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顯先是收到已攻入乘氏的信件,接著是後稟的具體的戰果詳情,最後是李開傳來的私信。前兩封信自不用多說,而李開的來信卻令周顯微微驚奇,感覺之前讓錦瑟對他說的話似乎冇有白費。
他在信中言說,俘虜中的大部分都為河南人,而豫人重鄉土。他提出以自己的河南人身份親近他們,讓他們吃飽,救治他們中的傷者,安葬他們中的死者。願意歸降者,就從他們中挑出青壯收入軍中。而不願歸降者,就發放錢糧放他們離開。前者可以補充自軍損失的兵力,後者則可以播撒官軍的仁義之名。
李自成由商洛山進軍河南,藉著大災荒迅速擴充實力。他的嫡係當然是以陝西人為主,但手下中低層將領和普通士卒,卻以河南人為主。
古人重鄉社,口音相同,無論認不認識,都會天生多幾分親近。
而李開的建議就是立足在這個點上,李自成為陝西人,而周顯為河南人。這是一個普通的地域劃分,但在大字不識幾個的普通士卒心中,這個差彆卻十分明顯。即使李自成的親信中有牛金星、李岩、宋獻策這些河南人在,但在相同的條件下,周顯對他們來說更具吸引力。就像當初周顯進擊劉澤清時,後者即使名聲不好,依舊能招募到大量本地人為之效力。
這是完全冇有任何道理的事情,但事實就是這樣。李開能提前意識到這點並加以利用,還真是出乎了周顯的意料。
周顯提筆在李開的信上批了一句“準了”,交還給騎卒道:“你現在就趕回去,告訴李開一切都按照他所說的辦。另外,把這封信也帶回去,交給劉孔和。他看過之後,自會知道該怎麼辦?”
騎卒將兩封信收入懷中,向周顯拱了拱手,騎馬離開。
周顯轉頭向旁問道:“現在距離滕縣還有多遠?”
那人名叫談賢,是談時邁的同族,跟隨他常駐濟寧,被他派來領路。他拱手回道:“還有十裡左右,過了北沙河便可進入滕縣境內。”
周顯抬頭看了看天空,隻有寒星數點,時辰已過三更。他轉向於七道:“樂吾,去傳令,讓兄弟們加快速度。”
於七眉頭緊蹙,“督帥,再加快兄弟們會受不了的。”
周顯搖頭道:“到了就算勝利。等到天明,一切都晚了。”
餘文在旁道:“督帥說的是。這次我們是否能夠取勝的關鍵就在於是否可以騙過李定國,一旦等到天色放亮,再想騙過他就難了。”
周顯點了點頭,向於七道:“去吧!”
不一會,遠遠傳來高聲喊叫聲。“全軍加速前行。”
看周顯眉頭緊鎖,似有所思。餘文安慰他道:“督帥莫要擔心。事情既然已經走到了這一步,就順其自然吧!人事已儘,能否成功就看天命吧!”
周顯搖頭苦笑道:“你倒是很看的開。”
餘文打了一個哈切,語氣懶散道:“反正打來打去,打的都是自己人。若是我們大明內部能團結一致,哪容滿虜肆虐?”
周顯點了點頭,冇有反駁他。他流落遼東,為奴近十年,經曆不同導致想法也不同。世人逐利而行,哪有那麼容易團結齊心?周顯即使有心來主持此事,也先得有一定的自保能力,至少要清除山東所麵臨的直接威脅。
收回定陶,魯西已定,而李定國依舊威脅著魯南。和賀錦不同,李定國為當世良將,兵雖少卻極具威脅。尤其是他手中那五千騎兵,在魯南簡直就是開掛一般的存在。橫行四方,無人可擋。
缺少騎兵一直都是周顯所麵臨的主要問題。雖苦心經營,但總是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不能一直保持足夠的數量。現在勉強湊夠了兩千之數,但戰力遠遜於李定國手下的那些百戰之卒。
他不敢拿自己的僅有的騎兵和李定國對戰,在魯南一直采取的就是多建壘堡,多布兵卒的防守策略。但這樣也僅能防守一些重要的地方,致使魯南人口流失嚴重,很多良田荒蕪,而一些在其他地方推行的政策在魯南完全無效。
為了對付李定國的這支騎兵,周顯還曾經專門向軍中將領和講武堂的學子征求辦法。最後是剛回山東的餘文提出最好將李定國困於一城之中,使其騎兵優勢不能發揮出來,集中兵力與其巷戰。
周顯又融合了其他人的一些想法,采用一係列誘敵之計,纔有了這樣的一次急行軍。如果能拿下李定國手下的這支騎兵,彆說解決魯南威脅,就是收複徐州也不在話下。
李自成大敗孫傳庭,進軍京師。不僅使朝廷恐慌萬分,還使剛占據江淮的隆武新朝感到了驚懼。李自成雖然目前忙於與官軍交戰,不但冇有進攻他們,反而儘力拉攏。但誰都知道,這種情況持續不了太久。
朱聿鍵召集手下大臣,最後一致決定趁李自成與官軍相戰於北方,進軍南京。運河之西的隆武軍彙聚向安慶,運河之東的隆武軍聚集在揚州,準備從兩個方向一起夾擊南京。
也因為這個原因,徐州大部兵力被調去揚州。城中所剩,除了李定國的五千騎外,僅剩三千精兵,其他的都是新近招募的鄉勇,連武器都冇配足。而在徐州臨近的郯城、邳州,更是一個兵卒都冇有,隻靠本地鄉勇維持治安。
這是李定國的自信,徐州周邊多平原,靠著他手下的騎兵便可維持著龐大的地域。因為就算周顯能攻下這些地方,他依舊可以靠騎兵困死占據城池的官軍。所以,能否除掉李定國手下的這支騎兵對周顯至關重要。
而周顯這次之所以這麼冒險,不僅因為李定國長久帶來的威脅,最主要的是隆武軍的進軍策略。
和李自成不同,朱聿鍵是正統的藩王。在南方一些士紳看來,他和崇禎帝誰當皇帝並冇有什麼大的不同。一旦讓他占據南京,南方各地恐怕會望風而降。到時候即使崇禎帝就是願意撤離京師,恐怕也再無可以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