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觀圖之後選擇這裡,可以說是和李琛的想法不謀而合,這也算是李琛對趙雲的一次考量,趙雲的回答讓他很是滿意。
趙雲之所以名垂青史,這真不是浪得虛名,憑此可見,趙雲確實是有勇有謀,懂得戰場上觀勢,對於山川地理對戰事的影響是非常明白的。
這一點是目前他麾下部將之中,無人可及的,即便是朱彪,也無法和趙雲相比。
而李琛手下的文士,目前雖然有李源、李曲、李煥等人,但是這幾個人處理常務能力尚可,但是對於軍事方麵,都有所不足,並不能給李琛充當軍事方麵的謀士。
李琛又因為目前的地位,眼下招攬不到太有才的謀士投效於他,所以在軍事方麵,隻能自己一力擔之,所以連個商量的人都冇有。
現在趙雲來了,他總算是有一個可以商量的人了,起碼趙雲可以給他出一些主意,不至於讓他出太多的紕漏。
現如今走到這一步,李琛不但冇有輕鬆下來,反倒是更加感到每行一步,都更要小心謹慎,頗有一種如履薄冰的感覺,他不比袁紹、曹操等人,那些人都是冠姓大族,豪門世家出身,有著廣泛的人脈以及巨大的名望,偶爾有些小錯,也不至於傷筋動骨,吃了敗仗也隨時可以依靠著家族的名氣和資源,迅速翻身。
可是他卻不行,他乃是寒門出身,身後缺乏強有力的家族支援,也缺乏足夠的名望,一切隻能憑著他自己的努力,一步都不能走錯,一旦一步走錯,那就是萬劫不複,所以他不得不殫精竭慮,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
以前他身邊在軍事方麵,無人可以和他商議,基本上都要靠著他自己思考,現在有了趙雲,起碼有個人可以跟他一起商量,幫著他彌補他所慮之事的缺陷,這就讓他多少輕鬆一些了。
二人簡單商議了一番之後,李琛當即決定,就走下垣渡河,命費康帶著斥候,先行前往下垣探查情況。
而部隊則繼續行軍,調整了方向,沿著一條鄉道轉道朝著下垣方向行去。
由於他們軍中攜帶了不少輜重,不像以前出征都是在較近範圍之內,無需攜帶太多輜重,但是此次他們離開邯鄲,前來鄴縣,卻不得不攜帶大量的輜重之物,而且此時的道路狀況也很是不佳,走的也不是主要的官道,故此道路崎嶇不說,還坑坑窪窪,這一路上前軍除了保持戒備之外,還要不斷的簡單修繕道路,以供後麵的輜重車輛通行。
故此他們的行軍速度並不很快,李琛不急不躁的壓著部隊的速度,每日行軍四十裡,這樣既不讓兵將們感到辛苦,也可以保持著軍中的士氣。
李琛在夜間宿營方麵要求很嚴,簡直堪稱嚴苛,不管是在什麼地方安營紮寨,地形都要精心選擇,營地周圍該有的防禦設施一樣都不許偷懶,而且夜間的哨崗,又被分為明哨暗哨交替佈置,夜間每每都親自查哨,對於夜間懈怠懶散的上哨人員懲罰極其嚴厲。
而且李琛軍中,對於衛生的問題似乎有點變態的嚴格,軍中任何人都不得隨地便溺,一旦發現,便肯定重責不貸,每次安營紮寨,營中都必設茅廁,不入茅廁便溺者,隻要逮住,軍棍就跑不了。
對此初時李琛麾下有人覺得這麼做有點小題大做,這樣做實在是太浪費官兵的體力了,每晚紮營,都很辛苦,第二天一早,還要拔寨而去,又要耗費不少力氣。
但是李琛對此毫不鬆懈,不講一絲情麵,時間一長,他手下們也就習以為常了,所以李琛軍中從來都十分乾淨整潔,營盤紮的是井井有條,不給敵軍留任何可乘之機。
所以這樣一來,下午往往就早早停止行軍,開始安營紮寨,導致了行軍速度並不是很快。
但是趙雲對此卻很是讚同,這充分說明瞭李琛除了驍勇之外,同時也不失謹慎,頗有大將之風。
行至鄴城以西的時候,費康的斥候傳回訊息,前方下垣鄉目前發現了一批賊軍,正在下垣鄉駐紮,兵力大概數百人左右,他們在下垣鄉看起來目的是四處征糧。
而下垣鄉此時,已然是十室九空,幾乎所有亭部裡落,都已經被黃巾賊攻破,有的地圖上的裡落,乾脆已經被付之一炬,空無一人成了一片殘垣斷壁,其狀很是淒慘。
這是因為黃巾賊久攻鄴城不下,導致了軍中前段時間嚴重缺糧,以至於黃巾軍為瞭解決吃飯的問題,在鄴城周圍對百姓展開了殘酷的洗掠。
即便是時至今日,黃巾賊也冇有放棄在鄉間征糧,鄉間百姓稍有抗拒,便會慘遭屠戮,以至於不少百姓要麼不得不棄家而逃,要麼就隻能為了一口吃的,被迫投入黃巾賊軍中混飯吃。
斥候還抓了兩個在鄉間遊蕩之人,他們頭裹黃巾,所以被當場拿下帶了回來,審問過之後,這兩個人交代了他們的身份。
他們乃是一個名叫郭大賢的部下,因為近期黃巾軍不斷朝著鄴城方向彙聚,吃糧問題依舊嚴重,而且往往因為搶來的糧食不足以分配,各部之間經常發生衝突,自己和自己時不時的發生爭鬥。
於是張梁便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將麾下的一部分部眾,分配到鄴城周邊的鄉中,令他們劃分區域,在各鄉之中就糧,不得擅自越界到他人劃定地盤上搶掠。
下垣鄉人口不多,所以便劃給了這個名叫郭大賢的傢夥,郭大賢手下擁有六七百部眾,就在下垣鄉之中就食。
這也就解釋了為何他們每經過一個鄉,都會遭遇一夥黃巾賊了,敢情張梁把鄴縣境內每個鄉都分給了一夥黃巾賊,讓他們在各鄉之中就食。
看看時間,李琛決定今晚加快速度,稍晚一些宿營,趕在天黑之前,趕到下垣鄉,先占據下垣鄉,在漳河北岸紮營,明日一早便可渡河到漳河南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