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青雲,十幾年前還是一個落魄的小夥子,如今已是一家上市公司老闆。
再怎麼成功,他也忘不了當年在黔江街頭流浪時聽到《習慣孤獨》時的情景和心情。
十年來,漫威的電影馬青雲一部也冇落下。
這部《複聯4》更是不會落下。
百忙之中,上映第二天他就去看了。
看完之後,他決定,給公司員工包場。
兩千多個人,人人有份。
因為它值得。
它堪稱漫威電影宇宙的史詩級電影,好幾場大戲的資訊量十足且節奏非常快,無論是聲勢浩大的動作場麵、令人眼花繚亂的特效場景,還是極為緊湊的劇情發展,都不斷刺激著觀眾的心臟,全程資訊轟炸,十足高能。
導演把重心放在了文戲方麵,做到了深情地,甚至是悲壯地跟觀眾道一聲再見。例如,“鋼鐵俠”與女兒以及“小辣椒”的相處,就展現了超級英雄感性、人性化的一麵。
對美隊、鋼鐵俠、雷神、黑寡婦等人的刻畫展示了他們掙紮、覺醒和走出陰霾的曆程。
甚至滅霸也得到了成長,他很快意識到人總是念舊的動物,他們總想回到過去改變什麼,那麼唯一能做的就是回到原點,毀滅掉這個宇宙,重新啟動一個宇宙。
對漫威而言,該片也不僅僅是終結,亦是這個宇宙的開始,正如影片最後,那清脆的三聲,正是漫威起源之初《鋼鐵俠》中的那三聲打造戰甲的聲音,自鋼鐵俠始自鋼鐵俠終,自複聯終自複聯始,一切都是大自然最好的安排。
除了電影本身的好以外,漫威也用長達11年的時間,給予生活在這個年代的觀眾以最好的陪伴,這是他們的終章,也是粉絲最好的十年。
宣傳預告時,很多觀眾想過結局會哭成淚人。
但冇想到從開始到結束,都在暴風哭泣。
《複聯3》結局的時候,有一半的生命灰飛煙滅了,包括旺達、奇異博士、蜘蛛俠、星爵、黑豹等等。
《複聯4》一開場,就延續了這份悲痛。
《複聯3》大戰的時候,鷹眼已經退休了,所以冇能參與那場戰鬥。
但不參與戰鬥,不代表可以置身事外,畢竟滅霸要滅的,是半個宇宙的生命。
所以遠在鄉野的鷹眼,在毫不知情、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親身經曆了悲劇的發生。
世界,陷入了一片死寂。
傷痛滋生力量,這才能成為後續大家發力的鋪墊。
當然蠻力是不行的,要想打敗智商與能力兼具的滅霸,不僅超能力,什麼高科技、玄學都得用上。
在尋求打敗滅霸的過程中,許多劇情和細節都和前作銜接上了。
掛或冇掛的、消失前或消失後的,統統都拎出來走了一遍。
甚至還讓觀眾看到了許多前作裡的同一場麵的不同鏡頭,讓觀眾絕對不會想到,原來那個無比熟悉的鏡頭,裡麵還藏著玄機。
觀眾不得不敬佩於漫威鋪墊的耐心,十年22部,從鋼鐵俠到終局之戰,每一個細枝末節都走完美地走在“終局之戰”的大版圖裡。
每一個人物的塑造、每一場意外事件的發生,都不是在白白浪費時間。
最後當因果輪迴,把結點拉回到熟悉的那個畫麵裡時,觀眾才恍然大悟,原來漫威如此智慧。
既圓滿了漫威宇宙,也最大限度成全了粉絲的情懷。
這種官方帶粉絲回顧漫威十年的方式,真的是不哭成淚人都不行了。
所以當那些最熟悉的梗出現的時候,大家笑著笑著,就哭了。
比如當美隊再次在電梯裡遇到前神盾局派來暗殺他的那批人時,就在所有人都以為美隊要說“在動手之前,有誰想要出去嗎”的時候。
他卻說了一句話,瞬間整個電影廳一片歡呼。
熟悉的話語、熟悉的人,隻是這一次,美隊終於變聰明瞭。
以及當托尼在滅霸麵前,說出那句“I am Iron Man”的時候,更為讓人感動不已。
不是天命,不是英雄,不是滅霸,就是Iron Man,那個拯救完地球、還能接著拯救宇宙的人。
鋼鐵俠和美隊的每一次秀基情,都能惹得觀眾熱烈鼓掌。
笑點方麵,蠢萌無敵的浩克依然承包了大部分。
班納變得不再那麼容易害羞,浩克也變得自尊心不再那麼強,兩人一起變成了迷之自信體,連自拍都那麼萌。
《複聯4》充斥著許多獨屬於粉絲的情懷梗,對於冇有漫威基礎知識的觀眾來說,會減少很多樂趣。
但即便拋開梗和情懷,它也絕對是一部成功的大片。
就拿滅霸這個角色來說,是漫威塑造得最好的反派。
不臉譜化、有血有肉、動機合理、人物立體、智商滿分,纔是一個壞角成功的關鍵。
而滅霸作為《複聯3》的網紅代表,能夠獲得那麼多人的調侃和喜愛,絕對不是冇有道理的。
首先,滅霸並不“無腦壞”。
相反的,他是集智慧、能力、情感於一身的人,是這個宇宙中絕對的精英。
他的毀滅動機,甚至是充滿哲學性和科學前瞻性的:毀滅宇宙一半的生命,以達到生態和資源的平衡。
他甚至不喜愛血腥和暴力。
血洗了整個銀河係的滅霸,始終堅持的死法都是讓所有生命無痛苦地灰飛煙滅。
其次是人性。
消滅一半生命之後的滅霸,選擇的居然是卸甲歸田的生活。
養養花、摘摘成熟的果子,自己圍一個暖爐,生火做飯。
如同滅霸自己所說,屠殺隻是他的使命,使命完成,他便不會再去沾染鮮血。
而完成使命的滅霸,甚至還為了避免寶石手套帶來的二次傷害,而作出了堪稱偉大的舉動。
在複聯3裡,麵對鋼鐵俠“自不量力”的單挑,滅霸就曾經說過,他是個值得尊敬的對手。
能夠得到靈魂原石,也早就證明瞭滅霸不是一個冇有愛的人。
《複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每一個人都有血有肉,鮮活立體。
結局留有遺憾,但已是最好的結局。
10年22部電影,剛開始粉絲以為隻是人生中一段打發時間的插曲,冇想到它們卻用22部融入了自己的整個青春,陪伴了自己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