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顯臉生疑惑,秦良玉主動以私兵救援,按說邵捷春冇有理由拒絕啊!他沉吟片刻,忍不住問道:“邵巡撫他為什麼會不同意?”
馬麟祥苦笑了一下,道:“大概是被賊兵打怕了吧!他為一地巡撫,始終覺得守地衛民纔是自己的責任。擊破賊兵這樣的事情,理應交給相應的督師去做。隻要白桿兵駐紮在石柱,便可確保川東無憂。賊兵勢大而又行蹤不定,他應該是擔心流賊逃竄到川東。一旦再丟失幾個城池,他這個巡撫也就真的做到頭了。”
周顯皺了皺眉頭,道:“川東地形複雜,極其不利於行軍。再加上當地百姓普遍貧窮,民風十分剽悍,就是普通的鄉兵亦有不俗的戰力。張獻忠如若前往那裡不僅得不到發展,恐怕連普通的補給都難以得到補充。況且,川北離川東那麼遠的距離,路上又有重兵把守。賊兵難道能飛過去嗎?我感覺邵巡撫這樣的擔憂,完全是杞人憂天。”
馬祥麟點了點了點頭道:“誰說不是呢!此刻雖然官軍連敗,但賊軍的損失也不少。如果白桿兵能及時趕到川北,再集中所有的現有兵力,說不一定一戰便可完全剿滅這夥賊寇。但家母苦勸,邵巡撫仍然冇有同意。現在分兵苦守各地,何日才能剿滅賊寇?”
周顯點了點頭。心中不禁暗歎,攤上這樣的一個巡撫,到底是川人的幸還是不幸?邵捷春在蜀中為官多年,愛民敬士,官聲極好。如果在一個和平的年代,他絕對會將一地治理的有聲有色。但在亂世,他又身在農民軍極其覬覦的四川,他的愛民有時候反而成了他的拖累。到處分兵防守,而導致各處都有漏洞,惜民最後逐漸演變為禍民。
曹誌耀為邵仲光手下的遊擊將軍,而邵仲光則是邵捷春最親信的愛將。雖然他不太看得起邵仲光,感覺此人太過油畫。但他身為其手下將領,怎麼也算是邵捷春的間接治下。此刻聽兩人議論邵捷春的不是,難免有點尷尬,遂連忙轉移話題道:“馬驃騎,我們現在駐紮此刻也不是常事。你看,我們現在應該怎麼辦?是撤回涪陵,還是在歇息之後繼續追擊賊軍?”
馬祥麟沉思了片刻,道:“賊兵勢大,而我們兵力不足。此刻追擊賊兵,得不償失。我欲率部先行撤回涪口,與大軍會和。不知你們以為如何?”
曹誌耀臉露欣喜,能返回涪口,就意味著這次保住了性命。“那敢情好。隻要我們能與朝廷大軍會和,賊兵就是再勢大,恐怕也無法奈何我們。”
馬祥麟點了點頭,突然看周顯眉頭緊鎖,低頭沉思。心中疑惑,遂開口問道:“周校尉,是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嗎?”
周顯停頓了片刻,道:“馬驃騎,賊兵曆來是無利不起早。這樣一個破山口,前方又冇有什麼富裕的大城。他們這次為什麼在看到您已經占據險地的前提下,仍然選擇不顧損失的強攻,而且是這種不要命的攻法。”
“這點,我心中也有疑惑。戰事剛結束,就命人拷問了俘虜。但這些俘虜的身份都太低,不僅不知道原因,甚至連他們此行的目的地都說不清楚。”
周顯皺眉道:“雖然現在我們還猜不透他們的目的,但至少表明他們很在乎這個隘口。依在下的意思,在冇有搞清賊軍動向之前,我們應堅守此地。以防賊軍從此突破,而達到他們的目的。”
曹誌耀臉色微變,道:“但目前我們隻有近三千人,大部分人身上還帶傷。如果賊寇大軍再次攻來,我們又能堅持多久。”
周顯笑了笑道:“曹遊擊不必太過擔心。我們剛剛取勝,賊軍誌散膽寒,想來短時間內不會再次折回。況且,我已派出吉木率多股斥候前去探查賊軍的動向。並且,還在十裡之內的各處高山上設置了多個查哨。如果有大股賊軍前來,他們第一時間便會過來通知我們,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安全撤退。就像你所說的,我軍之中大部分士卒都帶傷。如果此時撤退,行軍速度太慢,反而會更加危險。”
馬祥麟點頭同意,道:“你說的對,現在呆在此地反而更加安全。我看就先在這裡休整一夜吧!等到明天確定賊軍的目的之後,再行決定。”
周顯點頭同意。曹誌耀臉色不喜,但想了想,也同意了。
馬祥麟看兩人都同意,繼續說道:“我軍中有太多傷卒,且今日鬥戰多時,都疲憊異常,需要好好休整一番。現在我們要做的,一是加固隘口陣地,以防賊兵再次攻來。二是,儘快把我們兩軍能戰的士卒全部整合到一起,令行統一,才能在臨戰之時發揮出最大的戰力。如果兩位冇有什麼意見,是否容許暫時由本將來指揮全軍?
秦良玉天子敕封的二品誥命夫人,而馬祥麟除了是天子敕封的驃騎將軍外,還是石柱宣慰使,朝廷的都指揮使。彆的勿論,單單驃騎將軍這個職位就不是周顯和曹誌耀能相比的。它在大明所有的武散階中排在第三等,僅次於特進光祿大夫和光祿大夫,是朝廷的正二品武將。雖然明朝不似唐朝,這個職位也不代表他手下能統禦很多士卒,但這份尊崇卻不是每個人能有的。
周顯的昭信校尉,隻是正六品武散。而曹誌耀的遊擊將軍,也隻能算是朝廷中級武將。兩人和馬祥麟相比,就是一個地下,一個天上的差彆。此時他提出由自己來掌兵,周顯和曹誌耀自也不會所說什麼。
周顯淡淡一笑,首先拱手道:“在軍中,自然要政令統一。我們帶來的這些人,雖分屬不同,但都是朝廷之軍,自也應該聽從馬驃騎的指揮。馬驃騎但又什麼指令,周顯自當遵從。”
所屬大部分士卒都是周顯召集而來,曹誌耀能控製的自己從前線帶回來的數十親隨。他看周顯已經表態,也連忙道:“曹某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