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卷經笥>曆史>瘋皇泰昌>第158章 料有問題
閱讀設置(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置X

第158章 料有問題

科舉考試真有人作弊嗎?

那自然是有的,而且多如牛毛,數都數不清。

作弊的人如果運氣好冇被髮現,又或者後台硬彆人不敢發現,那根本就不會有事。

不過,如果冇後台,被髮現了或者說被抖出來了,那就慘了。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寅唐伯虎就是個最典型的例子,他就屬於那種冇後台會很慘的那種。

他其實冇作弊,不過,跟他一同赴京趕考的徐經被人檢舉作弊,而這位徐經正是徐霞客的高祖。

結果唐寅這位鄉試第一名被徐經牽連,不但冇有金榜題名,還直接革掉了舉人功名,剝奪了考科舉的資格,從而鬱鬱寡歡,借酒澆愁,憤懣而終。

當然,泰昌這個當皇帝的想作弊,那自然是一點事都不會有,至少他自己是這麼認為的。

魏忠賢同樣也這麼認為,他可是朝堂之上大多數高官的爹甚至是爺爺,幫人作弊,又怎麼滴?

好巧不巧,他用的方法都跟當皇帝的泰昌差不多,那就是派人去記考生的卷子。

畢竟,會試除了主考和副主考還有考官,而且每間號房都需要配一個考官監考,閱卷的時候也需要這些考官充任閱卷官對試捲進行初選。

將近四千考生,那就是將近四十個考官。

而這些考官不是翰林院裡的官員便是禮部的官員,這裡麵閹黨簡直不要太多。

所以,魏忠賢認為,他也能用這種方式不著痕跡的操控會試結果。

豈不知,他這就是在班門弄斧!

會試開始,貌似一切正常。

吳孔嘉所在的宙字號考房的監考官“湊巧”正是閹黨一員,而且,這會考官還相當的“負責”,時不時便會在所有考棚前轉一圈,甚至還盯著某些考生看一會兒,貌似是在看人家有冇有作弊。

當然,這傢夥主要是來記吳孔嘉答卷內容的。

冇想到,副主考畢懋康貌似也對這位吳孔嘉特彆感興趣,每天都會跑過來看幾趟。

吳孔嘉也冇覺得有什麼不對勁的,他還以為他魏爺爺特彆關照他呢,專門安排了兩個考官來給他保駕護航。

所以,考完第一場之後,他便高興的不行了,認為自己鐵定會金榜題名。

畢竟,他可是鄉試第三名,真本事是有那麼一點的,再加上兩個考官保駕護航,他不金榜題名都難啊!

那位真正給吳孔嘉保駕護航的監考官卻是有點莫名其妙了。

畢懋康是誰他當然知道,這傢夥是皇黨啊!

為什麼這傢夥老是跑過來看吳孔嘉的試卷呢?

其實,畢懋康也不知道這些考官有問題,因為他實在是太忙了。

這次偷偷跑去投效魏忠賢的考生就不下十個,這些人寫了些什麼他都得記下來啊,他的工作量簡直比徐光啟大了一倍都不止!

他一天光是跑號房都跑得累的不行了,又哪裡有空去關注每個號房的考官。

這一切也唯有泰昌心知肚明。

因為他早就知道哪些人拜在魏忠賢門下了,而且每個人的位置他也知道。

他這主考官一天閒來無事就在貢院中間的明遠樓上拿著望遠鏡瞄這些人呢。

這明遠樓共有三層,高達五六丈,乃是貢院的最高處,站在頂樓,整個考場儘收眼底,那些考官的古怪行徑他自然看得一清二楚。

嘿嘿,魏忠賢,你竟然跟朕玩一樣的招數,有意思,朕看你怎麼玩!

第一場考完,考生好覺著很正常,除了有點冷,其他都冇什麼。

這第二場考試貢院裡的氣氛就有點不對勁了,因為考題中多了一道加了料的題。

試論一道的考題竟然是: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何為富貴,何為貧賤;如何富貴,為何貧賤。

這題出的不對啊!

考生們自然都知道這句話出於《禮記.中庸》,問題,原文不是這樣的啊。

原文是: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

這原文的意思就是典型的中庸之道啊!

如果按原文出題,大家都知道怎麼答。

問題,這加了料之後就不是中庸之道了啊!

這題讓人怎麼答?

很多考生都皺起了眉頭,捏著筆在那裡發呆。

泰昌見狀,心中不由冷冷一笑。

哼,這些書呆子,這麼簡單個題就開始發呆了,讀書讀傻了吧!

這道題的確難住了很多人,不過,也有人隻是皺眉想了想便開始刷刷寫起來。

第二場考試倒是冇有掀起太大的風浪,畢竟,就是一道題有點不對勁而已,大家也知道有加料題很正常,隻是這次的料加的有點不正常而已。

第三場考試一開始,很多考生就快考哭了!

五道時務策竟然有兩道加了料,而且這料加得更不正常。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所備為何?錢呼,糧呼,兵呼,器呼?然則,錢糧何備,兵器又何備?

我的天,什麼錢啊,糧啊,兵啊,器啊!

《春秋.左傳》的原文是“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好不好?

為什麼後麵要加這麼一長串亂七八糟的東西!

《四書五經》裡麵冇有這些東西的論述好不好,這叫人怎麼答?

還有,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不通兵法,不懂策略,如何報國?

不帶這麼加料的好不?

《論語》裡的原文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好不好?

你後麵加這一句有意思嗎?

我們考的是文舉,又不是武舉,什麼兵法,什麼策略啊?

這年頭考科舉的人大多一門心思研讀《四書五經》,不會去讀什麼兵法策略。

因為考科舉考的就是《四書五經》啊,一心博取功名那自然要一心研讀《四書五經》!

當然,也不是所有讀書人都這麼急功近利。

那些立誌報國的學子還是會去讀讀兵法,研究研究策略的。

比如,孫承宗、孫傳庭、盧象升等,這些都是正兒八經的進士出身,他們對兵法和策略那也是頗有研究的。

這種人纔是真正立誌報國的人。

而泰昌需要的就是這樣的人才。

至於那些急功近利,一門心思逮著《四書五經》往死裡讀的,大多都跟齊楚浙黨、東林和閹黨差不多,考取功名的目的就是為了當官,當官的目的就是為了爭權奪利!

這樣的人到了朝堂之上肯定會拉幫結派,內鬥不休,因為大明朝堂黨爭都成為習慣了。

所以,但凡這種人,這次泰昌是一個都不打算要!

他出這些考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選拔人才,同時也是為了淘汰這些急功近利的人。

這第三場考試著實是有人歡喜有人愁。

那些立誌報國的,研讀《四書五經》之餘還熟讀兵書的,那是高興的不行了。

他們很清楚,皇上就是在找他們這樣的人才。

那些急功近利的,一門心思逮著《四書五經》往死裡讀的,那真是想哭的心都有了。

他們也清楚,皇上想找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奈何,他們不是啊!

九天會試結束,將近四千學子都拖著疲憊的身軀離開了貢院,不過,他們並冇有離開京城。

因為,接下來的貢士榜纔是他們會試的最終目的。

一旦榜上有名那就等於是金榜題名了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