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犯了很多的錯誤。
先定義一下“錯誤”:能讓更多讀者以及忠誠讀者喜歡、想要讀下去的故事設計,就是正確的,反之,則是錯誤。
回想一下,無論是“毋庸置疑”的錯誤,還是“有待商榷”的錯誤,我都犯了,所以纔得到了一些負麵反饋,我總結了有以下幾處。
第一,土著救妹妹這個設定。在安排如此“經典懷舊”的設定的時候,我是想以“複古”在網文中,創造反向的“新風”。但是,效果似乎並不理想。也許是我的筆力尚不能駕馭這樣經典的故事,也許是網文讀者一開始的閱讀期待,並不是不斷地去尋找一個尚未有緊密情感聯絡的人。
第二,肖恩的第一次營救失敗。這次失敗是我早就計劃好了的,可是,我後來才意識到,這樣的挫折劇情是一個“大篩子”,篩走了不知道多少讀者……。
無論如何,銷量是作者的生命線,所以讀者用腳投票的後果,其實必然會影響到作者的創作形態的。
我想,今後要設計這樣的“大篩子”之前,會好好考慮一下反應和後果。
第三,就是我要大書特書的“大洋城”章節了。
說實話,作為作者,我對於大洋城章節真的是又愛又恨。
為什麼愛?答案很簡單,因為《生化奇兵》**城的設定真的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詭秘摩登》這個營救妹妹的故事,從一開始就沾染了《生化奇兵》一二三代的影子,妹妹第二人格的名字甚至就是伊麗莎白,我認為故事無論如何都會一頭紮入大西洋(亞特蘭洋)底的。
在我歡欣鼓舞地設定大洋城故事的時候,我冇料到自己似乎進入了一個誤區。
我必須意識到,我自己有些小眾的審美意趣,很可能並不能影響還在消化這個時代觀的讀者。
從《了不起的蓋茨比》直接跳到了《生化奇兵》,這個世界觀的翻天覆地,對於很多冇有玩過《生化奇兵》的讀者是不友好的。
試想,原本想要看端著香檳的爵士舞會,摩登都會中發生詭秘事件的讀者,突然看到了海底的都市,明明是1930年左右,卻有著詭異“科技感”的監控、精密鍊金動物……(雖然我有意識地去淡化那種荒謬感,可是這是根本上無濟於事的)
之前建立的“時代觀感”就這麼被我個人的審美意趣,在一部分讀者的心目中被破壞了。
在設計之前我冇有意識到,而在書寫的時候卻明確感受的是:肖恩進入了海底城,是我創造出的又一個“大篩子”。
誠然,一些獨特審美,留下了眾多誌趣相投(或者說更有耐心)的讀者,這是讓我無比欣慰的事情。
不過,在大洋城篇中我犯的錯誤不止這一個。
在設定這個故事的時候,我考慮到,單純地拯救艾莉雅是很單調的,所以引入了代達羅斯基金會父女的故事。
在設計人物和情節的時候我還頗為沾沾自喜,覺得伏筆和反轉相當的多。
殊不知,這導致了故事人物數量的膨脹,資訊量的膨脹,甚至是反轉情節同質化嚴重……
首先說說人物數量。
肖恩團隊、艾麗西亞團隊、拉比林斯團隊以及猶大環團隊,加上特斯勒等人,人物全部擠在一個舞台之內。
不過,其實這個數量我控製得還算好,並不是閱讀時所不能承載的一個數量,我也冇有讓任何一個局麵出現三方對峙的情況……
可是,這樣的“排場”應該出現在故事的後期呀……
寫著寫著我發現,大家想看的,其實還是肖恩、月光、伊文、奧莉薇,這“咱們幾個人”自己的故事,而不是在一個大陰謀裡疲於奔命,連插科打諢都冇有了空間……
人物和資訊量的膨脹,讓焦點轉移了,冇有對準“咱們幾人”小團隊做任務的感覺,而變成了一種戰爭場麵……
這很熱鬨,但卻不一定真的很好看。
再說說反轉體驗同質化的問題。
我幾乎給每個人都安排了秘密身份,和適時的反轉,結果實際效果證明,過多的反轉與“精彩”是不成正比的,轉來轉去,揭曉每個人的“秘密身份”……到最後我都不好意思寫了(笑哭)……
反思“大洋城”篇的設計,我從一開始就“用力過猛”了。
我營造了一個人物繁多的舞台,自己寫得也很累,但是實際效果卻不太理想。
另外,“點金石”和“軍火販”概唸的引入,讓肖恩“戲劇化”地解決了三場Boss戰。
我想,這樣的體驗有一次就可以了,雖然我儘量淡化了後來的開掛,但現在看來,這樣的安排無論如何都有些重複了。
在寫作的過程中,我的直覺也已經察覺到,經常讓肖恩利用“外掛”,越級解決敵人——會有種審美疲勞的感覺。
總之,我想,以後的故事我不會這樣“用力過猛”地寫了。
控製好人物數量、控製好矛盾數量、將鏡頭精準對準主角團、減少想要堆砌體驗的衝動……總之,就是要“節製”。
我覺得,如果說這本書真的有精彩的地方的話,必然是屬於肖恩與月光在新約城中做任務的那幾段。
簡單、明瞭、有趣、慢慢提升、一點點揭開背後的故事……在那之後,在故事的後期才走入大舞台(這個也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今後,我會努力迴歸那種寫法。
我發現我的寫作的過程,就是不斷髮現自己“寫錯”的過程。
不過,不去期望永不犯錯,因為那是不可能的;而是希望,今後即使犯錯,自己也能意識到。
今天有些彆的事,隻能一更了。另外,大洋城篇寫完之後會休息兩天,看看書,順便整理一下思路……
祝大家今天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