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人水軍雖然強大,但限於其國土狹小、人口稀少。除非華夏陷入長久的戰亂中,長期相持,它在南洋冇有絲毫勝算。
既然鄭芝龍想給它一點教訓,周顯當然樂意配合。至於這次能不能拿下台灣就不在周顯的考慮範圍內了,至少在他看來,現在還不是好的時機。
甚至周顯內心覺得,拿下馬尼拉比收複台灣更加重要。因為馬尼拉在手,便可以將蘇祿、文萊兩國徹底納入華夏的藩屬體係,甚至可以再向南降服馬打藍蘇丹國。
當然,台灣在將來是一定要收複的,這涉及心理上的感受。而且他確信隻要收複馬尼拉,威逼荷蘭人在南洋的統治核心巴達維亞,到時候再出兵收複台灣就是自然而然之事。
此刻,殖民主義正當其時,先是西班牙、葡萄牙,然後是英、法兩國,但周顯內心卻不認為這套體係適合華夏。
殖民主義確實可以在短時間積攢大筆財富,迅速擴充國力,但也必然招致當地人激烈反抗。在國力強盛之時,宗主國可以完全壓製他們。但在國力衰落之時,這些殖民地便成了宗主國的負擔。
興衰之道,每個王朝都難以避免,強盛如漢唐,衰落時也是一地雞毛。其根本不在於強盛時有多麼強大,而是弱時能保全多少國土,為再次崛起儲存足夠的力量。
否則像蒙古那樣,即使打到歐洲,除了破壞又留下了什麼。
況且無論是南洋還是東海,目前都是小國。連最強大的馬打藍蘇丹國所占的地域也不過將來印尼國土的四分之一,其他則分成亞奇、阿魯、爪哇等國。
雖然殖民國家目的是為了方便自己的統治,但不得不說讓被殖民地區歸於統一,這大概是英國這些殖民國家所做的唯一好事。
像印度、印尼等國都是最後的受益者。
否則,就印度那樣擁有幾百種語言,近百個部落王國。等其靠自己的力量完成統一,恐怕要等到猴年馬月了。
英國曾經做過的事,周顯當然不會去做,他甚至希望那些國家越分裂越好。臥榻之側,豈容它人酣睡?誰又希望自己國家的周邊存在一個強大的國家呢!
無論這個國家是否對自己友好,他的存在就是一種威脅,畢竟國與國之間從來冇有真正的朋友。
即使有,也是短暫的,而且會隨著主政者的變化而發生變化。
在周顯的規劃中,若他主政華夏,會儘量避免周邊較大國家對較小國家的兼併,以使每國的實力都在華夏可以掌控的範圍之內。至於日本、沙俄、印度等可能的大國,就儘全力讓其分裂成諸個效果,至少也要遏製其發展。
將來,是海洋國家占據主導的時代。
周顯無意奪取其他國家的國土,讓之變成華夏的殖民地。尤其在華夏周邊,他更不願采取這樣的方法。他希望竭儘所能在周邊建立一套完整的藩屬體係,同時儘力奪取向外的海上航路和港口。
至於更遠的地方,當然是殖民主義更好,畢竟任何時候有個供給主國的奶牛總是好的。
在周顯妄圖建立的體係中,在南洋有兩個地方是必須奪取的。一個是馬尼拉,另一個是馬六甲。
這點,他倒是和將來美國所采取的策略極其類似,不吞併與之相鄰的墨西哥,卻在世界各地建立軍事基地,以長久維持自國的影響力。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或許需要幾代人才能完成,周顯對此並不著急。
現在無論是在南洋,還是在台灣,讓韓括、侯方域他們儘情去做就行了。即使失利,大不了將來再來就是了。
實際上,受西班牙人占據馬尼拉被荷蘭奪取影響的不止周顯和鄭芝龍,還有南明朝廷。
張肯堂和黃蜚一起前往廣府,一個負責政事,一個負責軍事。他們對海貿報以最大的期待,甚至到廣府的第一時間就接見了在澳門的葡萄牙人。但現在,他們恐怕隻能和葡萄牙人進行小規模的海貿了。
論實力和航運能力,葡萄牙和老牌殖民帝國和新興的荷蘭有點資本主義的海上帝國的差距還是很大的。
同時受影響的還有日本,荷蘭人日本各藩在長崎的貿易也被高奇完全阻斷,這引發了受益各藩對鹿兒島華夏駐軍的不滿。
因為姚啟聖和高奇用聯姻的方式拉攏到了伊東藩和平川藩的支援,其他九州小藩也紛紛出來站隊,使九州各藩不再是鐵板一塊。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即使有所不滿也隻能忍著,畢竟他們任何一個拉出去都是對手。但在島津光久參與後,事情有了輕微的變化。
在得知姚啟聖將大部分兵卒調往台灣之後,島津光久請求毛利就隆幫其奪回鹿兒島。但這次,作為其盟友的島津光久卻拒絕了。隻默許他在長島藩境內招募浪者,卻不允許自己的家將和武士參與此事。
島津光久七拚八揍,征集了一支三千人的大軍。其乘船在鹿兒島西側的下島登陸,準備從路上偷襲薩摩川。
因為長崎周邊從與荷蘭海貿中受益的各藩都暗中支援他,島津光久最初的進軍十分順利,甚至有不少浪人加入了其中。當進入鹿兒島境內時,他手下已有近五千士卒。
而在鹿兒島心向島津光久的武士和浪人也掀起叛亂,不斷偷襲當地駐軍。一時間,倒真讓島津光久成了氣候。
等摸清其實力和動向後,姚啟聖和高奇決定先派出小股部隊向西,不斷襲擾薩摩藩軍,延緩其進軍速度。同時在鹿兒島境內采取雷霆之勢,迅速撲滅境內的各種叛亂。
最後,雙方大軍相會於薩摩川西側的平原上,爆發了最終的決戰。
薩摩藩軍八千左右,華夏軍六千。不同的是,華夏軍有近千騎兵。
半日血戰,島津光久手下的仆從軍因損失過大,不斷有人逃跑。而騎兵連續不斷的衝陣,徹底動搖了薩摩藩軍的軍陣,最終促使其崩潰而逃。
薩摩藩軍被斬首近千,俘虜兩千餘,餘部逃向下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