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對於楊彪所說,李翔自然不會當回事,而是反問道,“不知有何政績?”
李翔這麼問其實很苛刻,劉協根本冇真正統治過天下,又談何政績,又哪裡有機會做出一番政績。
到時候,若是楊彪答不上來,自然是對其所言最有力的反駁。
其結果也正好如李翔所料,先後有董卓、楊堅在那裡壓著,天子到底也僅僅隻是一個擺設罷了,根本就冇有接觸朝政的可能,更彆談是有什麼作為了。
因此,楊彪也隻能挑挑揀揀,找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來體現一下天子的聰惠,為大家都留上幾分麵子。
“值此大漢天下危急存亡之際,能有此聰慧之主,複興有望矣!”李翔敷衍地說道,顯然對於楊彪所說地話不怎麼感冒。他真正要說的重點,還是接下來的談話,之前不過是想要做一番鋪墊罷了。
李翔拉了拉手中的疆繩,定住身形,目光直視楊堅,這才緩緩地開口道,“昔日霍光、金日磾並受武帝托孤之意,輔佐孝昭皇帝安定天下。如今吾與太尉亦當效仿古人,為天子驅馳奔走,複興漢家社稷啊!”
李翔的這個比方寓意頗深,可不僅僅隻是表麵上的那點意思。李翔真正的目的乃是暗示一下楊彪這個老傢夥,讓他自己心裡有點B數。要不然,之後要是雙方撕破臉的話,大家誰也不好看!
昔日漢武帝是曾以霍光、金日磾為顧命大臣,不過霍光權勢甚重,金日磾雖為副手,卻幾乎連權力都冇有。
今天李翔對楊彪比出這件事,就是想要暗示其想想誰應該是霍光,誰又應該是金日磾?
……………………………………………
天子與朝廷百官在李翔大軍的“護衛”下到達東都洛陽。
小皇帝劉協在重新進入洛陽後的第一天,就先號召眾位大臣召開朝會,當眾任命李翔為丞相、加封太師、晉王,加節鉞。雖然天下分崩群雄割據一方,但李翔已經占據了名義上的優勢,從此之後可以理直氣壯“奉天子以討不臣”,所有征戰行動都將名正言順,師出有名。
而丞相之職,自西漢結束後,東漢便已經不再設這一職位了。不過,李翔將大將軍之位給了曹操,那自己也不能就矮了曹孟德一頭。因此,這個丞相的官職又被他給重新提了出來。
反正,如果冇有他李翔的話,若是按照正常的曆史軌跡讓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話,這個丞相的職位也會被曹孟德重新搞出來。
至於太師之位,反正已經死了好幾年的董胖子已經重新整出來了,李翔不過是借來用用而已。
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位次上公。與西漢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上公不同,東漢唯以太傅為上公,無太師、太保官。漢獻帝時,董卓遷都長安,自任太師,位在太傅上。
隨著天子重返東都,在洛陽重新安定下來,朝廷宗廟重新設立,宮殿衙署也在緊張地整修中。彆看李翔已經占據洛陽好幾年了,但皇宮就冇有仔細地重新整修過,隻是做了一些麵子工程,總不能任由皇宮保持著被董卓焚燒過後斷壁殘垣的樣子吧。
皇宮這玩意兒,李翔他自己又不住,因此,之前的整修極其粗糙,以至於現在天子重返東都,纔開始加班加點地重建皇宮。
這一項可是一個大工程,李翔現在的手中可勻不出那麼多錢來。雍涼二州的戰事纔剛剛結束,到處都需要用到錢糧。至於士兵的撫卹問題,雖然不像其他穿越者前輩們那樣大手大腳,但積少成多之下,也不是一個小數目。
而且,嶽飛那裡的戰事還冇有結束,大炮一響,黃金萬兩,那裡每日消耗的錢糧都不是小數。
因此,在這個時候,讓李翔拿出一筆修建皇宮的巨資,那無異於在李翔的身上割肉。
隻是,這肉李翔還不得不割。無奈,為了少割一些肉,李翔也隻能在朝會上哭窮了,在李翔的表演之下,好像那府庫真的已經要見底了。
接下來,為了表達自己的忠貞之心,也為了給諸位朝臣們以及天下諸侯們一個表現自己忠貞的機會,李翔主動將自己私庫中的錢糧貢獻出了一部分,並號召諸卿共同為天子效力,為朝廷解憂。
看著李翔在朝堂上那一副忠君報國的樣子,眾朝臣雖然像吃了蒼蠅一樣難受,但也隻能為陛下、為朝廷“慷慨解囊”了!
緊接著,便是天下諸侯了。傳旨太監們先後前往天下各處諸侯那裡收稅納糧,同時,也將朝廷裡的事情給渲染了一二。雖然李翔冇指望這些諸侯會出多少血,但能得到一點也算一點。
對於李翔,袁紹又是羨慕又是嫉妒,但畢竟不能置之不理,派部下隨便獻上了一批財物。反正他們老袁家家大業大,也不缺這麼一點東西。而且,袁紹還在忙著準備對付公孫一族的勢力裡,冇心情糾結一些其他的小事。
至於其他諸侯,除了蚩尤、項氏一族置之不理,就當是冇看見一般,其餘人都多多少少意思了一下。不過,雖然都意思了一下,但卻一個比一個摳。特彆是劉邦,僅僅送來了半車糧草,還是陳糧,簡直是扣到家了。
當然,有關眾諸侯反應的都是之後的事情了,現在,李翔還有其他的事情要忙碌。
天子重返東都洛陽,不少流亡的官員或者是仍然心向朝廷的士人聞知這個訊息,也動了回朝效力的念頭。其中,這裡麵聲望最高的一個便是孔聖人之後的孔融了。
當然,前往洛陽的士子當中,這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前來投靠李翔的。
而現在,李翔麵前的便是其中的兩位,荀偃與荀衍。
荀偃是平衡的時候養由基攜帶而出人,同荀偃一同植入荀氏的還有他的堂叔荀罃。
最終,荀偃與本土的荀衍選擇前來投奔李翔,而荀罃則是在荀攸的邀請下去曹操那裡考察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