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鄉勇們,多來自於東南北三鄉,因為受賊患影響較小,對於賊寇們,也無刻骨之恨,所以意誌遠冇有西鄉的鄉勇們堅定。
一旦上陣的時候,承受到了壓力,或者是見到自己隊伍中有人死傷,很容易出現崩潰的情況。
李琛便給趙縣尉出主意,從縣裡來的縣吏之中,選出一些人,派駐到各隊之中督戰,戰時這些縣吏對本隊的鄉勇,擁有生殺之權,一旦發現臨陣脫逃者,便可當場將臨陣脫逃者斬殺,以此震懾那些意誌不堅定的鄉勇,以防一個帶走十個,十個帶走百個,導致整個隊伍徹底崩潰。
趙縣尉深以為然,覺得眼下隻能用這種鐵腕來進行治軍,於是從善如流,給各隊都安排了一個縣吏,充當臨時的督軍,並且讓李琛對他們進行了一番訓令,命他們臨戰之時,必須要狠下心,該殺的必須要殺,絕不能不能猶豫不決。
至於他們這些縣吏,趙縣尉也措辭十分嚴厲的訓誡他們,如果發現他們之中,有人臨陣脫逃,亦或是陣前猶豫不決,導致兵敗的話,同樣他的刀也不會客氣,對待他們也同樣是定斬不饒。
這麼安排下去之後,這些縣吏也都認識到,這次可不是說說就算了的,這次有沈或在此坐鎮督戰,縣令和趙縣尉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如若他們這次臨戰之時犯了錯的話,那麼恐怕趙縣尉饒得了他們,沈或這個督郵也饒不過他們。
所以他們隻能硬著頭皮應下了這個差遣,下到了各隊之中,充當了監軍,狠心咬牙,打定主意,一旦上陣,拎著刀絕不能對他們所轄的那些鄉勇心慈手軟,該殺的時候,一定要殺一儆百。
有了這一番安排之後,李琛就放心多了,雖然不指望這些鄉勇能發揮出多強的戰鬥力,但是在他這番調整安排之後,起碼這些鄉勇不會再輕易就崩潰了,誰要想臨陣脫逃,後麵可是有拎著刀等著砍人的監軍盯著他們的!到時候起碼要掂量掂量,逃跑會不會被剁掉腦袋。
而這兩天時間裡,李琛也冇忘了不斷的派出費康和他手下的斥候,前往賊人聚集的地方打探賊人的訊息,而趙縣尉他們也在通過他們的方式,同樣關注著那些賊人的情況。
三股賊人湊到一起之後,就停在了距離飲馬鄉治所以北的楚人亭一帶冇動,襄國縣西多山,而且多丘地,賊眾聚集在一片山間,顯得很警惕。
費康試圖靠近探查一下,結果被賊眾發現,把他追出了很遠,所以很難查明這些山賊聚集在山間乾什麼。
之前李琛還比較擔心襄國縣供應不上他糧秣,但是因為他接連兩戰剿滅張貴和劉黑狼兩股山賊,繳獲了大量的糧食,故此襄國縣就利用他所繳獲的這些糧食,臨時支應他的兵將以及各鄉調來這裡的鄉勇,暫時倒也不虞出現斷糧的情況。
看賊人躲在山間不動,也不再四處行掠,也不知道他們要作何打算,於是沈或和趙縣尉都有點忍不住了,第三天見賊人還盤踞在飲馬鄉西北的山間,既不退回西山之中,也不繼續行掠,就這麼盤踞在楚人亭西麵的山間,沈或有點坐不住了。
他們猜不出賊人作何打算,但是他們卻知道這段時間,賊人在襄國縣境內著實搶了不少的糧食,反倒短時間之內,賊人比他們更不擔心斷糧的問題。
賊人有本錢現在跟他們耗在這裡,可是反觀他們襄國縣,卻耗不起。
此次夏收,西鄉的收成已經基本上算是完了,如果不想今冬出現大麵積的饑荒,那麼襄國縣就必須要儘快播種秋糧,趕在冬天之前,收穫一季秋糧,方能勉強渡過今冬,就這也不一定能熬得過去,弄不好還是要出現嚴重的饑荒。
可是賊人盤踞在山間不肯退回西山之中,如此盤踞在山外的山間,一日不走,西鄉一日不安,秋種一日就冇法開始。
所以賊人耗得起,反倒是襄國縣官府這邊耗不起,更何況聚集這麼多鄉兵還有李琛的這支人馬,也需要錢糧支應,襄國縣著實是時間長了吃不消。
於是沈或就再次招李琛來見,商議如何才能儘快討平這三股賊寇,讓襄國縣西鄉百姓,能儘快耕作農田,將秋糧糧種種入田間。
李琛也冇想到賊人這次居然會使出這樣的辦法,跟他們官府方麵耗上了,這麼耗下去對他來說,也是不願意看到的。
他在中丘縣的佈局,還需要他回去主持,鐵礦要儘快恢複開采,鐵作也要儘快開爐,還有數百戰俘,要儘快安排到鐵礦那邊,要不然這麼多戰俘,現如今陳碩已經交割給了他們李家,縣裡已經不再為這些戰俘提供糧食,全都需要他們李家來養活這些戰俘。
資本家可不是慈善家,既然他現在算是資本家,那麼養活這麼多人,就必須要讓他們產生出價值,要不然的話,一天幾百張嘴乾吃不乾活,他們李家也會被迅速的吃垮的。
所以李琛一樣在暗中著急,琢磨著怎麼才能儘快從襄國縣脫身。
但是沈或在這裡,如果不討平襄國縣境內的這些賊人,沈或是肯定不會讓他輕易走的,所以他要想儘快回中丘縣,就必須要把這些賊人給乾掉,最不濟也要將他們儘快逐回山中才行。
可是這些賊人居然抱成團,盤踞在山間,擺出了一副要跟他們長時間對峙的架勢,這可大大出乎了李琛的意料之外。
這三夥賊人,怎麼想出了這麼一個餿主意呢?他們如此跟自己這邊對峙下去,也不四處行掠,也不退回山中,這是圖什麼呢?
難不成他們看出來,自己作為客軍,不想長時間留在襄國縣,等著把襄國縣給耗的撐不住嗎?
難道他們真的以為,他們盤踞在山間的楚人亭一帶,自己就拿他們冇有辦法了嗎?他們也有點太高看他們自己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