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這一問好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古人重視禮節孝悌,身為大唐皇儲,未來天子能夠放下身段,對於一個年紀小於自己的長輩行禮,登時給周邊人加了不少印象分。
有些時候就是這樣,你在日常生活中乾的再多再好,都不會得到誇讚,而有的人隻是乾了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就會給無限放大。
自帶皇儲光環的李承乾就是這種人。
元淩知他在做戲配合的演下去:“太子可折煞我了,您是太子,未來的國君,安敢受此大禮。”
換做其他皇帝,元淩這麼說怕是已經犯忌諱了。李世民卻是相反,他就喜歡聽這話。在他眼中李承乾就是未來的大唐天子,根本不存在什麼皇儲之爭,他偏愛魏王李泰原因無他,僅是因為李泰是長孫皇後的兒子,他的嫡子,僅此而已。
李世民很滿意李承乾的表現,身為未來的天子,這心胸一定要寬廣,說道:“好了,都是一家人,不講究這些。快些帶路,讓朕與諸位愛卿也開開眼界,無需人力的水車,當真有這般神奇?”
元淩直接做了一個請的姿勢,道:“陛下、太子、諸位大臣,請!”
來到偏院,巨大筒車映入眼簾。
冇有任何人操作,在水動力的運轉下,齒輪相互摩擦的聲音與嘩啦啦的水流聲彙聚一處。
李世民、長孫無忌、房玄齡、魏征等人即便已經看過圖紙,親眼見到實物也忍不住驚歎出聲。
“這……”
最為激動的還是那個四十許上下的中年人,他忍不住的躍過李世民、李承乾上前觀望,細查筒車的每一個結構。
元淩看著對方關注的細節就知道這中年人是真正的內行。
“恭喜陛下,賀喜陛下!”
中年人發出一陣高呼,激動道:“這筒車構思委實精妙,但更妙妙在一個簡單。冇有高深難仿的地方,隻要有詳細圖紙,隨便尋一個十數年功底的木匠就能製作出來,完全可以普及天下。隻是……”他說著,對著元淩作揖道:“真正妙用的當是畜力筒車、高轉筒車,不知能否功成?”
“這位……”元淩不知中年人身份。
李世民道:“他是工部尚書閻立德,對於建築、工藝有很深的造詣,父皇的山陵就是出於他手。”
元淩眼睛一亮,這可是一個師祖級彆的人物,閻立德出身於工程世家,擅長建築、工藝、繪畫,一生修築唐高祖山陵,督造翠微、玉華兩宮,營建李世民的昭陵,主持修築唐長安城外郭和城樓,與他弟弟閻立本是初唐最著名的建築師。
在後世元淩學建築的時候還特彆研究過他們兄弟的課題。
“原來是閻尚書……畜力筒車、高轉筒車並未真正製作成功,主要原因是……”他尷尬的看了周邊一眼道:“冇錢了……”
李世民、長孫無忌、房玄齡、魏征等皆一愣,隨即相互大笑而起。
李世民道:“需要多少錢帛你與閻尚書商議,所需資金由戶部供給……”說著他看了一眼周邊的工匠,道:“這些有功之人全部調到工部,你要多少人手,自己跟閻愛卿說,我予你最大支援。”說著還親昵的拍了拍元淩的肩膀,道:“可不許用這錢去賭了,擔心我這當父兄的剝你的皮。”
他這話一出,李承乾一直偽裝的臉上也不由自主的露出了幾分難看。
儘管隻是一句尋常話,可從李世民口中說出來就大不一樣了。
元淩忽然想到一事,忙道:“陛下,這他們都去工部了,臣呢?是不是也?”
李世民啞然失笑,望向閻立德。
閻立德忙道:“求之不得。”
“好!”李世民雙手一合道:“朕就給你一個員外郎的職位,好好乾,功成了,另有重賞。”
元淩壓根不在乎員外郎是多大的職位,隻要能入工部,能夠接觸這個時代的建築,彆的根本無所謂。
李世民飽含期待的看著元淩一眼,先對閻立德道:“閻愛卿,你留下與商王商討細節。”接著又看向元淩道:“朕就不打擾你們了,待筒車功成,你且入宮來,你我兄弟好好的敘敘舊。”
元淩有些受寵若驚,不明緣由。
李世民帶著幾分興奮,昂首闊步的走出了大安宮,忽的又頓住腳步,回頭道:“太子,你這十六叔頑劣成性,這一時頓悟竟做出這番成績,可見潛力非凡。汝當與之多多往來,或可成為助臂。”
李承乾麵色微變,似乎聽出了自己的父親若有所指,帶著幾分惶恐,臉色泛白道:“兒,兒臣知道。”
長孫無忌回頭看了一眼大安宮的匾額,心底嘀咕了一句“運氣真好。”
李世民的心情冇有人比長孫無忌更清楚了。
討伐高句麗是李唐未來大計,也是李世民最大的心病。
現在這大計上有一個絆腳石……魏征。
魏征前後三次上疏硬生生壓下了討伐高句麗的進程。
相比開疆擴土,魏征更加在乎民生。李唐王朝自李世民接管以來從未解除備戰狀態,先後平定突厥、高昌、焉耆、龜茲、吐穀渾,以所向無敵之態,打出了唐王朝的威勢。
可要知道自李世民即位至今不過十三四年。
高句麗又與之前的幾個國家不同。
高句麗一直與漢家王朝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樣屬於以農耕為主的民族,貪婪的吸吮著華夏文化,因地利原因,他們的建築業非常發達,城池都是依山而建的山城,易守難攻。
論及士兵作戰能力,唐軍可謂天下無對,將以少打多應為常態。但攻城與野外對壘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依王朝當前的經濟根基來說,確實支撐的起對高句麗的戰爭,可萬一陷入焦灼,不能速勝就會出現大問題,尤其是糧草這一環節。
不解決糧草問題,魏征絕不同意展開對高句麗的戰事。
李世民終究不是楊廣,冇有一意孤行,強壓下這份心思,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隋末大動盪,天下人口銳減四分之三,四千萬人死於戰禍,還有很多人為了活命,逃避徭役打斷自己的手腳,導致人力嚴重不足。
想要在當前飽和的基礎上提高糧食產量增加經濟賦稅,如何節約人力是現在關鍵要務。
元淩在這個時候發明瞭筒車,與大唐當下的政治前景來說無疑是一次雪中送炭。
筒車加上先前之事,直接導致了李世民短期內對自己這個弟弟的好感上升到了一定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