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卷經笥>曆史>大唐之最強駙馬>第八百五十七章 隔岸觀火,兩虎相爭!
閱讀設置(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置X

第八百五十七章 隔岸觀火,兩虎相爭!

在唐軍準備外鬆內緊的過上在外的新年時,百濟與新羅之間的戰爭,依舊在持續地血熱中。

熊州,鬼室福信撤離了西原京,將西原京以北的國土拱手讓給大唐,以謀求大唐停止征伐百濟之後,便領軍駐守到了熊州城,依托著熊川河一線對北方進行防禦。

國事防禦雖是防禦,但鬼室福信並冇有留下太多的軍馬在此進行防守,而是將大批從己方北土和從新羅攻取城池的士兵,輸送到南部戰場。

整個百濟上下都知道,要想真正打贏戰爭,在最快、最短、最優的方法下攻取新羅,那就必須突破新羅洛東江、黃山河一線的佈防。

隻有畢其功於一役,突破了這一道防線,新羅的疆土那便完全展露在他們的鐵蹄之下,任憑他們攻陷、奪取。

而且,他的心裡也非常清楚,將大量的人馬留在熊州佈防也無濟於事,無論是士兵的軍事素質還是將領的領軍能力,他們新羅和唐軍的差距非常之大,有如天壤之彆!

若是唐軍真要來攻,他就是坐擁四五十萬人馬佈防,麵對唐軍的二十萬大軍也是秋風拂草,落葉蕭蕭。

更何況,他之前還和唐軍主將有君子協定,他可是付出了最大的代價才讓唐軍停止進軍的,若是唐軍違約進攻他們,那可是要為世人所不恥的!

與此同時,新羅在北方沿海城池安托的大量人馬,也一路南下撤退到了八公山一線,並大量補充至洛東河東岸。

新羅的想法也同百濟一樣,甚至還更甚,他們也一樣贈與了大唐非常多的土地作為請大唐出兵百濟的報酬。

他們將尚州以北的國土都贈與了大唐,再加上唐軍本來東征,就是為了救援他們。

無論是他們所展現出來的誠意,還是來自大唐帝國本身的壓力,他們相信唐軍主將不會主動進攻他們。

同時,他們將尚州以北的城池交割到了唐軍的手上,若是鬼室福信所帶領的百濟北軍要來進攻他們,就必須先行奪下尚州,再經嵩善南下八公山。

甚至可以說,強大的唐軍如今已經成為了新羅北麵應對百濟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屏障。

如果鬼室福信要來進攻他們,那就必須進攻唐軍,可是他們相信鬼室福信是不可能進攻唐軍的,因為唐軍已經“攻下”了西原京,並步步向熊州逼近。

鬼室福信彆說進攻的本事了,恐怕麵對唐軍的步步緊逼,連防守都非常的困難。

由此,他們可以放心的將北撤南下的人馬大量地補充道洛東江、黃山河一線,隻要洛東江、黃山河一線守住了,他們的國土就能夠得以保全。

除此之外,因為百濟強征軍士,國內民心紛亂,隻要百濟國內矛盾爆發,紛亂四起,他們甚至可以反攻百濟,轉守為攻,收複失地,繼而反攻至百濟國土。

算盤人人會打,但人人打法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最好的盤算,可是天意卻多不儘人願。

戰場上的形勢,無非就是此消彼長、此長彼消。

自己的實力減弱了,相對的對方的實力就變得強大了,而自己的實力增強了,相對的對方的實力也就減弱了。

百濟以為自己在北方的軍隊可以大舉抽調南下進攻新羅,那麼自己的實力就是增強的。

隨著實力的增強,優勢和勝算都會增大很多,自己可以以更大、更強的兵力進行洛東江的新羅軍隊。

可是,事實是,自己的實力增強好像並冇有什麼卵用。

對麵迎對自己進攻時的防禦依舊勢均力敵,依舊可以穩穩地將己方的攻勢壓在洛東江沿線。

百濟懵逼的同時,新羅也是摸不著頭腦的,明明自己從北方抽調了大量的軍力過來佈防,按道理來說,在己方軍力的補充之下,百濟的攻勢就應該削弱了。

可是,己方的防禦並冇有遊刃有餘,還是和以前一樣的吃力。

一次的進攻與防守,兩次的進攻與防守,三次的進攻與防守,還是一樣的情況,百濟攻不破新羅洛東江的防線,而新羅也冇有反出洛東江反攻百濟的實力。

在一次次的試探之中,看著被鮮血染紅的洛東江,雙方的主將彷彿都在這刺眼的猩紅中明白了一個淺顯的道理,好像實力增強的並不是隻有自己。

在自己獲得兵力補充的同時,似乎對麵的軍隊也不知道從何處得到了大量的兵力援助,這才使戰爭形勢依舊保持在冇有補充之前的僵持格局。

通過在對方的軍營中,互派探子,相互諜報,階伯和金庾信都獲得了一個打心裡非常憤怒、卻又不得不忍氣吞聲,默默接受這蒼白的事實。

原來對方之所以能夠獲得大量的軍力援助,都是對方國家從北方撤離下來補充到這南部戰場上的兵馬。

他們都被那員年輕卻韜略非常的唐將給耍了!

他們因為軍力援助而增強信心,大肆進攻、大舉防禦的心碎了!

因為對對方實力的判斷不足,因為他們的失誤決策,讓大量的軍士白白喪命!

可是,他們卻冇有半分的脾氣,隻能打碎牙齒和血吞,撇開大唐的國力不說,那個年輕的唐將也是他們心間高峻的障礙!

為將這麼多年,他們何曾見過生人可以油鍋洗手,何曾見過一支大軍的任何一個士兵都能做到油鍋洗手!

但在漢陽城,在那個寒風凜冽的日子裡,那員年輕的唐將做到了,就在他們眼皮子底下,親眼所見!

而他正是這次的統軍大將,大唐神丘道行軍大總管——程處弼!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