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卷經笥>曆史>漢兒不為奴>第五百九十六章 安南之變(二更)
閱讀設置(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置X

第五百九十六章 安南之變(二更)

廣東傳來的訊息無頭無腦的很,以至於周士相根本冇弄明白髮生了什麼事。讓徐應元、郭紹他們從安南返回廣東是周士相的主意,而這個借道的主意則是原滿清廣東總督李率泰幕僚、現為軍帥府六官、吏部官桂永智提出來的。

桂永智提出讓往雲南報捷的兩撥隊伍從安南迴國,主要是因為當時太平軍還冇有入廣西,所以報捷隊伍冇辦法從廣西直接回廣東。出於安全考慮,走安南迴廣東是最好的途徑。

當時桂永智提出走安南借道時,周士相還特意詢問了有關安南的事項。他知道這個安南便是後世的越南,而曆史上的安南曾經在很長時間屬於中國,且又在很長時間與中國敵對。明初成祖和宣宗時就曾對安南大舉用兵。在兩世為人的周士相眼中,安南無疑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用白眼狼稱之最合適不過。和同樣全盤傳承了漢民族文化的倭國一樣,安南這個小國一樣充滿對中國的野心。

後世有名言,國有難回必亂,此話說的是國內。而國外,中國若有難,東方的倭國和南方的安南,也是必亂中華者之一。

桂永智提出走安南迴國,是因為安南承認了弘光以來的明朝政權的正統和合法性,故而他認為報捷隊伍從安南這個屬國借道回廣東並冇有任何問題,且相對距離而言也更近。

桂永智查詢了清方有關檔案,並調取了存檔的一些南明檔案後,告訴周士相,隆武二年時,安南後黎朝遣正使阮仁政,副使範永錦等,同明朝都督林參航海往福建求封於隆武政權。時值清兵攻占福建,部分安南使者被俘至北京。永曆政權建立後,安南使臣阮仁政往廣西,拜見新即位的永曆帝。永曆遣翰林潘琦齎敕書、誥命、塗金銀印與安南使臣同行,前往安南冊封後黎政權的太上皇為安南國王。永曆元年五月潘琦至鎮南關,後黎朝派禮部尚書阮宜、戶部侍郎阮壽春等接至升龍,明使行頒封禮。永曆二年永曆駐蹕南寧,安南至南寧入貢。永曆五年,永曆使臣再至冊封後黎實權派鄭梉為安南副國王。

這些都表明,安南對於永曆政權是願意親近,並且承認其對安南的宗主國身份的。然而桂永智的判斷卻是侷限在了表麵,並不完全符合現在安南對明朝的態度,更是誤判了明清戰事對於安南這箇中華屬國的影響。

從安南莫朝開始,明朝就一直對安南政權采取壓製的態度。黎朝中興,負有恢複名義,明朝並未因此而提升其待遇,令其南關請罪,獻代身金人,封黎王為安南都統使。對此,後黎朝雖然十分不滿,可為了獲得明朝的認可,隻能委曲求全。此後安南求封國王也不得,從朝貢等方麵不斷挑戰明朝的權威。

一直到清兵南下,永曆為了獲得安南等屬國支援,方下詔正式提升安南國王封號,但安南方麵此刻卻也十分明白明朝處境已是今時不同往日。丟掉了大半江山的永曆政權已經無法得到安南的敬重和畏懼,永曆的示好隻能讓安南越發以為明朝的弱小,從前不恭的心理便越發激烈起來。至永曆移蹕昆明以後,安南國內對明朝不恭的一派便徹底占據了上風。

另外,隆武二年至福建尋求明朝冊封的安南使者被清軍俘虜送到北京後,安南和清朝實際上已有所接觸。起初,安南對明朝還有所畏懼,認為明清戰事結果難判,故而多次遣使往永曆朝廷所在入貢。然而隨著明朝不斷的失敗,至永曆八年起,安南便再也冇有派員入貢反,並且也冇有奉永曆詔書派兵幫助明軍抵抗清軍。

因為冇有幫助明朝抵抗清軍,安南和清朝就冇有衝突,也冇有矛盾,隨著清軍逐步南進,安南開始改變對南明的態度。清軍進入廣西、雲南後,安南已經著手要建立與清朝的宗藩關係。為了獲得清朝的承認,安南的一些激進親清派甚至準備要協助清軍對國境上的明軍進行圍剿。

相對於安南,另一個大明屬國朝鮮卻是始終侍明如君父。太祖皇帝定朝鮮為不征之國,萬曆年間明朝曾派大軍助朝鮮抵抗日本的侵略,明末雙方多次合作抗擊後金的擴張,在共同的戰鬥中結成了深厚的友誼。雖然也有一定的矛盾,如丁應泰參劾朝鮮事件等,但這些矛盾遠遠比不上明朝抗擊日軍對朝鮮的“再造之恩”,所以朝鮮對明朝的友好態度是十分真誠的,對於明朝是有求必應,便是現在,朝鮮國內仍在試圖發起對清戰事,以挽救中華大明宗主國。

........

安南全盤倒向清朝,而明朝方麪包括太平軍在內卻一無所知。這個時候還一頭矇在鼓裏,隻以為安南是大明藩屬,對大明親近,所以借道完全不成問題的徐應元一行,便如自投落網一樣鑽到了安南人的袋子裡。

昆明放了一場大火後,徐應元和郭紹、梁雙虎便去搶長樂公主,途中卻成了永曆朝官收容隊,前後收容兵部尚書孫順、禮部尚書程源、戶部侍郎萬年策、大理寺少卿劉泌、左僉都禦史錢邦等永曆朝官126人,另雲南地方官員74人,連同家眷在內總有2000多人。

這麼龐大的朝官及其家眷隊伍,單靠徐應元和郭紹手下這兩三百太平軍自然是冇法護得周全,更不談將他們一路翻山越嶺帶到安南國境。好在廣平伯陳建及時收攏了一千多原蜀王舊部,這讓護衛隊伍的實力變得強大,南下一路所經的土司武裝不敢輕掠。

在滇東南時,隊伍撞見了永曆朝廷的另幾位重臣,卻是大學士扶綱、戶部尚書龔彝、禮部侍郎鄭逢元、兵科給事中胡顯等人。從扶綱口中,徐應元、陳建他們方知天子已經馬吉翔的唆使下奔騰越要出走緬甸棄國了。

在徐應元的一番勸說下,大學士扶綱毅然答應去廣東。因扶綱是內閣次輔,素有威望,所以他都決定去廣東了,戶部尚書龔彝等人也冇有意見,他們本就對國事絕望,更對自身前途絕望,眼下除了滇西南,雲南其他地方都在清軍手中,他們就是想回老家也難。再加上長樂大長公主也在隊伍中,他們更加冇有理由拒絕了。

一路上,這支由徐應元臨時拚湊的隊伍倒也團結一心,無論是永曆朝官還是那些蜀王舊部,都知他們現在的唯一出路就是到廣東,所以上下一心,倒是擰成了股繩。清軍離的遠,且目標是天子,倒也不擔心會追擊他們。唯一的麻煩是幾千人的吃喝,沿途扶綱以大學士身份往幾處土寨尋求糧食接濟,不過所得甚少,大部分土官對於這支更像是落難的隊伍並不友好。結果梁雙虎氣不過,帶兵破了一處寨子,將寨內土人殺個精光,搶來糧食足夠大夥吃上三天。自此後,每到一寨,徐應元都會先派永曆朝官去和土司協商,協商不成,廣平伯陳建手下那些蜀王兵就會攻寨。如此,一路打破無數寨子,終是抵達安南國境。

因安南是大明屬國,大學士扶綱便去與駐守的安南官員商量借道之事。安南方麵答應的很是爽快,且當天就先送來了食物供明軍取用,此舉讓扶綱等人都放下心來,徐應元也是冇有多想。按著安南人的要求,明軍一行護送著長樂公主進入了安南國境,卻被分置於三處地點安置。安南官員的理由是地方太小,長樂公主和明軍來的太突然,所以一時之間冇法騰出足夠多的房舍安置公主一行,隻能分地安置。

這個理由顯然是冇有問題的,安南人也表現出了足夠的誠意,本著客從主便,徐應元一行便按安南人的安排進入安南國境,當夜,卻有數千安南兵馬突然出現,將已進入夢鄉的明軍圍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