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北京未複,滿清未滅,故朝廷大令皆出自齊王府,以為軍政統一,朝會無事可議。然定武帝勵精圖治,傳旨要每日小朝,逢五日大朝,以效仿烈皇為國事鞠躬儘瘁。
初始,南都官員倒也勤於上朝,但見朝會所議真是無事,且每日都要辛苦,這入朝的便漸漸少了。兩三月過後,尚能堅持入朝不過內閣六部大小九卿諸堂官,餘官多找理由不朝。定武帝震怒再三,內閣首輔郭之奇再三申令,都無甚效果。今日,大明門外值守的錦衣親軍卻發現,入朝的官員中多了許多往日不曾見過的陌生臉龐,這令得親軍甚是奇怪。
時辰未到,宮門不開。前來入朝官員便三五成群聚在一處,或滔滔不絕,或低語竊耳。有官員議論之時,不時抬頭瞄一下週圍親軍,見親軍離得遠並不曾關注這邊,這才放下心來繼續與同僚說昨晚之事。
入朝的官員越來越多,雖不及從前北京紫禁城朝會規模,可大小官員也是不下兩百餘。人多了喧嘩聲難免大了起來,親軍隻是維持秩序,卻不乾涉官員說話,時間久了,大明門前自然就有些亂,值守親軍百戶見狀,便有心上前製止,卻聽人群響起呼聲:
“郭閣老來了!”
“洪閣老也來了!”
一身紅袍的內閣首輔郭之奇從轎中走出,緊隨其後的是新晉次輔的洪育鼇。
連城壁死後,周士相原是要以兵部尚書張煌言入閣為次輔,奈定武帝卻欽定洪育鼇為次輔。周士相考慮到洪育鼇和忠貞營及搖黃十三家的關係,便未阻止此事,不然他若強行阻止,恐怕會讓李來亨及湖北巡撫袁宗第等人胡思亂想,於大局不利。
軍情司剌探到訊息,吳三桂以朱由榔的名義往湖北派了使者,顯是有意拉攏忠貞營。雖不信李來亨他們會轉而投靠吳三桂,重新奉立朱由榔,但周士相也無意讓他們對南京朝局有太多的遐想。洪育鼇為次輔,再有潘應龍為司禮太監,某種程度上也是周士相對忠貞營最大善意的體現。
看到今日大明門外竟是來了這麼多官員,洪育鼇有些詫異,郭之奇卻不以為意,顯是早就知道會有此變化。他踱步上前,不時點頭與那些官員招呼。洪育鼇見狀,也未多想,信步跟上。二人所到之處,人群自然而然的分開一條路,不少官員更是一臉崇敬的看著二人。
時辰尚未到,郭之奇和洪育鼇走到人群中間,正等著宮門大開時,又聽後麵一陣叫喚:
“丁閣老!”
“袁閣老!”
目光所及,大學士丁之相和袁廓宇雙雙來到,二人臉上都掛滿笑容,不時對那些朝他們招呼的官員還禮。
“他二人也當得閣老?!”
郭之奇不遠處一禮部的官員一臉輕蔑的看著丁、袁二人,對那些奉承丁、袁的官員十分的鄙視,大有羞與他們同朝之感。丁之相倒還罷了,雖資曆淺薄,卻不曾失節過。可那袁廓宇不但做過偽清的偏沅巡撫,更是洪承疇的門生,如今搖身一變成了大明朝的內閣大學士,這叫人如何服氣?最讓人不恥的是,袁廓宇身為洪承疇的門生,卻坐視恩師之子洪士銘被殺,無情無義。這種人卻堂而皇之的在朝堂占有高位,當真是叫人寒心。
“閣老”一稱本是專指內閣首輔、次輔,概因有明一代,能為首輔、次輔的年紀都不小,不過如今的定武朝堂,首輔郭之奇四十許幾,次輔洪育鼇也不到六十,一為首輔,一為次輔,稱聲閣老倒也過得去。那丁之相和袁廓宇隻是入閣理事,乃為閣臣,又都未到四十,卻也被人叫做閣老,自是有些不合規矩。
郭之奇聽到了那官員的牢騷,隻搖搖頭,不予理會。洪育鼇更是不會理會這種細枝末節,二人隻看了一眼便轉過身子,繼續凝神望著尚未開啟的大明門。
“二位閣老小心!”
“無妨無妨,大夥一塊走吧!”
“二位閣老先請!”
在一眾有心攀附的官員簇擁下,丁之相和袁廓宇笑著走向大明門前。
“哼,小人得道!”
“噓!”
人群中不知誰低聲吼了一聲,立時便有身邊人止住了他。
見郭之奇和洪育鼇在前麵,丁之相和袁廓宇對視一眼,卻是就此停了下來,並不過去。他二人這一舉動再是清楚不過,很快,大明門前的官員便分成了兩團,內中夾雜著一些不願擺明立場的官員,倒也是徑渭分明。
等得無聊,郭之奇便與洪育鼇說起齊王新近辦的兩件大事,一是江南清欠,一是鹽政整頓。他二人並非江南出身,對於江南清欠抱的態度是可有可無,因為他們深知,齊王抗旨頂著輿論強行在江南清欠,所為乃是為北伐中原積儲錢糧。
鹽務整頓同樣如此,大軍未行,糧草先動。又如齊王在致郭之奇書信所言“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經過連番大戰,齊王手中已無多少錢糧,若不再開源,恐財政難以維持。要是連維持朝廷和三軍所需錢糧都不足數,北伐中原,恢複故都自是無從提起。而要開源,還要短時間便能見到大批錢糧,清欠自是最好辦法,隻是此策於短期有利,放長遠卻是弊大於利。
鹽務整頓倒也罷了,自古鹽鐵便是由朝廷專賣,齊王重新理清鹽務,增加朝廷稅收,無可厚非。江南清欠卻將江南的士紳都得罪了,一些地方更是鬨得怨聲載道,激起民變,這未免就有些激進了。且清欠對象過於籠統,並不曾劃分明確,一些曾為抗清出過力的士紳也被強令催征,使得朝廷在江南人心大失,長此下去,恐非善策。
“哭廟一案就辦得太狠,那些秀纔再怎麼也罪不致死,如今蘇州百姓都說咱大明朝還不如大清朝呢...皇上因此事也對齊王十分不滿,我等夾在其中真是左右為難,現在齊王又以通虜為名將勳臣一網打儘,不知皇上會如何想這事呢,唉。”
洪育鼇歎了口氣,若不是要為順王和袁宗第他們在朝廷出聲,他真想辭了這次輔回夔東種田去。
郭之奇有所動容,正要開口,便見掌翰林院事的黃宗羲迎麵而來:“二位閣老,昨晚的事情你們都聽說了吧?”
郭之奇點頭道:“老夫知道了。”
見郭之奇已知,黃宗羲便憤然道:“首輔既已知道,那還請帶著大夥聯名上奏,彈劾親軍陷害忠良,胡作非為的惡行!”說完一頓,又補了一句:“老太傅對此事也是不滿的。”
郭之奇冇有應他,而是問洪育鼇道:“一眾勳臣現在何處?”
洪育鼇道:“已解往鎮撫大牢,”遲疑了下,“聽說大興伯鄒存義被打傷了。”
聞言,黃宗羲更是大怒:“那韃子好大的膽子,開國勳貴之後都敢打傷,若是咱們對此不聞不問,日後他們豈不是連朝廷都敢抄了!”
聽黃宗羲這樣說,洪育鼇皺了皺眉,提醒他道:“親軍指揮已然歸明,不可以韃子相稱。”
“再如何,也是滿州韃子。”黃宗羲恨恨說道,他是大儒,對華夷大防可看重得緊。
郭之奇抬手示意黃宗羲不必多言,他有些淒苦道:“昨夜的事,錯在老夫,若知齊王對這眾勳臣如此態度,老夫當日定不會答應皇上起複他們。”
當日定武帝要起複一眾失節勳臣,洪育鼇也不以為意,但現在齊王對此事卻是這麼大的反應,他也不由有些後悔。見郭之奇自責,便勸道:“郭閣老,此事大夥都冇有料到,你也不必自責,當務之急還是先把魏國公他們救出來再說。”
郭之奇抬頭看了洪育鼇一眼:“這是自然。”
黃宗羲點頭道:“如此甚好!不過親軍這般肆意妄為,朝廷總得對他們有所訓戒,不然日後誰還敢在朝為官?因江南清欠的事,我院中都被鎖了不少人去,再不管束親軍,哪日再破我院門,隻怕我那翰林院就冇一個學士了。”
郭之奇聽後卻是搖頭不語,直注視著大明門。黃宗羲不知首輔此刻在想些什麼,此時大明門上傳來“咚、咚、咚”的鼓聲,他知道這是要開宮門了,便收起心思,準備等見到皇帝好好參親軍一本,順便就江南清欠的事再請皇帝下旨阻止。
鼓聲響起後,一眾官員當下便入了宮城。進了大明門後,官員們自覺按照各自歸屬列隊等候皇帝的到來。禮、吏、戶、兵、刑、工六部尚書和下麵的侍郎、主事們俱已到齊、都察院、五軍都督府、大理寺、太仆寺、通政司、國子監、太常寺等衙門大大小小的官員也是一個不差。大大小小幾百名官員就這麼默默的站在廣場中間,一時氣氛很是凝重。
“鐺!鐺!鐺!”
鐘樓上鐘聲終於響了起來,所有人的目光立時朝前麵看了過去,隻是百官卻不見皇帝龍輦到來,來的卻是司禮太監潘應龍。
“聖上有旨,龍體不適,暫罷朝會!”
潘應龍的尖利嗓音在廣場迴盪,下麵百官則是神情各異:好好的,皇帝怎麼就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