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雙方都開始了各自的軍事部署,一場大戰是在所難免。
首先是德川家光,率領德川幕府的所有兵馬,約近十萬,出了倭島的京都,向著明軍,撤退的橫濱港移動。
朱皓在收到了這個訊息後,立刻下令,撤退的兵馬,繼續撤退,不必理會追趕而來的德川家光。
德川家光,在見到明軍,一味地撤退,根本不理會他, 這讓他信心大增,立刻下令全軍,抓緊追擊,一定要在橫濱港重創明軍。
就在德川家光,追擊到橫濱港後,朱皓立刻命令全軍,調轉方向,牽製住德川家光,與此同時,三萬留島人馬,由許褚帶領, 向倭島京都進攻。
德川家光,根本不知道,朱皓有三萬人馬,留在島中,他以為朱皓的大軍,全部都在橫濱港撤離。
因此德川家光,在離開京都的時候,隻是象征性的留下了兩千兵馬,進行防禦京都,而這兩千兵馬,還都是老弱病殘之人,無力惡戰。
這樣兩相對比之下,許褚這所帶領的三萬虎狼之師,幾乎是冇有費什麼力氣,便拿下了京都。
許褚在拿下京都後,立刻按照朱皓的部署,開始行動,隨後發射數枚信號彈,向朱皓報信。
橫濱碼頭,本身就距離日本京都不遠,數枚信號彈生空後,他的嘴角便出現了笑意,他立刻讓人喊話道:
“德川家光,你這個顧頭不顧腚的傻缺,你回頭看看吧,你老巢已經被我明軍占領!”
“如今,你已經是喪家之犬,還不趕快跪地乞降,以求活命?”
德川家光聽著明軍的喊話,心中大驚,臉上出現了慌張的神色,俗話說,這世上,不怕冇有好事,就怕冇有好人。
此刻德川家光身邊,就有這麼一個不是好人的人,他就是德川家光的頭號幕僚長,山田信長。
山田信長見到德川家光,臉上出現了,猶豫的神色,當即自作聰明地上前,勸說山田信長道:
“將軍大人,莫要中了明軍的奸計,他們已經全部撤離,怎麼可能有人會攻擊我們京都?”
“他們這是虛張聲勢,亂我軍心,請將軍大人,不要聽信他們的謠言!”
德川家光聽著山田信長的話,臉上的驚慌神色,稍退,不過仍然是麵色沉重,山田信長見德川家光, 仍然有些動搖,便再次開口說道:
“將軍大人,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重創明軍就在眼前這一戰,還請將軍堅定信心!”
“這些明軍,散佈謠言,說明他們已經支撐不住了!”
“隻要我們加緊攻勢,建功就在眼前!”
德川家光終於,被山田信長說動,當即暴喝一聲道:
“你們的主帥已經死於瘟疫,你們還敢散佈謠言亂我軍心,本將看,應該跪地乞求活命的是你們!”
朱皓不願意再明軍,無謂的傷亡,在德川家光的話說完,他便打馬上前道:
“是哪個混賬東西,在這裡大言不慚,咒本王死啊?”
隨著朱皓打馬上前,不用朱皓對德川家光自我介紹,德川家光身旁的山田信長,就如同見了鬼一般,驚呼一聲道:
“朱由檢!!!”
聽著山田信長的驚呼,德川家光立刻回頭看向山田信長,再次與其確定道:
“這個人,就是大明的主帥,信王朱由檢?”
此刻山田信長,整個人都處於短路之中,聽著德川家光的話後,他整個人呆愣在原地,木訥地點了點頭,什麼也冇有說。
德川家光,在山田信長,確定了朱皓的身份後,整個人也處於震驚之中,他本能地認為,剛剛明軍說占領京都的事情,是真的。
這個想法,在德川家光的心中升起後,便久久不去,讓他心中萌生退意。
都說人的名,樹的影,朱皓這一出現,暴喝一聲之後,竟然震懾住了,正在激烈交戰的兩軍將士。
相比德川幕府士卒們,眼神之中的迷茫神色,整個明軍士卒,在朱皓出現的那一刹那,眼神之中,充滿了狂熱之色。
隨後不知道是誰,先喊了一聲:
“信王殿下千歲!”
整個明軍便被徹底點燃,全部口中喊著:“信王殿下千歲!”的口號,奮力砍殺著德川幕府的士卒們。
隨著明軍士卒揮舞起刀槍,德川幕府的士卒們,也紛紛拿起手中的刀劍,奮力抵擋,兩軍在朱皓出現停滯一瞬後,再次戰到了一起。
不過這次交鋒,不再如剛剛那般勢均力敵,在朱皓的出現後,整個明軍,全部變得悍不畏死,凶猛異常。
一場明明是由德川幕府,發動的追擊戰,竟然因為朱皓的出現,變成了大明將士,追擊德川幕府的追擊戰。
敵我攻守角色互換,更加讓德川家光,下定了撤退的決心,他擋下再也不猶豫,立刻下達了撤退的命令。
此刻德川幕府的士卒,正被明軍打的節節敗退,在聽到了德川家光,撤退的命令後,儘皆如蒙大赦,慌忙向後跑去。
此刻的德川幕府的將士,都很爹媽少生了兩條腿,不能快速逃離明軍的追殺。
隨著這些德川幕府的將士,慌忙逃竄,整個德川大軍,瞬時間崩亂。
德川家光做夢都冇有想到,此一戰,明明是德川幕府,追擊大明的撤退軍隊的作戰,卻成為了瓦解德川幕府統治之戰。
因為整個幕府的統治,是多個大家族的聯合產物,此一戰後,德川家光,對於各個家族的號召力,降至冰點,所有參戰家族的首領,此刻對於德川家光,都是極為不滿。
德川家光也知道這一點,因此他隻是在德川家族,自己的護衛軍中,慌忙逃竄,並冇有命令其餘各部整齊劃一撤退。
隨著德川家光的撤退後,德川幕府的近十萬大軍,留在德川家光身邊的,僅有不足五萬人馬,這其中大多都是德川幕府的嫡係。
而其餘的兵馬除了,死在剛剛那場戰鬥中的近萬人,其餘的全部各自逃命,回到了他們本來的家族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