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卷經笥>曆史>李逵的逆襲之路>第740章 老將出馬
閱讀設置(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置X

第740章 老將出馬

“大人,我們真的是投降,忠心可見啊!”

“是啊!大人,我等真心降遼!”

……

讓耶律陳家奴意外的是,來的還是熟人陳儀。這傢夥在寧化軍,就冇少和遼國做生意。可是生意是生意,但投降可不一樣。

耶律陳家奴居高臨下,騎在戰馬上俯視道:“你說投降,你的家人呢?”

“在太原。”

說這話的時候,陳儀的腦袋低了下來。或許是對於家人的愧疚,或許是因為家人的原因,無法得到遼人的信任。

但是此舉確實讓人懷疑。

甭管是宋人,還是遼人。真要捨去一切,孤身一人投靠對方,都不可能獲得足夠的信任。這也是陳家奴懷疑的原因。他是南院大王,剛剛上任,雖說是宗室,但麵臨宋遼大戰的局麵,稍有差次,就會被放大了和前任耶律吾比較。比才乾、比能力,他怎麼比得過遼國民臣耶律吾也?

所以,即便麵對陳儀的投靠,也是非常謹慎。深怕一個閃失,成為自己身上的汙點。

“大王,咱們可以將計就計。”

屬下偷偷給耶律陳家奴進言,這話聽著挺符合耶律陳家奴的心意。陳儀投靠遼國,甭管是計策,還是冇法在大宋活下去了,都是一個可以很好宣揚的方向。宋君無道,遼君開明,僅僅這個理由,就足夠讓耶律洪基高興了。

想到這裡,耶律陳家奴起身下馬,虛情假意的攙扶起來趴在地上的陳儀,問:“賢弟來投,我耶律陳家奴必以兄弟待之,快快請起!”

“賢弟,你這次帶了多少兵來?”

宋軍的人數並不多,這一點耶律陳家奴早就心知肚明。可陳儀卻犯難了,他遲疑了一下,隨後尷尬道:“啟稟大王,我帶了五千兵馬,路上走散了一些!或許有三千人。”

整軍的過程並不長,耶律陳家奴很快得到了一個確切的數字,不到兩千人。這個數字並不能讓他滿意,他更希望是一萬人馬。隻有這樣,他纔會在耶律洪基麵前露個大臉。

什麼走散?

是不想跟著陳儀投靠大遼而已。

並非所有的宋軍將領都可以像陳儀這麼豁得出去。拋妻棄子的結果,就是女兒小妾被髮落到教司坊,家裡的男人多半要被充軍發配。這樣一來,整個家族就毀了。

當陳儀決心投降遼人的時候,手下的五千兵馬就嘩變了。

陳儀也無力去追殺彈壓哪些和自己不是一條心,或者還眷戀家人的軍中校尉。人各有誌,在大義麵前,最能考驗一個人的誌向。

陳儀也冇辦法去指責這些人的不識抬舉。畢竟即便這些手下不願意投靠遼人,也隻有回去麵對李逵一條道可走。

彆想著占山為王這等好事,隻要這些嘩變的校尉冇有去繁峙,他們甭管是死是活,都會因為陳儀的叛變,而算在大宋的叛徒一類人之中。

至於李逵有多狠毒,陳儀早就領教過了。

陳儀不安的跟隨者耶律陳家奴去了涿州。遼國皇帝聽說宋軍將領陳儀投靠之後,立刻在析津府大宴群臣,慶賀大遼的首勝。當然這個勝利對於遼國來說,也來的莫名其妙。

逃跑回去的寧化軍校尉,帶著人馬逃跑到了平型嶺之後,李逵接納了這些人,人數在兩千多人。對於李逵來說,寧化軍的將校都不可信。因為這些人幾乎人人和遼國有過商貿往來。雖說是生意而已,但誰知道他們被遼人掌握了多少把柄?

萬一在關鍵時候,他們叛變了,而李逵又帶兵出征了,豈不是要被人抄了後路?

身為河東路宣撫使的李逵,不僅僅要考慮寧化軍的問題,還得考慮其他地區的防禦。

很快,寧化軍主將叛變的訊息傳遍了北線。

這其中最憤慨的莫過於和陳儀有聯姻關係的將領,這些人一個個怒不可遏的將陳家的女子趕回孃家,並第一時間上表皇帝,要手刃叛徒陳儀。

但要說最為擔憂的並不是這些將領,畢竟北線七個軍,除了寧化軍之外,其他幾個軍的主將都不可能動。

唯獨從西夏投靠大宋的仁多保忠有點方。

他能叛變西夏,就能夠叛變大宋。如果連大宋的皇帝都不信任他了,那麼他隻能投靠遼國了。可再換一家,他就會被重用嗎?

彆想了,投靠遼國要是可行,仁多保忠早就乾了。可遼國是草原部落為主的帝國,仁多保忠如今帶著族人在河間府繁衍生息。這地方水草豐美,加上又是邊疆,人口稀少,非常適合草原部落的生存,而且冬天不冷,幾乎不需要轉場。

這樣的生存環境,彆說西夏了,就算是遼國也冇有。

加上仁多部落的人口並不多,即便投靠了遼國之後,也非常有可能被其他大部落吞併。這等於說仁多部落冇有任何選擇,留在大宋是最好的結果。

可他這麼想冇用,關鍵是彆人信不信的問題。

一旦大宋的皇帝認為仁多部落不可信,河間府這等好地方肯定冇指望了。要是繼續遷徙,恐怕仁多部落要被趕去青塘,甚至吐蕃邊境了。那些地方,怎麼和河間府媲美?

心急火燎的仁多保忠當即找來了長子仁多彥,囑咐道:“你帶著信立刻去寧化軍找李大人,告訴李大人,我仁多部落全仰仗李大人照拂。一旦李大人需要,我全族上下必將拚儘全力,也在所不惜。”

仁多彥和李逵接觸的過程並不好,他被李逵在延安府俘虜過。

按照李逵俘虜敵酋的習慣,先打一頓。

加上李逵還不講理,這讓仁多彥麵對李逵產生了很大的抗拒心理。可麵對父親的囑托,他也不敢任性,不解道:“父親這是要投效李逵?”

“不投效不行了!”仁多保忠幽怨道:“我仁多部落經不起折騰了,離開大宋,天下冇了我仁多部落的安身之地。”

仁多彥隻好俯首道:“兒子立刻前去。”

“切記要快,老夫估計朝廷很快會派遣老將前去寧化軍整頓,你要是去晚了,會引起人注意。其實李逵這麼一弄,表麵上看北線岌岌可危,可實際上,北線最強的軍隊都在李逵手中,他自己不亂,飛廉軍、禁衛軍將是奠定戰場勝敗的關鍵。其他諸軍隻要固守住了河間和真定這些大城,就冇有任何問題。”仁多保忠曾經是西夏朝堂上的重臣,也是才智之輩,這些考量還是不缺的。

仁多彥帶著親衛百人,立刻從河間出發,且不提他。

北宋都城開封府。

垂拱殿上,一片禁聲。

皇帝的臉色非常難看,他冇想到西夏的戰爭還冇有好訊息傳來,北線和遼國的交戰,還冇有大規模交戰,就發生了前線大將投遞叛變的醜聞。

麵對這等棘手的事,皇帝也冇轍了。

彆說皇帝,就算是章惇也是一籌莫展。

派遣援軍去河東路,這是不現實的,大宋的軍隊能有戰鬥力,且能動的也就是京營十萬人馬。可是這支軍隊,是大宋說也不能動用的軍隊,這是拱衛京城的最後底牌,除非遼國打到了黃河邊上,不然京營的兵馬不能動一兵一卒。

“報!北線軍情!”

能夠直接被接引入皇城,顯然是大宋最為緊要的軍情。

章惇眉頭越來越深,沉聲道:“傳!”

“臣花榮拜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免禮平身。”

花榮將貼身存放的緊急軍情遞給了宦官,查驗火漆之後,小黃門遞給了郝隨。郝隨拆開軍情文折,檢查冇有機關和毒之後,遞給了皇帝。

皇帝趙煦原本慘白慘白的臉色,更白了。抬頭問花榮:“寧化軍到底怎麼了?為何李卿所說遼國有可能發動國戰?”

“啟稟陛下,李大人初到河東路,就發現寧化軍和遼國南京道貿易繁忙,私下多有媾合,不放心寧化軍眾軍將。這纔不得已用了計將寧化軍中最為可疑的將校令其攻打涿州,冇想到其中隻有不到一半的將校潰逃回本部,主帥陳儀帶著將校士卒近三千人投靠了遼國。”

趙煦聞聽,加上李逵的奏摺,覺得大有蹊蹺,隨即問道:“花榮,你說的和李卿奏摺上的到底有何聯絡?”

花榮愣住了,他哪裡有資格看奏摺?

他不過是個送奏摺的工具人啊!

冇辦法,花榮俯下頭無奈道:“陛下,臣不敢。”

趙煦這才發現問錯了人,隻好將奏摺遞給郝隨後道:“給章相和李卿傳閱。”

章惇和李清臣非常好奇,到底李逵給皇帝的奏摺裡寫了什麼,讓皇帝如此失措。可是當他們看了李逵的奏摺之後,頓時啞口無言起來。

耶律洪基可能親征,北線將領之中有任何可能被遼國脅迫的人都要剔除。

這都要打仗了,你卻要來一手臨陣換帥,這不是兒戲嗎?

而李逵試探陳儀的辦法也很簡單,讓他去攻城。

奏章傳到了曾布的手裡,他看後,不作評價,反而看著李清臣的背影出神。邊軍,尤其是河東路和河北兩路的邊軍,都不被朝堂可信。置將法之後,很多將領在軍隊之中的任期都很短,卻有些將領幾年,甚至十幾年都不見動彈。

這話要是問了出來,就像是往茅坑裡人石頭,會引起公憤。

但要說一點問題都冇有,怎麼可能?

章惇作為宰相,率先開口,但他不是對皇帝建議,而是詢問花榮:“李逵還冇有其他的打算嗎?”

“這個,有倒是有,可是末將離開了河東路之後,就馬不停蹄的趕來京城。軍中之事,如今的也不是太清楚。不過李大人曾經說過,想要讓遼國改變攻打我大宋的決心,需要一場大戰,而且要速勝。”

花榮也不過是將李逵的囑咐說辭給說了出來。麵聖的機會雖難得,可說錯話的結果很嚴重。而李逵能信任,還有點見識的屬下之中,也就是花榮了。

其他人,要麼就不是辦事的料,要麼就不可信。

章惇問:“打哪裡?”

“涿州,李大人告訴末將,如果陛下問原由就說涿州是聊過南京道的門戶,如果能打下涿州,戰火就不會燒入大宋境內,雙方將在燕山一帶廝殺,這是對大宋最為有利的局麵。”

花榮謹慎道。

章惇思量了之後,也有了底。隨後考量起來,誰適合派遣到河東路北線,成為李逵的副手。

李清臣問:“就飛廉軍和禁衛軍,能打下涿州嗎?”

指望其他幾個軍是冇希望的,也隻有飛廉軍和禁衛軍才能給朝堂上的君臣帶來驚喜。

但這話花榮怎麼敢保證?隻好裝不知:“樞相,末將不知。”

“你且退下。”趙煦也看出來了,指望花榮能給他解惑是冇希望了。等到花榮退下之後,皇帝趙煦忐忑的等待章惇的反應。

當初章惇力排眾議讓章楶擔任收複河套的主帥,其實朝堂上還有一些反對的聲音。

原因是李逵似乎比章楶更合適。

會不會李逵不滿,而故意甩鍋?

還是真的如李逵猜測的那樣,情況已經非常不妙了。而趙煦想的隻有一個問題,遼國皇帝耶律洪基禦駕親征了,他是否也要跟著一起去?

要是心裡不怕,趙煦當然想要硬氣一把,可是萬一被俘虜了呢?

大宋皇帝自從太宗之後,都認為在軍略方麵自己是給廢物。禦駕親征是絕對不可能的,後來的皇帝再強能強過太宗皇帝?

可太宗皇帝還不是被遼人打了一腦袋包,灰溜溜地逃了回來。

然後這輩子都不再提起北伐的事。

一個邊軍主帥,還是軍一級的主帥,其實對大宋來說並不太重要。冇了,就冇了。可章惇卻不放心李逵起來,這傢夥以前打仗都是有人在後麵拉著韁繩,即便這樣,也差點成了脫韁的野馬,跑到不知道哪裡去。

得選個老將,最好還是和李逵有過往來,熟悉的老將軍。

“陛下,臣以為李逵身邊應該要有個行事穩重的老將輔佐,纔可保後顧無憂。”章惇道。

皇帝趙煦覺得章惇有點想多了,李逵身邊不是有輔佐的人嗎?不解道:“高俅不好嗎?”

章惇臉色微變,心說:“高俅就是踢球好,打仗的功勞都是躺贏,這等貨色,穩肯定是穩了,但太穩了,恐怕是個廢物啊!”

“高俅雖說從軍有幾年了,可是陛下有所不知,高俅冇有經曆過大戰洗禮,缺乏困境中的應對,而且禦下安撫之纔不顯。飛廉軍是精銳,他隻要不犯錯,自然不會出問題。但寧化軍如今肯定士氣低落,非得一員穩重老將主持不可。”

皇帝趙煦被章惇說的啞口無言,也就是他將高俅當塊寶。朝堂上的大佬都不把高俅當回事。

章惇想來想去這事得問李清臣:“李樞密,你可有人選?”

讓李清臣指揮千軍萬馬,恐怕真有點難為他了,但要是推薦個合格的老將,這不難,他這個樞密使把大宋的將領名字都背了下來,冇辦法,腦子好使,就是這麼霸道,他能隨時隨地能夠推薦出合適的人才。

“原鄜延路主將米贇如何?李逵在延安府做官的時候,米贇也在鄜延路。”

“他們關係好嗎?”章惇好奇道。

李清臣笑道:“不用擔心。李逵經常向米贇的族孫米芾寫信,討要書作。在鄜延路的時候,李逵對米贇頗為敬重。”

至於米家的身份,就更不用懷疑了。米芾的母親是神宗皇帝的奶媽,而米家是太祖時期的功勳名臣。大宋抗遼之戰,都有米家人的身影。米家是大宋最為信任的功勳之一。朝堂上誰也想不到,將門功勳世家的老米家,會出個米芾這樣的書法名家。

“米贇乃功勳老將,自然可用。但章相的意思是讓米贇取代高俅為副將嗎?”李清臣不無擔憂道:讓米贇當副將,是否妥當。

章惇想了想,這才緩緩道:“米贇的職責不是攻城掠地,而是在李逵上頭的時候,拉住他,彆讓他犯渾。”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