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卷經笥>曆史>三國之漢室再興>第355章 主動求變
閱讀設置(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置X

第355章 主動求變

宛城府衙之中,劉備與徐庶、蒯越、陳群等人商議新野之事。

劉備長歎道:“今董卓雖死,然李傕、郭汜作亂,天子幼弱,諸侯並立,吾等漢室宗親,理應興複王室,維護一統,然劉使君坐守清談,如之奈何?”

陳群言道:“今鎮南將軍雍容荊楚,坐觀時變,海內俊傑避亂荊州者不計其數,然其任人唯親,以蔡瑁為親信,其餘不知所任,可見此人外寬內狹,疏遠賢良,恐無四方之誌。”

劉備知道陳群最善識人,聽罷慨然道:“備雖出生寒微,然不敢忘家世本分,一心為漢室奔走,勵誌勤王蹙操,忠心天地可鑒,奈何反遭猜忌,命途何其多舛?”

說到委屈傷心之處,竟忍不住落淚長歎,難以自禁。

蒯越言道:“適才我已收到家書,恐劉使君對玄德已有戒心,當年其單馬入宜城,恩威並著,稱雄荊江,群民悅服,何等氣魄?如今卻好於坐談,立意自守,愛慕虛名又性多疑忌,非息天下之亂者,玄德要早做打算。”

陳群點頭道:“異度言之有理,況南陽乃四戰之地,劉使君威望正盛,據地數千裡,帶甲十餘萬,一旦與之相爭,豫州袁術尚強,若襲明公之後,則前功儘棄。”

劉備大驚道:“吾與景升乃是同宗兄弟,縱有誤會,豈能兵戎相見,禍起蕭牆?”

蒯越搖頭歎道:“若是以往,或許此事還有轉圜餘地,然自劉使君娶蔡氏之後,對其十分寵溺,今蔡瑁得權,又對玄德頗有偏見,久必生變。”

“這該如何是好?”劉備左右看看,見二人皺眉不語。

回頭看徐庶在一旁低頭沉思,急得一把抓住其手臂,垂淚道:“先生有濟世之才,今情勢危急,為漢室江山,請先生不吝賜教。”

徐庶剛纔一直在聽二人分析,聞言抬起頭來,笑道:“主公有興複漢室之誌,席捲八荒之心,如今正如龍困淺灘,鳥囚籠中,要擺脫眼下困境,唯有主動求變。”

劉備忙道:“先生請講。”

徐庶言道:“治平者以仁義為先,治亂者以權謀為先,兵不在多,而在能得其人也,今明公麾下文武俱全,兵甲精銳,唯不得時也,一旦得機,便如潛龍出淵,遨遊九天,得遂風雲之誌。”

蒯越無奈道:“然南陽狹小,中原大亂,不知何時時機能到。”

“時機已至矣!”徐庶卻淡淡一笑,言道:“今董卓敗亡,西涼軍群龍無首,李傕、郭汜之流粗而無謀,皆匹夫之輩也,長安乃漢興之地,此皆天授主公,唯君詳慮之。”

蒯越忽然眼睛一亮,大笑道:“此計大妙,今李、郭二賊挾持天子,勒要官品,執掌大權,陛下舉動荊棘,苦盼忠臣如渴人思井,玄德若能入關討賊,可孚天下人望。”

陳群也點頭道:“不錯,如今董卓受誅,王司徒又被賊人所殺,西涼諸將爭功,內部必會生亂,明公去南陽而入關中,正是當年高祖興漢之路,豈非天意也?”

徐庶笑道:“正是如此,主公入長安誅賊平叛,扶天子覆宗廟,進可詔令天下豪傑以興漢室,退可據關中以討不臣,何愁大業不成?”

一席話說得劉備怦然心動,兩把擦乾淚痕,言道:“隻恐景升兄見疑,我若離南陽,尚未取長安而糧草不濟,豈不進退兩難?”

蒯越卻笑道:“此事易耳,鎮南將軍最好虛名,又忌憚玄德,玄德可親自前往襄陽,請入長安以保天子,事成其則有勤王之名,敗則與之無乾,又能使玄德離南陽之地,其必欣然答應,並資助錢糧以示忠心。”

劉備大喜,即刻就要動身,徐庶卻告訴他不可操之過急,以免引起劉表、蔡瑁疑心,先派鄧芝到新野迎接袁譚,遵從政令以順劉表之心。

隨後劉備立刻暗中準備,先派文聘帶一千精兵去取武關,對將官聲稱是防西涼軍入侵荊州,暗中命魏延、李嚴、劉封、傅彤等將精兵發往穰縣,準備隨時出兵。

文聘取了武關不數日,立刻派人來報,西涼馬騰、韓遂二將見李傕等人作亂朝綱,引軍十餘萬,殺奔長安來,聲言討賊。

徐庶立刻來見劉備,言道:“時機至矣,馬騰在西涼起兵,主公可從東與之呼應,併力討賊,西涼軍腹背受敵,應顧不暇,長安唾手可得。”

劉備立刻派陳震往長安去見馬騰,共謀討賊之事,自己則動身前往襄陽麵見劉表,請求出兵長安勤王。

劉表本就忌憚劉備日漸壯大,收買人心搶了他的風頭,正與蔡瑁等人思謀如何調離劉備,見他主動來請命,正中下懷。

當下便以荊州牧、鎮南將軍的身份下令,派劉備自南陽出兵討賊,為了讓劉備放心前往長安,命蒯良督運糧草支援大軍。

蔡瑁一直忌憚劉備的名望和實力,聽聞他要離開南陽,與兄弟二人大笑道:“先前某保袁譚為新野太守,果然讓劉備心生畏懼,今其離開南陽,自此荊州無憂矣。”

蔡和言道:“秋收之後要到河北修渠,我正愁民夫不願北上,如今劉備離了南陽,正好可從南陽就近招募,大哥還需舉薦一位可靠之人到南陽上任,以便我們從容行事。”

蔡瑁擺手道:“此事不可操之過急,劉備過武關之前不可輕動,你那裡若民夫不夠,可先從新野征調,他袁譚得了我的人情,總該要有回報纔是。”

蔡和點頭道:“小弟明白。”

以官府的名義征調民夫,便算作勞役,不必支付工錢,這比招募人手可要省下一大筆錢。

等劉備回到宛城,徐庶等人已經準備就緒,劉沁聽聞劉備要去長安,特舉薦長安杜陵人杜畿為嚮導。

杜畿本為鄭縣令,因西涼軍作亂關中,民生凋敝,棄官逃命,帶著年邁後孃,與難民一同逃奔荊州避亂。

到樊城時被劉沁聞其孝順之名,便留在樊城為官,因他善於斷案升為功曹,此時劉備兵進長安勤王,杜畿也有意回家鄉討賊,便薦他到宛城從軍。

劉備見杜畿見識不凡,又擔任過京兆功曹,便拜為主簿,與繁欽同掌軍務錢糧。

七月末,劉備以三萬大軍兵髮長安,南陽百姓聽聞劉備要離去,沿途扶老攜幼夾道相送,號泣請留,不忍分彆,一路之上哭聲不絕。

劉備在馬上神情悲慟,長歎道:“若景升兄能善待南陽之民,吾心何生憾?”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