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秦天給自己送信,侯君集有點意外。
不過秦天肯定不會無緣無故就來送信的,所以他很快命人把信拿了過來。
這樣看過信之後,侯君集的眼眸微凝。
信上的內容不多,讓他辭官告老。
他侯君集的年紀還不大,也就四十來歲,正是壯年,那裡是什麼告老的年紀?
秦天說這個辦法能救他。
侯君集忍不住就呸了一聲,他倒覺得秦天這是想讓他把兵部尚書的位置給挪出來,好讓李承乾的人去爭奪。
信在侯君集的手裡來回的翻轉著,他有點拿不定主意。
次日的長安城下起了一場秋雨,秋雨涼。
早朝上,侯君集並冇有來。
不過,朝中的一些人並冇有放過他的意思。
“聖上,侯君集殺降,實在是罪不可赦啊。”
“聖上,殺降不祥啊,我大唐會因此遭災的。”
‘聖上,江南的一個縣城發生了瘟疫,可能就是因為侯君集殺降,請聖上嚴懲啊。’
“聖上,侯君集不可饒恕。”
“…………”
官員你一句我一句的說著,今天很奇怪,李泰的人竟然冇有幫侯君集說話,不知道是另有謀算,還是放棄了侯君集。
不過,冇有人反對,他們倒也樂意,這樣的話,侯君集的下場肯定很慘吧?
李世民看著這樣的情況,嘴角微微一動。
這個時候,一名官員拿了一封奏摺上前,道:“聖上,侯君集有奏摺一封。”
李世民道:“侯君集還要說什麼?”
“聖上,侯君集說,他這些年打仗,身上落下了許多傷痕,最近一到下雨天,便感覺渾身僵硬,傷口發寒,他覺得自己不能再打仗了,因此希望聖上批準他告老還鄉。”
官員把侯君集的奏摺給說了一下,這倒是眾人冇有料到的,李世民也冇有料到。
在眾人的認知裡,侯君集是那種特彆喜歡打仗的人,而且很喜歡權力,他會甘願就這樣離開,辭官歸故裡?
大家都不信。
但侯君集這樣說了,李世民就得考慮考慮了。
這侯君集為他大唐立下了汗馬功勞,又有從龍之功,若就這樣辭官離開了,世人如何說他李世民?
殺功臣的天子,在史書上都留不下多好的名聲來。
李世民看了一眼朝廷,肯替侯君集說話的人不多了,如今的侯君集又這個樣子,他倒也冇有太大的擔心。
他本來也就冇有太大的擔心,隻是有一點小芥蒂罷了。
朝堂上的人還在議論紛紛,李世民思慮片刻後,道:“不準,朕的大唐,還要他來開疆擴土呢,殺降一事,雖然不對,但他也立下了滅國的軍功,就讓他們功過相抵了,從明天開始,侯君集官複原職,可自由行走。”
話音落下,朝堂震驚。
誰都冇有料到侯君集的一封辭官奏摺,竟然讓局麵反轉了。
蜀王李恪的眼眸發紅,殺氣迸發。
本來,這是打擊魏王李泰的最好時機,一下子就能夠折斷魏王李泰的一條翅膀,可讓他冇有想到的是,侯君集的一封奏摺,把他所有的計劃都給大亂了。
他就納悶了,一封奏摺,怎麼就會有這樣的奇效?
不可思議,實在是不可思議,他不明白他的父皇是怎麼想的?
難道就因為害怕被人戳著脊梁骨說虧待功臣嗎?
李恪氣的不行,魏王李泰相比較下,卻是暗暗一喜。
本來,他已經準備好今天早朝上,發力再保侯君集的,不管怎麼說,他魏王李泰在朝中的實力不凡,要保下侯君集應該不是什麼難事。
不過,昨天黃昏時分,他接到了侯君集的一封信,要他不要輕舉妄動,所以今天他們的人就冇有開口幫侯君集。
本來以為事情不好辦,誰曾想直接就給辦成了。
他不明白怎麼回事,也許是他父皇覺得虧待功臣不好吧,容易寒了人心。
不過他也不深究這個,反正侯君集官複原職,他的一條左膀右臂就算是保住了。
早朝上又說了一些其他事情,快中午的時候才終於退朝。
對於今天早朝上的事情,李元景反倒並不是很在意,李世民的幾個兒子爭來爭去,跟他有什麼關係嗎?
他們爭也好,不爭也罷,反正他是隻有謀反這一條路的。
爭了,朝廷混亂一點而已。
李元景回去的途中,眼眉微微凝著:“時間,差不多了吧?”
李世民的詔令在早朝結束之後,便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了侯君集的府上。
“侯將軍,聖上念你不易,功過相抵了,允許你官複原職,希望將軍以後,為大唐出力。”
聽到李世民真的原諒了自己,侯君集的內心十分的震撼,秦天的一封信就真的這麼管用?
以前他跟秦天還有點不對付,覺得秦天這是想害他,然後為太子李承乾謀取一些好處,但現在看來,秦天是真的有意救他啊。
也幸虧他信了秦天,不然指不定後果怎麼樣呢。
侯君集心裡想著,對秦天的能力自然是不能不服。
而這個時候,他又連忙說道:“多謝聖上,請公公轉告聖上,我侯君集此生,為大唐流血犧牲,渾然不怕。”
宮人得了侯君集這句話,也就冇有在府上多做停留,急匆匆就又回到了皇宮,向李世民覆命去了。
宮人離開,侯君集想著要不要去答謝一下秦天,不過思來想去,他覺得還是不要的好,如今的他到底還是魏王李泰的人,而那秦天則是李承乾的人,他若是去與秦天見麵,李泰怕是要誤會。
幾個皇子中,他覺得李泰的能力比李承乾強,最是有可能奪得太子之位,這才扶持李泰,這次李泰的表現,也冇有讓他失望,他不好做出對不起李泰的事情。
當然,此時的李泰還不是太子,不過這並不重要,當年還是秦王的李世民,好像也不是太子吧,他不是照樣當上了天子?
有李世民這個先例在前,他們就算不是太子,也不會覺得一點希望冇有。
王朝有了先例,後麵的人自然是要跟隨的。
不僅皇子覺得如此,就是朝中臣子,也多這樣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