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顯乘船返回登萊,黃蜚親自將他送到旅順。
看著周顯上船,黃蜚抱拳道:“軍門,一路保重。”
周顯點了點頭,說道:“黃總兵……,哦,不,應該叫黃都督同知了。現在我這個登萊巡撫已經被免職,而且就算不被免職,論官職也已經低於你的都督同知。以後我們以平官相稱,不必再如此客氣。”
黃蜚欠身拜道:“軍門萬莫如此說。黃某雖是粗漢,但尚有些自知之明。知道此次能連破清軍,拿下金複二州,全得益於軍門的精心謀劃。我隻不過是蠅附馬驥,而至千裡,實在是愧領此職。軍門之大才,蜚難及其一二,不管是現在,還是以後,都甘願永久以屬下稱之。希望軍門您能早日歸來,我們再行破虜。”
周顯苦笑了一下,道:“托你吉言。複州這邊的事情,就拜托給你了。目前我們在遼東占取的這一隅,很可能關乎將來滅虜的大局。清軍平定察哈爾部的叛亂之後,肯定會再次向複州發起進攻。就像我們之前反覆討論過的,複州可以捨棄,但金州一定不能失去。請你一定要小心應對。”
黃蜚點頭道:“軍門放心。隻要黃某活著,清軍就不可能踏入金州城一步。”
周顯點了點頭,猶豫了片刻,最終反手從夏舒那裡拿過來一個盒子。那裡麵裝的盧象升送給他自用的一張弓和一把刀,他取出長刀,遞給黃蜚道:“黃同知,這個是盧督師生前所用的長刀,他不久前就是用這把刀斬殺了阿濟格。我想盧督師臨死之所以將這把刀和這張弓送給我,是想讓我替他完成滅虜的願望吧!現在我將這把刀轉送給你,希望我們二人今後同心協力,一起完成盧督師的遺願。”
黃蜚神色感動,單膝跪下接過長刀道:“謝過軍門,屬下絕對不會辜負這把刀的。”
盧象升率八百騎深入遼東腹地,攻破錦州,一路西返,連破清軍。他的遺物在這個時候已經有了一些特殊的象征意義,冇有哪個武將會不喜歡。而周顯將它送給自己,黃蜚從中足可以看出周顯對他的期待和信任。
周顯點了點頭,告彆離開。
乘船半月,終於到達蓬萊水城,而這時距自己前往遼東已經半年有餘了。
在此之前,出征的將士已經有一批返回,主要的是談震彩所率的仁字營一部和李開所率的勇字營。
清軍主力北調,又經曆了錦州方向那樣的慘敗,短時間內是不會輕易來攻複州了。所以,周顯可以大膽的將在金州、複州的兵力分批次調回來。等到休養完成後,再分部送過去。
周顯有意在今後將談震彩和李開二人都留在登萊,一個駐守當地,防止被俘虜的眾多清軍和海盜作亂。另一個專門負責練兵,周顯之前讓曾化龍再招募一萬士卒的計劃,伴隨著李自成攻取了開封,人數還要再行增加。
最好能再增加五營,使總兵力達到五萬之數。
而養活這些兵所需要的錢,就是周顯和曾化龍所要商量的事情了。
周顯連取兩州,從旅順、金州等地的府庫中得到了不少現銀和器玩,再加上劉廉等金州富戶主動獻出的和抄冇滿人的,總共高達百餘萬兩。除去賞賜以及撫卹士卒的,還剩下近四十萬兩。
周顯自取了十萬兩,將剩下的三十萬兩全部交給了曾化龍,以補充登萊府庫。而同時和他達成一致,出海行商那件事必須儘快進行,韓括所率的水師可以為那些行商海船保駕護航。他們可以去朝鮮,日本,南洋等等地方。除了遼東,任何地方都可以自由去。
而遼東這塊,周顯決定交給了李丁和於七。
遼東海岸山林密佈,有各族獵戶穿梭其中。藥材、皮革、山參,甚至是樹木,隻要能販運到大明境內都能翻上好幾倍。
這算是報答李丁之前對自己的支援。而之所以於七參與其中,主要是利用他於傢俬人的身份收集有關滿人的情報,親近甚至鼓動其他族的部眾反抗滿清。
曾化龍對此冇有意見,但提出南洋是鄭芝龍的地盤,最開始最好不要讓商船前往那裡,與他發生直接的衝突。
除此之外,曾化龍還提到了一個事情。之前侵入膠州的海盜海龍王段天柱在逃走之後,據說用大量金銀賄賂鄭芝龍,目前已經被鄭芝龍收為已用,繼續在南洋海域打劫那些冇有懸掛鄭家旗號的商船。
周顯心中隱隱發怒,在登萊地界殺了人,竟然還想著逃脫,這未免有點太看不起自己了。他將這件事放在心底,暫時同意商船不前去南洋的方案。但讓曾化龍好好探查此事,看所傳到底是否為真?
曾化龍應了此事,答應會托在福建的親戚打探訊息。
兩人又談論了好久,主要圍繞怎樣向皮島的林慶業部提供輜重,如何練新兵,以及怎麼更好的安撫境內的百姓等事情為主。
最後看到一切都妥,周顯便開始啟程前往京師。
夏承德死亡,夏舒心情鬱悶,被周顯留在登萊,陪護他的妹妹夏荷。他們在萊州建了一個衣冠塚,周顯也去參拜了一下。
本打算前往遼東的周泰也被周顯暫時留在了蓬萊城。周顯這次前往京師,不知多久才能返回,或者乾脆就回不來了。在這種情況下,他就是一家之主,顯然不能恣意妄為,再前去遼東去找謝遷。
李自成攻破開封,接下來肯定就是掠取整個河南。待在豫南舞陽老家的父親和長兄顯然不太安全,周顯讓陳鋒帶幾個人前去舞陽,勸說他們立即離開。至於他們接下來前往京師還是南京,或是前來登萊與周泰會和都冇有一點問題。至少這些地方暫時是安全的,但就是不能再待在河南了。
而周顯則在安排好一切後,和錦瑟,還有幾個親兵一路西行,從陸路前往京師。
這次到底是福是禍,周顯現在還難以預料,但總感覺這一次恐怕冇有那麼容易過關。死了一個監軍太監,此事是大是小,關鍵要看崇禎帝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