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卷經笥>耽美同人>明末黑太子>第1224章 土豆之鄉
閱讀設置(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置X

第1224章 土豆之鄉

偷逃稅款又不想補上的奸商們萬萬冇想到,狗皇帝會對他們下死手。

時間一到,直接出動廠衛將他們全家逮捕,麾下商鋪儘數查封,賬本與錢款全部被封存。

來真的,那奸商們就根本不是如狼似虎的廠衛的對手了。

還有奸商的家丁妄圖抵抗,被以謀反罪當場擊斃,傷者被生擒。

本來還是莫須有之罪,一旦反抗,就徹底作實了這一罪名。

街上連北廠的坦克都出現了,可見事態的嚴重性。

廠衛把機槍都架在了目標附近的製高點上,膽敢反抗就是死路一條!

皇帝爪牙當街批量殺人這種事,已經好些年冇見到了,如今又昨日重現了。

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行動中,廠衛居然被對方持械傷害到了,接下來就師出有名了。

圈養家丁!

私藏武器!

蓄意抗稅!

意圖謀反!

將四項罪名羅列到一起,被滿門抄斬也不為過。

對於奸商的這種既定處理標準,昊菁皇帝並不認為處罰過重。

在前線奮戰的王師士兵,每個月也就能領取不到十枚銀幣。

這些奸商每個月是按照成箱子的銀幣來偷稅,然後還理直氣壯裝好人。

前方拋頭顱、灑熱血,後方膽大包天,插標賣首!

那就無需對其憐憫了,可憐他們不如可憐那些十二歲就進工廠的孩童。

凡直係親屬及受雇的旁係親屬,除有舉報立功之人外,主犯磔示,從犯發配礦場挖礦。

已經在押的嫌犯,按照家屬交錢速度放人,速度慢的,那就可以為其繳納上路錢了。

因為有皇帝指派的臥底,還有自家跳出來的舉報者,覈實偷逃稅款情況變得異常快捷。

沈迅隻用了不到兩週時間就結案了,當然,這隻是在北都及周邊地區。

擴大到順天府,乃至整個北直隸,甚至大明全境,時間就需要一年以上了。

僅在北都便處決千餘人,發配超過十萬從犯。

補繳稅款及充抵稅款的貨物總價高達近八千萬銀幣,補償童工薪水總額達到六千餘萬銀幣。

很多奸商為此家破人亡,但這下場是他們自找的,怨不得旁人。

將這些奸商的工廠、宅院、土地等固定資產拍賣之後,加上此前的進項,戶部總計入賬上億銀幣。

那十餘萬奴隸礦工也能為戶部創造不菲的價值,平均每人每年挖出五十銀幣的純利潤的話,十萬人就是五百萬銀幣。

根據昊菁皇帝的命令,由北廠負責押運,將這些礦工直接送往唐努烏梁海的蘇霍洛伊金礦去,這輩子都彆想回來了。

由於糧食過剩,昊菁皇帝計劃增加礦工數量,從目前的大約一千五百萬,增加到既定的兩千萬。

一個成年礦工,每年能創造出大約一百銀幣的純利潤。

兩千萬奴隸礦工,哪怕算上那些老弱病殘在內,起碼也有一億四五千萬銀幣的利潤。

加上自由礦工以及機械化開采的那部分,刨去股東的分紅,可以讓戶部每年入賬約八千萬銀幣。

每年從大洋彼岸的新印加帝國,在經過鍛造之後,還能得到價值七千萬銀幣的銅幣,總額便是一億五千萬。

十年內,對麵銅礦開采規模翻倍的話,屆時戶部光是挖礦一項,歲入便可以達到兩億兩千萬銀幣,接近當下歲入總額兩億五千萬銀幣。

昊菁皇帝增加奴隸礦工數量的根本原因,一方麵是想要增加朝廷歲入,另一方麵則是自由礦工聽說去北地定居開荒就可以免費得到大片的土地,很多人都去冒險了。

朝廷已經通過報紙公告天下,凡是去北地定居之人,適齡男子可得兩百畝土地,適齡女子減半,老人與孩童皆可得五十畝。

先到先得好地段,一切所得土地,皆為永久免費,前十年無須繳納任何稅費,十年之後僅需繳納兩成收成即可。

春季由朝廷指派人員駕駛拖拉機,免費為北地農戶翻地,為期三年,每年一次。

地下若有礦藏等資源,農戶可得探明儲量的兩成,可自行選擇折現或按照資源價值換購相應麵積的臨近土地。

在消滅羅刹國之後,北地那邊也就冇有讓大明百姓心生忌憚的敵人了。

很多人本著占朝廷便宜的心理,都願意過去賭一把。

尤其是北地南部沿線地區,氣候相對溫暖,完全不缺水,森林資源又極為豐富。

來到這裡定居的百姓,尤其是靠近河邊的,算是真的占到大便宜了。

耕地有河水灌溉,很快就能變成豐收的良田。

在此之前,還能天天捕魚,不缺肉食。

為了確保頭一年不捱餓,除了朝廷給予的應急糧食之外,每家每戶都要種植保收的土豆。

隻要第一年收穫了足夠多的土豆,漫長的冬季就很好熬過去了。

一般說來,能咬牙挺過前三年,往後基本就都是好日子了。

一戶老夫妻育有二子二女,且一半已經結婚,全家有十餘口人的話。

所能獲得的土地麵積不會低於上千畝,每畝地收穫半石土豆,總數也會達到五百石之多。

完全夠一家人吃一年的了,第二年再開始用一半麵積種植麥子,就能實現逐步轉型了。

像已經將定居經過當作故事刊載在北都報紙上的劉老漢一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全家於昊菁三十年(1673)移居靠近安加拉河上遊的烏索,又名烏屯,現在過去了七年時間。

原來住在河南南陽附近,也是全家務農。

南陽不靠近黃河,旱季跟著中原各地一起倒黴,風調雨順了,也無法占到黃河的便宜。

劉老漢一家在老家隻有二十多畝地,刨去兩成農稅,養活一家人是很困難的。

每年累死累活,除去家裡人的吃喝,以及換購的生活必需品之外,根本攢不下多少糧食,更彆說錢了。

不挪窩就跟等死差不多,無奈之下,在看過了當地府衙頒佈的公告之後,也隻能選擇鋌而走險,帶著全家賭一把。

由於時間比較早,屬於是比較靠前的移瑉,故而享受到了極大的優惠措施。

土地位置是劉老漢挑的,附近的樹木也能用來製造木屋,還能去距離隻有二裡遠的河邊捕魚。

最讓一家人高興的就是,他們一家獲得了上千畝土地,還有官府給的地契,讓劉老漢激動地涕淚橫流。

土地麵積是老家那邊的四十倍,哪怕乾脆讓一半的土地荒著,就用剩下的一半耕作,也能養活一大家子人了。

官府還非常貼心地免費送給他一張漁網,小吏還叮囑劉老漢,隻要不弄丟這玩意,他們一家人就餓不死。

一併獲得的還有一把弩和三十支箭,弩更適合冇有拉弓經驗,不是獵戶之人來使用。

剛到地方的劉老漢一家,跟本村和臨近村莊的四十九戶,約六七百人,一起被安置在烏屯,官方名字叫做定居點。

說是定居點,其實這地方啥也冇有,連最簡易的木屋都冇有,住的是帳篷,還得給女眷和孩童住,十幾歲以上的男丁在戶外都要靠火堆來取暖。

大家都是窮人,而且絕大多數都是農戶,隻有少量的獵戶和匠人,故而也就冇有高低貴賤之分了,都是互幫互助。

官吏到當地劃分完土地,給每家發放了地契,讓每家的戶主簽署互不偷地的檔案,給予一應生活物資和糧食之後,就徹底消失不見了。

他們這些人生也好,死也罷,都是他們自己的事情,反正前十年不收稅,撈不著好處。

官吏也就將他們散養了,隻要用相應的檔案對上麵有所交代,那就算是大功告成了。

由於是一個鄉的,溝通不存在障礙,從老爺們走後的第二天開始。

獵戶們組隊進林子裡去打獵,匠人們帶著部分男丁砍樹蓋木屋,剩下的男丁則一起去捕魚。

四月份在中原地區,河水已經不是很涼了。

但在北地,捕魚之前得現在岸邊生好火才行。

因為河水極涼,下水的男丁也堅持不了多長時間,必須上岸烤火來緩緩。

河水並不深,最深之處連一丈半都不到,流速也不快,隻要會水,絕對淹不死。

眾人找了一處齊腰深的淺灘,在岸邊釘下樁子,然後在處河段下網。

按照定居點的人數計算,起碼要捕上來上千斤魚,纔夠眾人一頓餬口的。

然而河鮮們不負眾望,的確出現了魚多到撞網的情況,跟報紙上描述的極其相似。

一網撈上來大大小小的五十來斤魚是完全冇問題的,這讓眾人信心大增。

在人口稠密的中原地區,用網撈魚已經很少出現這種情況了。

於是決定所有人不能隻在一個地方都耗著,分處於一些人去另外的河段下網。

臨時漁夫們並不怕水冷,也不怕魚少,隻要每網不落空,大家就有乾活的動力。

初來乍到,眾人撈魚的熱情極高,全都非常自覺地進行分工合作。

不會遊泳的在岸上使勁拉網,會水的下水檢視漁網是否被刮住。

最大的一網收穫,目測高達近兩百斤,成果非常喜人。

回去之後稱重,居然撈到了超過三千斤魚,可是相當了得了。

獵戶門也冇有空手而歸,用火槍和弓箭打了兩頭熊、四頭野豬、五隻鹿,外加十餘隻野雞。

當然,大家都明白,以後所能獲得的獵物就會越來越少了,還是捕魚靠譜,老爺們說的還真冇錯。

半個月左右,眾人居住的木屋相繼竣工,屯子也就算是初步成型了。

“屯子”顧名思義,就是駐屯大明子瑉的意思。

接下來就是開荒種地了,這種事基本長手就會。

無非是需要日複一日的下地,賴人是乾不了的。

在不熟悉土地情況的前提下,種好成熟且耐旱的土豆就成了大家一致的選擇。

更愁人的是,老爺們以土地尚未完全開荒為由,拒絕派拖拉機來給大家翻地。

由於麵積太大,光是開荒加翻地,就能把家家戶戶給累個半死。

這也是冇辦法的事情,都是自己家的地,不開荒就真荒了,入秋連土豆都收不著。

哪怕在播種之後也不能省心,得防著野豬把地裡的種子都給吃了。

獵戶就成了香餑餑,大家都希望儘快將附近的野豬全部消滅掉。

對此,獵戶也不會怠慢,自家的耕地也不可能在野豬的無差彆攻擊下倖免遇難。

毫不誇張地說,一頭成年野豬就能讓十幾戶人家的心血在一夜之間付之東流。

當然,不可能把這十幾戶人家的地都給拱了。

但每家挑幾畝,就足以讓全家人膽戰心驚半年之久。

等好不容易熬到了收穫的時候,包括劉老漢一家在內,全屯子的人,又開始為土豆發愁了。

頭一年新翻的土地肥力足夠大,使得畝產土豆達到了一石以上。

家裡有一千畝地,收穫的土豆便可以高達一千多石。

壞訊息是主食隻能吃土豆!

好訊息是土豆有的是!

由於收穫的土豆實在太多,導致家家戶戶都不得不挖多處地窖來存放土豆。

當地的老爺們表示,稅是不收的,但應急糧往後也不會給了。

還有一點,朝廷也不會收土豆,由於運力緊張,易貨暫時停滯。

百姓們可以在家裡用土豆來當主食和主菜,一邊吃烤土豆,一邊吃土豆絲……

因為缺少食用油,除非能打到獵物來做動物油,否則炒土豆片都不太可能了。

這是一個讓全屯子的百姓們聽了都哭笑不得的訊息!

照此發展下去,往後倒是再也不用擔心捱餓了,頓頓都吃土豆!

夏季好歹還能吃一些野菜,到了冬季,那就是純土豆的天下了!

連吃兩年土豆是什麼感覺?

試過就知道了!

從第三年開始,大家轉型種麥子。

好是好,但照料地頭可是比種土豆要費心多了。

每家最多也隻用了四分之一的麵積來種麥子,餘下還是土豆,最多加上地瓜。

水稻是完全不適合這裡的,想改善主食,就隻能種麥子,春末還能種一些白菜和蘿蔔,以及時令蔬菜。

夏末秋初時,可吃的蔬菜倒是不少。

到了冬季,主菜是白菜、蘿蔔、魚以及肉乾,鹹菜是辣白菜和蘿蔔乾,主食是土豆!

於是乎,北地南部生產土豆的訊息不脛而走。

數年過後,這裡得到了一個好名字——土豆之鄉!

到了昊菁三十七年,劉老漢一家每年可以獲得約四百石麥子以及八百石土豆。

在大明本土,這就算是十足的地主了,很多地主還不如劉老漢的收成多呢。

但在北地,這樣的收穫標準隻能算作普通農戶而已。

唯一的問題是,糧食多到吃不完怎麼辦?

昊菁皇帝覺得此事很容易解決,那就是慢慢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