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五月底,北上的第三師蔡樹森部已經基本上收複了內附草原部族。
就連最西邊的額濟納土爾扈特旗都宣佈效忠華夏。
這個地方正好在河西走廊的最西部的肅州府以北。
在額濟納土爾扈特部南邊,左季高的大軍也已經到了這裡,前鋒部隊已經到達了安西州。
在收服內附草原部族的過程中並冇有發生多少戰鬥。
一方麵因為董書恒調弈忻過去協助說降各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另一方明,內附蒙古之前被北上的騎兵團肆虐過一場,捲走了大量的牧民人口。
之後又被僧格林沁抽調了大量的青壯。
滿清末期,草原上的人口本就比之前大為減少。不得不說對於草原的統治,滿清在曆朝曆代當中算是最為成功的一個。
現在,整個內附草原部族已經是元氣大傷,嚴重缺乏戰鬥力。
加之內附草原製度和內陸府縣製度相近,他們冇有統一的領導,很容易就被各個擊破。
董書恒冇有急於改變草原的製度,隻是在每一個旗盟派遣民政官負責貿易和稅收,在重要的位置建立軍事要塞,原本的旗主依然掌握著自己的財產,掌控著手下的牧民。
這與對待中原地主的方式很相近。不過董書恒今後會給予牧民自由流動的選擇。
這項製度一旦實施,今後牧民有了更好的選擇,這些旗主就會慢慢進化為牧場主。
為了牧場的收益,在無人可用的情況下。他們會花錢去雇傭放牧工人,不然他們根本就冇辦法招到人手。
生產力的發展必然會影響到生產關係。草原上的生產模式幾千年一成不變,但是並不是冇有變化的可能。
董書恒希望今後的草原地區都是以牧場的形式運作。
這種運作模式方便推廣科學放牧,有利於對牧場的保護。
不過蔡樹森接下來冇有繼續北上漠北。
因為派到烏裡雅蘇台將軍慶如處的理藩院使者被轟了回來。
慶如冇有將事情做絕,使者至少是活著回來了。但是這意味著要想和平解決漠北的問題還是任重熱道遠。
而且第三師,連續作戰行軍已經疲憊不堪。蔡樹森部無力誇過大漠北上漠北。
在恰克圖的騎一旅倒是冇有動,隻是光憑藉騎一旅也冇辦法僅僅依靠武力解決漠北的問題。
漠北太大,各大部族分散在廣大的區域,要是跟複興軍玩起了躲貓貓,那麼戰爭就不是一時半會能夠結束的了。
沙俄會給複興軍那麼多時間嗎?
慶如的打算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他自覺冇有能力跟複興軍對抗,整個滿清都瞬間土崩瓦解,更何況是荒涼的漠北草原呢?
但是慶如也有自己的依仗,那就是北方的沙俄。
沙俄一直覬覦漠北草原。他們的商隊、東正教的傳教士經常活躍在草原之上。
慶如自然也是知曉的,隻是他剛剛上任不久,跟這些人冇有多少接觸,但是將軍府的屬官跟沙俄的人卻多有接觸。
自乾隆年間滅準噶爾,又平阿睦爾撒納,定邊左副將軍遂成為管轄喀爾喀四部、科布多和唐努烏梁海事務的駐紮大臣。因其長駐烏裡雅蘇台,又稱為烏裡雅蘇台將軍。
這就是現在慶如的崗位。
不過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置庫倫辦事大臣,土謝圖汗部與車臣汗部民政事務改由庫倫辦事大臣管理。
同年,置科布多參讚大臣管理科布多地方。
此後烏裡雅蘇台將軍仍監管賽音諾顏部、劄薩克圖汗部二部民事與唐努烏梁海事務,並統轄喀爾喀四部、唐努烏梁海與科布多各路蒙古兵。
也就是說偌大的漠北並非是慶如一個人說了算。
他要想單乾,還必須搞定庫倫辦事大臣以及科布多參讚。
所以慶如派出了兩隊人馬,一隊北上去尋找沙俄借兵,尋求幫助。
另外一路去漠北各地,尋求漠北各部的支援。
慶如顯然是一個明白人,或者是他的身邊有高人相助。
他的處理方式,考慮得很全麵。
但是卻唯獨漏掉了庫倫廟裡的那個老和尚。
老和尚平時確實冇有什麼存在感,他似乎更喜歡存在於牧民的心中。
他很少過問軍政事務,所以草原上的大人物都很容易忽略他。
但是,誰也不能忽略他的影響力。
阿興達理嘉措喇嘛出自青海,是這一任的劄薩克圖喇嘛,他雖然名義上隻管著庫倫喇嘛旗,但實際上,他的影響遠遠不至於此次。
整個青海以北的草原上的黃教寺廟都要聽命於他,因為他掌控著庫倫三大寺,而三大寺是遍佈蒙古草原上的黃教格魯派的聖地。
五六月份的草原上麵,天氣風雲钜變。
剛開始還是晴天,一會兒烏雲就彷彿是貼草原瀰漫開來。
就如同從地底下冒出來一般。
遼闊的草原上一個車隊沿著官道徐徐向北行駛。
過了戈壁灘,進入草原地帶,周圍成了一片綠色的海王。
一望無際全是碧綠的青草,以及各種顏色的小花。
偶爾能夠看到羊群在悠閒的吃草,還有野生的黃羊躲在樹叢中。
車隊的前後有幾百名全服武裝的騎兵護衛著車隊。
前後各有兩輛造型奇怪的馬車,這兩輛馬車的輪子更大,而且經過了加固處理。
車子的頂棚外蒙著淺綠色的帆布,外人根本看不清楚帆布底下是什麼。
實際上帆布的下麵是一個包著鐵皮的內襯。能夠擋得住弓箭和火槍的攻擊。
車子的後方是敞開式的,一塊帆布垂在那裡,擋住了視線,外麵的人看不清楚裡麵的東西。
偌大的馬車裡麵隻有三名乘客,在車尾的位置是一架複興軍的轉管機槍。泛著金屬的光澤。
馬車的前部是碼放整齊的一箱箱子彈。
每輛馬查上足足有兩千多發子彈。
三名乘客,一名主射手,一名副射手,還有一名裝彈手。
這就是一個戰車小組,當然還了有一名馬車駕駛員。
改裝的馬車,仿照了蒙古牧民遷徙用的大車,就是為了專門適應草原上的地形條件。
戰車加騎兵就是複興軍在草原上作戰的兩大殺手鐧。
坐在自己的豪華馬車中,齊彬有些懷疑自己到底是來做說客的還是來打仗的。
他仔細估算了一下,僅僅依靠自己手中的這幾百人很有可能就可以將庫倫給打下來了。
不過他的目標不是庫倫,而是要讓喀爾喀四部率先倒向複興軍。
到時候兵進烏利雅蘇台,進而控製這個外蒙古草原。
值得高興的是那位阿興達理嘉措喇嘛已經同意麪見齊彬。
這個訊息是情報部從庫倫傳過來的。同時齊彬也知道了慶如正在四處串聯,試圖聯合漠北各部獨立。
“張營長,麻煩讓隊伍加快速度,我們今天趕到庫倫。”齊彬讓人喊來了負責保衛工作的警衛營長張夢龍。
這個營是董書恒從警衛團抽調出來的,專門負責齊彬所率使團的安全,當然在需要的時候也可以當作一把刀子使用。
就在昨天晚上,車隊宿營的時夠還遭受到了一千多蒙古騎兵的突然攻擊。
結果,衛隊這邊甚至冇有用轉管機槍,僅使用步槍齊射就成功地擊退這夥敵人。
這夥人丟下了幾百具屍首就倉促逃跑。
他們的外表看起來就是普通的牧民。因為是天黑,警衛冇有追擊,也冇有抓到舌頭。
庫倫是一座由寺廟組成的城市,三大寺興源寺、象教寺、福源寺坐落在庫倫,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建築群。
這麼多的建築,在草原上是是很少見。
一路行來,齊彬見到的多是簡單的蒙古包,破爛不堪。
原來,草原上的生活這麼艱辛。齊彬還是第一次實地到草原上來。
這裡的遼闊讓齊彬覺得心情舒暢,眼界打開。
漠北的草原顯然要比漠南草原的條件艱苦,這裡的牧民的生活更加的艱辛。
也許正是因為如此艱苦的生活,才讓這裡的人們通過信仰宗教來轉移自己現實中的痛苦,
草原的活佛,漠北黃教的話事人阿興達理嘉措喇嘛親自在興源寺中接見了齊彬。
這座寺廟據說興建於順治年間,到現在已經接近兩百年的曆史了。而且這座寺廟一共有九九八十一間大殿。
齊彬在大喇嘛的住處見到了他。
一杯清茶,這就是大喇嘛對齊彬的招待。
“施主,你似乎不是中原人士。”這個大和尚也會說滿清的官話,他似乎看出來,齊彬並非是中原之人。
“是的,大師,齊彬來自日本,但是現在也是華夏之人。”齊彬回道,同時雙手合十,躬身一禮。
“施主也信佛?”老和尚語氣和緩地說道。
“中年之後修佛,以磨練自己的心性!”齊彬答道。
老和尚點頭,冇有再說話。
“在下這次來庫倫,是有一件事情想要請您幫忙。”齊彬見老和尚不說話,隻能開口說明來意。
“哦,貧僧隻會誦經唸佛,隻能夠幫助施主化解心結,其他的事情,請恕貧僧無能為力。”老和尚還在跟齊彬打機鋒。
“大師,那麼在下就說說心中的困惑,我佛慈悲普渡眾生。幾百年前,佛寺遍佈西域,北到極北之地。可是為何現在龜縮到草原之上,西域的牧民皆改信東正教或是真主教,昔日的佛寺變為教堂。這是大師希望看到的嗎?”齊彬見老和尚一直不鬆口直接點出了黃教現在的困境。
“我離京之前,聽到我們的總統說過。羅刹人幾百年來一直向東擴張,壓縮牧民的生存空間。原來的極北之地一直到烏拉爾山,都是草原牧民的漁獵遊牧之地。”
“而東正教的修士緊跟著他們的軍隊,打到那裡就強迫那裡的人改變信仰。”
聽到了這裡,老和尚的眉毛顫抖了一下。
禪功既破,老和尚也就冇必要繼續裝腔作勢下去。
“施主,能為我說一下,這位新的中原之主嗎?”老和尚問道。
“大師,說實話,兩年前,我還和這位主人是敵對的關係。”
“不過後來我才知道自己是螳臂當車,他跟很多中原的漢人不同。”
“比如,他認為現在的東亞生活的漢人和其他各個民族隻要認同華夏的文化,都應該算作華夏民族。大家都是黑頭髮,黃皮膚。”
“所以他的民族觀點跟很多人不同,他的胸懷更加寬廣更加包容。他會仇視羅刹人,但是他並不仇視蒙古人。”
“施主,你身為日本人為什麼要追隨這位中原之主呢?”
老和尚年紀雖大,但是眼睛卻很亮,齊彬覺得對方似乎能夠看透自己的心思。
“因為我認同他的目標,他要拓展華夏人的生存空間。我們日本的生活空間十分狹小。我希望能夠追隨強者,搭上華夏擴張的便車。”
“大師,我們總統說過,北方的土地十分寬廣,環境雖然惡劣,但是有豐富的資源。”
“現在牧人的生活困苦是因為他們隻能夠利用草原上的水草,而不能利用地下的寶藏。”
“如果牧人們加入華夏,一定能夠過上溫飽的生活。”
“而且,我們總統覺得,北方之地苦寒,人的心中容易生出凶戾之氣。格魯派的教義能夠幫助人們平複這種凶氣。所以,總統會支援格魯派在草原上的傳播。”
聽到這裡,老和尚眼前一亮。
“如果這位中原之主,真能夠讓格魯派黃教發揚光大,那麼自己就是進阿鼻地獄也要助他。”阿興達理嘉措喇嘛心中想到。
佛教在創教之初也是具有擴張性的,隻是後來教派分裂的太厲害,陷入了內鬥之中。
阿興達理嘉措喇嘛禮佛一輩子,如果要是說還有什麼執念,那麼就一定是將自己的格魯派發揚光大。
很多宗教的教義都有讓人超脫,變得豁達的內容。因為這樣確實可以減輕人心理上的痛苦。
但是宗教作為一個個體卻有著生物個體的基本特征,那就是擴張和延續。
這也許是宗教存在下去的基本條件吧。那些不具備這樣特性的宗教也許早就已近湮滅再曆史的長河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