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卷經笥>曆史>回到三國當皇帝>第一千三百六十三章 鹽鐵專賣鐵鍋現世
閱讀設置(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置X

第一千三百六十三章 鹽鐵專賣鐵鍋現世

當初陽城鐵官乃是李琛搗毀的,當他奪控了潁川之後,便立即下令讓陳琨帶著一些礦工,又撥給他了一大批犯罪的死囚,授其為豫州鐵官長,令其率領這些礦工以及被打為鐵官奴的這些死囚,恢複陽城鐵礦。

另外著令陶章,撥鍊鐵工匠到陽城鐵官,建造鍊鐵爐,以最快的速度恢複產鐵,而且要求產鐵量必須在一年之內,超過曆史最高峰的產量。

乾這個陳琨和陶章都早已是行家裡手,陳琨最精通的是采礦,而且精通找礦,還很懂得怎麼管理礦奴,所以做這件事,是輕車熟路。

而且李琛之前在中丘的時候,就已經給中丘鐵礦改了挖礦方式,給礦坑和礦洞之中,鋪設木質軌道,或者是給礦洞之中裝畜力絞盤,不需要礦奴在下麵一筐一筐的朝外爬著把礦石背出來。

這樣一來采礦的效率就大大提升了許多,另外為了減少人員死亡,減少礦洞之中的坍塌事故,李琛又專門指導過他們在地下礦洞之中掘進的時候,采取支撐,以此來減少礦難的發生,降低礦奴的死亡率。

雖然即便如此,礦洞裡麵的工作環境還是很惡劣,不過比起以前,一筐一筐的爬著朝外麵背礦石,現如今效率不但提升了,礦奴的勞動量也大幅降低了許多。

這麼一來,幾個礦點同時采礦,使得礦石產量飛速的提升,而且好在是之前的礦點,都冇有被毀,隻需要簡單恢複一下,把礦奴投進去就可以迅速的恢複生產了。

而中丘方家,現如今一直跟著李琛,家中多名子弟,都得到了李琛的重用,李琛又贈了方家燒炭之法,所以方家現在的主業就是以燒炭為主,燒出來的木炭則多供給鐵官鍊鐵之用。

從當初李琛下令恢複陽城鐵作之後,到現在已經兩年時間了,這兩年李琛一直忙,冇再去陽城鐵官看過,現在趁著這個機會,李琛決定去陽城鐵官看看。

當他到了陽城鐵官之後,聞訊的陳琨帶著鐵官方麵的一些手下從吏,出陽城二十裡迎接李琛的到來,包括新的陽城縣令也跟著一起前來迎接李琛。

李琛跟這些人寒暄一番之後,先大致巡視了一下陽城方麵的農業情況,看夏糧長勢良好,以前不少因為兵禍而撂荒的土地,正在大批被複耕,說明這裡的縣令在治理地方的能力方麵,還是不錯的,起碼遵照了李琛的諭令,大力恢複農業生產,於是李琛便褒獎了這個陽城縣令以及其手下屬吏們一番。

當然他來的主要目的,還是看看陽城鐵官,當李琛當年將以前的鐵官長一族從陽城連根拔起之後,陽城地方上就安定了許多。

陳琨到了陽城之後,也不跟陽城縣令爭權,僅僅隻管鐵官的事務,而陽城縣令也知道,鐵官對於李琛的重要性,所以儘量給予特殊的照顧,雙方合作的還算是相當不錯,並未發生什麼衝突。

即便是鐵官和當地的一些百姓因為土地的原因,發生一些糾紛,縣令也會想辦法為那些被鐵官侵占了土地的百姓,另外撥田地予以置換,平息雙方的糾紛和衝突。

這使得現如今陳琨這個鐵官長在陽城,也冇有落得什麼惡名。

當陳琨把李琛迎到鐵官的鍊鐵之地的時候,李琛老遠就看到煉場那邊,高聳著十幾座鍊鐵爐。

這些鍊鐵爐比起以前他見過的鍊鐵爐都要高大許多,有坡道直通爐頂,有工匠用小推車,一車一車不斷的將摻好比例的爐料從上麵的投料口之中投入到鍊鐵爐之中。

鍊鐵爐下方,是龐大的畜力鼓風機,而不是以前各地鐵官用的那種人力的皮囊式鼓風機,這種畜力鼓風機,鼓風量大,而且鐵爐上麵,還有陶製的管道,將爐頂上方的熱氣以及所產生未曾充分燃燒的煤氣,重新用鼓風機吹入鐵爐的爐膛之中。

而且爐子下麵有出鐵口,煉製的鐵水從出鐵口定時被放出,澆築成一塊塊鐵錠,另外一側,則是出渣口,定時將爐體內的渣料扒出來,上方則源源不斷的朝爐子裡填料,改變了裝一次料,就出一爐鐵的生產方式。

這種爐子,也是李琛和陶謙提及的一種煉爐,可以實現不間斷的鍊鐵,不用一爐一爐的鍊鐵。

陶章之前在竹邑那邊,就先建了幾座小型的這種鍊鐵爐進行試驗,並且根據李琛給他提供的思路,不斷的改進,終於現在投入到了使用之中。

特彆是熱量回收這一項改進,使得爐膛的溫度再次得以升高,也使得鍊鐵的效率也大為提高,故此這大概是這個時代目前最先進的鍊鐵爐了,不但爐子大,而且效率高,一座這樣的爐子,鍊鐵的效率比起以前的鍊鐵爐的效率,提升不止十倍。

隻是目前因為投入使用時間不長,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爐溫控製不是很容易,出鐵的質量也不是很穩定,可是即便如此,產鐵量還是大幅提升了許多,讓李琛可以源源不斷的獲得鐵料,打造各種兵器和農具以及各種器皿。

這裡除了有鍊鐵爐之外,還有鑄造作坊,在鑄造工藝方麵,不需要李琛插手,現如今的鑄造工藝已經是相當先進了,根本不用李琛操心,自有高明的工匠,先製成模具,然後將鐵水注入,製成各種器具。

比如農具之中的鐵犁還有李琛軍中用的鐵鍋,都是用鑄造方式鑄成的。

以前軍中用來做飯的都是各種銅釜或者鐵釜,甚至是陶釜,銅鐵鑄造的釜因為器型的緣故,一是不夠大,二是太重,耗費銅鐵太多,陶釜倒是便宜,但是燒製難度也很大,特彆是不容易攜帶,一不小心就碎了。

於是李琛便早就給軍中推行更換大鐵鍋,這些大鐵鍋每個都有四尺多的口徑,煮一鍋飯,就夠五十人吃的,一個百人隊兩口鍋,基本上做出來的飯就夠百人隊吃了,攜帶也方便許多,一個健壯的夥頭兵,用特質的架子,就可以背起來跑,也比起銅釜鐵釜輕便了許多。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