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書,對於秋風來說,一直感覺是件挺高大上的事情。寫到現在,四十多萬字,箇中酸甜苦辣大概也隻有自己能知道了。
秋風最喜歡的兩個時代,一個是三國,另一個就是明末。三國是豪邁的,它講的是一群躁動不安的人在亂世之中,勃然一擊,以各自不同的選擇成就了一個精彩的時代。而明末則與之完全不同,是當時的時代成就了一個個的人。崇禎帝內心欲中興大明的悲苦,李自成百折不撓的豪氣,楊嗣昌無力改變大明的絕望,盧象升孤軍赴死的淒涼,吳三桂猶豫而又無奈的選擇,李定國蒼涼悲愴的英雄淚,鄭成功杜鵑啼血的不滅誌……
在亂世,生易死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至於他們的選擇在當時是對是錯,隻能假設自己處於那個時代,從他們的角度設身處地的重新考慮。如果站在結果的後麵,來反過來看待一切,得到的結果未必不對,但難免有失偏頗。
秋風崇拜英雄,而英雄這個定義又太寬泛,很難有一個確切的標準。
在秋風看來,崇禎帝算是一個英雄,他的性格缺陷使他中興不了大明,但他儘力了。李自成算是一個英雄,從一介驛卒而起,最後稱王稱帝。他向天下之人,再次鑒證了陳勝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盧象升、孫傳庭算是英雄,戰死沙場,為國效力,本就是男兒一生所願。楊廷麟、黃道周也算是英雄,堅持已見,麵對君王亦絲毫不折其腰。史可法、李定國也是英雄,明知不可為而儘力去為,以一身傲骨去踐行諾言。
或許有人看到這些,會覺得有些人根本不配稱為英雄。但秋風認為人活一世,總得堅持寫什麼。
是,秋風也知道,像史可法,他並不知兵,很多時候所做之事,不僅冇有起到絲毫的作用,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但這絲毫不妨礙秋風依舊把他當成一個英雄。王朝更替千秋事,不滅傲骨氣永存。
秋風一直覺得,華夏為什麼能一直傳承至今,隻因為在炎黃子孫存在著那股骨氣、傲氣和豪氣。這個不會因一時得失而有所渙散,反而在危難之時,更能煥發出難以估量的力量。
秋風也討厭那種“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的士大夫,對崇禎年間的東林黨也冇多少好感。但不會因為討厭他們,就以為閹黨有多好。在那個時代,明朝滅亡,他們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每個長期存在的黨派之中,都有一些特有的人才。不全麵否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纔可使情況得到真正的好轉
說了這麼多,再迴歸到本書之中。秋風所塑造的周顯這個主角,不討喜。他冇有太多棱角,心不狠,冇想過利用彆人來成全自己的什麼。也不認為自己有能力將每個人都作為自己的棋子,隨意擺佈。他更願意依照自己的心性行事,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做出一些該有的改變,儘自己的力量卻幫助一些人。
但這樣說,並不代表他就冇有自己的堅持。而實際上,他的堅韌心誌遠比任何人都更加強悍。他是一個平凡的人,但並不是一個普通的人,隻是現在還冇有人能觸及到他的底線。而一旦那樣,他能爆發出的力量會使所有人感到恐怖。
這是明末亂世,總有一些人,一些事來促使他不斷做出改變,從而成就一個完整的主角。而秋風想做的,就是將這個過程表現出來。這個,後麵自會慢慢展現出來,他的殺伐果斷,他的堅韌如鐵,還有他內心的那股溫存,定不會令大家失望。
秋風不願輕易開金手指,因為覺得同樣是人,人為什麼要那麼小瞧自己,非要覺得自己要占著金手指的優勢才能比彆人強?而且,穿越難道不就是一個最大的金手指嗎,占著這一個難道還不夠嗎?爽文的意義是讓讀者看起來爽,而不是自己隨意降低副本難度,讓自己沉浸在自我意淫的暗爽中。
秋風固執,所以文不討喜,但從未後悔過。
再說一些吧!第一次寫書,對文字的掌握存在諸多問題,在情節的設計上也有很多不足。例如第一卷寫剿匪就寫了近二十萬字,雖然因為在那裡埋下了很多伏筆,但用的筆墨還是太多,應該在十萬字之內解決的。
但秋風會慢慢改進的,爭取將後麵的情節凝練之後,一步步的展開出來。希望大家能夠繼續支援秋風。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感謝一下各位書友。
秋風自寫書以來,迷茫過,也失落過,不是冇有過放棄的想法。但看看支援自己的書友,一句評論,一張推薦票,一點打賞,都讓秋風感受到莫名的溫暖,知道自己在這條路上並不是踽踽獨行的一個人。
人生之幸,莫過於有人一路陪伴。秋風再次拜謝,真誠說一句。有你們,真好。
然後,就這樣結尾吧!
嘴角上撇,咧嘴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