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卷經笥>曆史>漢末之幷州匪政>第484章 猛將典韋,力壓眾人
閱讀設置(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置X

第484章 猛將典韋,力壓眾人

今日武考的首項是舉石。武考的流程一般是將體力消耗大的項目排在前麵,體力消耗小的排在後麵,如此稍加休息便不影響發揮。

昨日的負重行軍,體力消耗最大,所以全日隻考了一項。

隨著舉石項目開始,趙雲對張瑞說道:“君侯,請多關注最右側之豪傑,昨日負重行軍,其披覆四十斤重鎧,手持長矛,揹負櫓盾,腰掛長刀、強弓及五十根羽箭,贏三日之糧,半日而繞行長安行百裡,為眾人之冠。”

這些條件看似都與魏武卒相差無幾,但其實差距極大。

最主要是計量單位的大幅度變換。比如丈,周朝時一丈為一百八十厘米,所以成年男子在周朝時名叫丈夫,而到了漢朝,一丈就長達二百三十一厘米。鼎鼎有名的關羽,身長九尺,身高就已經超過了兩米。而到了後世,一丈長達三點三米,成年男子也隻能稱為七尺男兒。

同樣,春秋戰國時期的一裡,也比當今少一截,魏武卒要求半日而行百裡,用的是戰國時的尺度。套用漢裡,其實要比魏武卒多出近十分之一。

日中而趨百裡,這是士卒個體能行進的距離,並不代表整支大軍能行進這麼遠。

日中而趨百裡,一日便行進兩百多裡,相當於後世一百五十多裡。

世界軍事史上,能徒步一日行進一百五十多裡的軍隊,要一直等到近兩千年後,朝鮮戰場上,諸夏的萬歲軍,才創造瞭如此奇蹟。

張瑞舉起望遠鏡,看向校場,細看之前對身旁女眷笑著說道:“孤出一題,考教一下爾等。試看誰是最聰慧之人。”

幾名女眷興致勃勃的看向張瑞,果然還是全家人一起出來會比較有趣。

“試問汝等,昨日負重行軍中,汝超過最後一名,汝名次為第幾?”

“倒數第二名!”董白搶答道。

張瑞嘴角上揚,舉著望遠鏡,說道:“再仔細想想。”

透過望遠鏡,張瑞終於找到了校場上,最右側的豪傑,視線中這名漢子魁梧雄壯,隆起的肌肉將戎服一塊塊撐起。其他人需要吃力才能舉起的舉石,在其手中彷彿輕若無物,隨手便高舉過頭頂。

而手托數百斤的舉石,其站在原地卻穩如一棵蒼鬆,紋絲不動。考官隨之為其一次一次加大重量。

到最後一次,趙雲說道:“其所舉巨石高達一千八百斤,乃是兵部特意為其所設。”

張瑞讚歎,說道:“今日終見膂力過人,力擎千斤之豪士。”

後世舉重冠軍記錄為四百七十五公斤,換成漢斤為一千九百斤。其能力舉一千八百斤,已接近人類極限。

隨後張瑞問道:“其人背景如何?”

趙雲回道:“其人名叫典韋,乃陳留己吾人。有大誌氣節,性格任俠。因為友殺入,去歲便避難於河東。”

張瑞點頭,在武考名單上見到典韋之名時,便已大概猜到了緣由。

早在前年還在太原時,張瑞便因為黑山賊之名而吸引了大量遊俠逃亡治下以躲避漢室追捕,當張瑞剿滅了白波軍,這種勢頭達到鼎盛。

名士、遊俠、流民紛紛逃往治下避難。為了應對不法遊俠,賊曹掾曾一年數次請求增加治安撥款,以招募胥吏,維持治安穩定。

甚至武舉就是為了穩定這些遊俠而設,明文規定,遊俠有犯罪不法者,不得參與武舉。希望以此來約束有誌節的遊俠安分守法。

顯然,典韋也是曾經避難於太原、河東的遊俠。

張瑞所不知道的是,自己曾經差點就與典韋失之交臂。若武舉再晚頒佈數日,典韋就離開了河東。是一群遊俠奔走相告,典韋才決定留下試試武舉。

關於典韋,張瑞印象極深。當然,可能任何一個喜歡三國的人,對其都印象極深。

托《三國演義》之福,典韋的事蹟廣為人知。

而且難能可貴的是,典韋在《三國演義》中得事蹟,基本與其曆史事蹟相同。比如赫赫有名的八十斤雙鐵戟。

這個跟關羽的青龍偃月刀不同,曆史上典韋的兵器就是八十斤雙鐵戟。

為此《三國誌》特意記載了,典韋好持大雙戟與長刀等,軍中為之語曰:“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

當然由於羅貫中的一貫作風,《三國演義》裡毀了極多的名將。因為羅貫中對軍事的誤解,導致其凡是誇讚的名將,必然武力極為突出,從而薄弱了其他環節。

比如趙雲,明明是一位仁義勇智信全麵均衡的名將,在《三國演義》裡,就被設定成了武力近妖的不真實武將。

而典韋也是如此。明明是一位類似張遼能帶兵打仗的猛將,卻被《三國演義》設定成了類似許褚的親軍統領。

在陳壽的《三國誌》記載中,典韋形貌魁梧,膂力過人,因單臂舉起軍旗而被司馬趙寵所賞識。

最初從屬於夏侯惇,四處征戰,數次殺敵有功,被拜為司馬。

因濮陽之戰,正麵擊潰呂布大軍而聞名天下。當時曹操擊破呂布彆營,被支援趕來的呂布大軍反包圍在營中。曹軍大戰一天一夜,又麵臨呂布親自衝鋒陷陣,相持甚急。

曹操征募勇士,陷陣突陳。典韋率先在人群中應募,隨後有應募者數十人,皆重衣兩鎧,棄楯,但持長矛撩戟。

當時西麵戰情告急,典韋突進擋敵,呂布軍弓弩亂髮,矢箭如雨,典韋因身披兩重重鎧,所以儘然無視。及敵軍近至十步,典韋手持十餘支小戟,大呼而起,以戟擲敵,所投者無不應手而倒。呂布軍稍退。

此時剛好是日暮之時,曹操才得以引軍而去。

考慮到敵軍打的曹軍節節崩潰,而典韋要一直等距離近至十步才發小戟,敵軍很有可能就是身穿重鎧的陷陣營。畢竟弓弩齊發,這一點也跟高順率軍平定郝萌之亂的描述一模一樣。

因為此戰,典韋一戰成名,被曹操所賞識。《三國誌》所記載:“韋既壯武,其所將皆選卒,每戰鬥,常先登陷陳。”

總體而言,典韋在軍中的地位,與張遼、樂進都極為相似,是率軍先登陷陣,浴血在前,而不是一直護衛中軍。

哪怕是宛城之戰,典韋也是率軍守在城門處,而不是護衛在曹操身邊。

後世對典韋的評價也是:“典韋雄武壯烈,不在張遼、許褚之下”。

這是一個可以率領步兵跟敵方大軍激烈廝殺的猛將,而不僅僅是一名保鏢。

事實上,這個時代的將領冇有誰就一定是頭腦簡單的保鏢頭子。

哪怕赫赫有名的虎衛許褚,剛從軍的時候也是做的先登陷陣的工作。

“許褚及麾下諸俠士,從征張繡,先登,斬首萬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