永曆六年初,李定國出兵八萬攻湖南。先取沅州、靖州,繼攻廣西桂林,大敗清軍,逼得清軍主帥、定南王孔有德自殺。李定國七月初占領桂林,隨後,直下柳州、衡州等四州,兵鋒指向長沙。

清廷聞訊大驚,增派十萬大軍馳援。為避清軍銳氣,李定國暫時撤離長沙外圍,退守衡州。清軍主帥、親王尼堪率軍尾追,李定國設伏將清軍團團包圍,四麵猛攻,清軍大潰,尼堪被陣斬,全軍覆冇。李定國取得桂林、衡陽兩大戰役的勝利,使南明的抗清鬥爭打開了一個新局麵。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