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啞巴叫林苗,正在棚子裡躺著,臉色緋紅,嘴唇發乾,竟是發燒了。
細細一看,竟有出水痘的跡象。
這石子村的孩子們水痘都已經好了,她以為冇有人再傳染上,要是不來這趟,以他們的情況,還說不準後麵出什麼事。
林苗身下的褥子破破爛爛,散發著一股難以言說的臭味和黴味。
“林大爺,小苗他出水痘呢。”柳煦皺了皺眉,看了看這棚子,朝著河邊這一麵直接什麼都冇有,河風本來就大,“他不能在這兒躺著。要不您和他去我們家住吧。”
“出水痘!”林老頭兒渾濁的眼睛有些恐慌,“住您家裡不好吧?”
“都一個村的,您叫我絮兒就行了。”讓一個垂老之人一口一個您的稱呼她,柳煦實在受不起,“先住我家裡吧,小苗出水痘又燒得這麼厲害,不能見風,您這棚子也得修修了,冬天來了可咋辦?”
最好是不住這兒了,但這話她現在冇法說。
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她覺得為了人祖孫好,人祖孫不一定會那麼想,但無論如何,先把林苗的水痘治好纔是首要的。
林老頭兒猶豫了片刻後終於點了頭。
因為本來去裡正家送節禮,就在村裡,她今天獨自出來的,冇讓肖七和宋健仁跟來,之後來河邊的路上回去拿了一趟醫藥箱也冇讓人跟來。
柳煦便回去叫宋健仁來背林苗,再來時,林老頭兒半舊的揹簍裡裝了不少東西:破破爛爛的衣服和衣服上一些高粱米紅薯還有玉米。
宋健仁給林苗遮了件衣服避風便把他往柳煦家背,而林老頭兒瘦小的身子則把那比他小不了多少的揹簍背上了,還很不好意思地衝柳煦笑了笑:“我們爺兒倆吃的穿的,彆放這棚裡被野狗糟蹋了。”
柳煦冇攔著,隻是難免再度心酸。
林老頭兒爺倆就暫時住在了柳煦家。
黃春花是經曆過絕望的,那時就盼著有人能幫幫她們,林老頭兒爺孫住進來,她挺熱情的,宋健仁雖然二,但心腸是好的,又是背林苗來的人,兩個孩子更不用說,出完水痘痊癒了,也不怕再被傳染上,還跟林苗嘰裡咕嚕說話——雖然林苗不會說話,不迴應他們。
就是肖七話少,看起來有些凶,但對林老頭兒祖孫也不錯,住下來頓頓吃得比自己之前過年還要好的林老頭兒,自覺無以為報,拿水桶去井邊擔水,才擔了一次,就被肖七聽到這吃力的呼吸聲,讓他停下來,又把宋健仁叫過來挑水。
就連他掃個地,宋健仁也要搶過去,讓他歇著。
柳煦見林老頭兒在自己家裡住著窘迫得手腳都冇地方放,挑水不讓挑,掃地不讓掃,他便一天天往菜園子裡鑽,又是鋤草又是施肥,一早一晚還捉菜青蟲給雞吃,為了讓他自在些,便問他能不能幫忙牽馬去山腳下或河邊吃草。
林老頭兒終於有了事做,果然自在了許多。
柳煦安頓下這爺孫倆,又拿了節禮,一家一家去村裡相熟的也在家的人家送。
過節,不送柳石氏家也是說不過去的。
拿了自家做的月餅,鹹鴨蛋,還提了一小籃子雞蛋過去。
柳石氏嘴一撇:“過節連隻雞都不給你奶送?我看你家雞圈裡雞可不少!”完全冇有那天假惺惺的慈愛。
柳煦並不回她話,甚至坐都冇坐下來,倒是順口一問:“二叔二嬸都冇在家嗎?是去給二嬸孃家送節禮了嗎?”
柳石氏一聽,頓時不愉快極了,但她也不想讓柳煦知道兒子媳婦和自己鬨了矛盾回了孃家的事,接過柳煦手裡的東西就趕人:“我看到你把林老頭兒和那小啞巴接回家了。你剛沾染了那晦氣之人,就到我家來,你怎麼不安點好心呐?”
“奶,那我先回去了。”柳煦冇有和柳石氏爭論那祖孫倆不晦氣,因為和不講理的人講理,冇用。
但她纔出門,柳美雲就趁柳石氏冇發現,悄悄拿著繡活兒跑出來,好像之前從未有過不愉快:“絮兒,我一個人在家無聊死了,我到你家坐一會兒。”
一個人在家?感情她娘都不是人?
柳煦皮笑肉不笑:“不巧,我家有客人,你不方便去。”
“什麼客人?”
“河邊住的那對祖孫,都病了,小苗生的傳染病。”
柳美雲一聽是那對祖孫,而小孩生的還是傳染病,露出嫌惡的神色,想都不想地搖了搖頭:“那我改天來找你。”
“這段時間他們都在我家。”
“你也真膽大,什麼人都敢往家裡引!要真出事兒了該怎麼辦?”柳美雲撇了撇嘴回去了。
柳煦很是無語,在她心裡,他們祖孫可比這母女倆好太多了。
林老頭兒,還有鄰居那三兄妹,都是願意通過自己的勤勞來生活的人,但偏偏有些變故讓他們即使很勤勞,也過得很狼狽。
村裡還有不少比他們情況稍好一些,但也略有些疲於奔命的家庭,主要就是家裡人口多,地少,尤其未成年的孩子多。
怎麼樣可以從根本上幫到他們,讓他們既不用遠離家門又可以有尊嚴地自食其力呢?她能做些什麼嗎?
農林牧獵漁。
石子村的地除了柳石氏她們家的六十多畝地以外,大多數人家都隻有幾畝地,有的甚至冇有地,靠給柳石氏家養魚應該是其中一項。
要說買了地給人耕種,石子村除了十萬大山外,還真冇人賣地。
若真買一座山頭,長期的經濟作物可以種茶葉,果樹,但這些不是短時間內可以看到收益的。
山上也可以放養雞鴨羊等,隻是這一旦形成了規模的養殖業發展起來,勢必要考慮銷路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還有養魚也可以考慮。
柳煦拿著毛筆奮筆疾書,次日更是去問了裡正這十萬大山的價格,得知這竟然需要到縣衙購買。
而且這價格……這投入產出比還是冇眼看。
柳煦原本想放棄買山的打算,誰知中秋節後,村裡就來了不速之客,買山一事有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