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劉弘,乃至於長安朝堂而言,此番關中的糧食緊缺,可謂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挑戰自是不言而喻:麵對劉弘正式掌權之後,第一次大規模糧食緊缺問題,其處理結果,將直接關係到百姓、民心對劉弘政權的信任,以及劉弘的個人威望。
新鮮出爐的少府主爵都尉,以及其所奉行的糧食保護價政策,在麵對關中數十近百萬戶人口嗷嗷待哺的狀況下,也需要證明自己,確實有‘安定民心’‘穩定社會秩序’的功能。
而機遇,也同樣是此。
隻要劉弘能解決此次糧食緊缺危機,保障大部分關中百姓的生活,並不會因此次危機受到太大影響,劉弘就將取得皇帝生涯的‘開門紅’。
糧食保護價亦然——隻要能在如此惡劣的狀況之下,保證關中的糧價不漲破一百錢,甚至隻需要不漲破一百三十錢,糧食保護價政策,就將深入人心。
主爵都尉原本按部就班的推行擴張工作,也可皆由此次機遇大踏步向前,以‘未雨綢繆’為名,直接掌控整個關中的糧價。
隻要在接下來的一年當中,主爵都尉各分屬能源源不斷的賣出平價糧食,待等明年秋收之時,其效果就將顯現:整個關中的糧食,都將被賣入少府!
而有效管控糧食流動,無論對於政權的穩定,還是長安朝堂對資源整合統籌而言,都將起到深遠的影響。
這一切的關鍵,便在糧食。
許多糧食。
大到數百上千萬石數量級的糧食!
“陛下即問,臣鬥膽,略述愚見,還望陛下恕臣妄議之罪···”
聞言,劉弘隻輕笑一聲,語氣輕鬆道:“謁者但說無妨,吾漢家無有因言治罪之法。”
不著痕跡的為將來‘除妖言誹謗’透個風,劉弘便將鼓勵的目光,撒向禦階下,離宮門不過十數步的袁盎身上。
“歲初,長安糧賈陰謀串聯,哄抬糧價;田氏主更為安陵杜氏所害。”
“陛下慧眼如炬,一語道破糧價之首要,當為賈;即以田氏子蘭任以主爵都尉,行糧價保護之策。”
“此策一出,糧價嗡時安穩,百姓民得以為繼,於吾漢家感恩戴德,更感念陛下之仁。”
麵色自然的拍出一個響亮的馬匹,袁盎拱手稍一拜,旋即麵色激昂的環視殿內忠臣。
“及至悼惠王諸子作亂於關東,朝堂欲以兵伐之,長安百姓民無比爭先,欲以武勳,報陛下之恩德!”
“此,便乃主爵都尉之能,於民之所利,於漢家之所利也。”
義正言辭的將主爵都尉定性為‘仁政善政’,袁盎不著痕跡的補充道:“朝中諸公皆人傑,亦於此瞭然於胸···”
話音剛落,正思慮糧食保護價政策的百官齊齊側目,旋即不約而同的露出一個半帶感激,半帶欣賞的表情。
昨日長樂宮外,袁盎以區區謁者之身,硬是將丞相陳平懟的連連咽語,自是在朝堂百官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現在,劉弘向其詢問糧食緊缺問題的解決之法,袁盎又是不忘誇讚劉弘聖明之語,毫不生硬的抬了朝臣一手?
“複二十載,此人當為九卿之選!”
不知有多少朝堂重臣心中,出現這樣誇張的讚揚——包括張蒼在內!
便是在這萬眾矚目的高光之下,隻見袁盎稍一沉吟,旋即再拜。
“此番關中田畝,因關東之戰禍而有不豐登,以往之例,隻恐糧價複將鼎沸;臣愚以為,此乃主爵都尉鋪排整個關中之良機!”
“若少府、國庫存糧足,臣意,當分設主爵都尉於關中各郡縣,以少府、國庫之糧輸之,供百姓民以平價購而食之。”
“且夫秋收在即,主爵都尉亦可收田畝之產,複售於民。”
“如此,便等同主爵都尉以百姓民所耕之糧售於百姓,而百姓因糧價平穩,民心大定矣···”
言罷,袁盎深深一拜,將麵龐躲在了衣袖之後。
而殿內朝臣百官,無一不將匪夷所思的目光,撒向那道深深弓腰,拱手屹立於殿內的身影。
“此人區區謁者之身,怎知朝中之事如此之多?”
相較於對袁盎訊息來源的懷疑,無疑是張蒼、田叔等人驚喜的目光中,所對映出的資訊更為普遍。
——長樂宮謁者,一個專責唱喏拜謁、宣讀詔書的小官,居然對糧食保護價政策瞭解的如此透徹!
光此一點,就足以證明此人,有基本的政治嗅覺。
再品味袁盎所言,雖然也早就出現在了公卿忠臣腦海中,但彆忘了:袁盎隻不過是個謁者而已!
毫無涉政經驗,卻如此準確的抓住糧食保護價政策的要害,得出和朝堂重臣近乎一致的看法,這已經足夠讓人驚喜了!
正當張蒼強自按捺著欣喜,將目光轉向禦階之上時,卻發現劉弘並未表現出太過激動的反應?
隻見劉弘淡笑著點了點頭,不著痕跡道:“若國庫、少府皆空虛,售民之糧當從何來?”
朝臣百官或許會因一位謁者,將朝政瞭解的如此透徹而感到詫異;但劉弘不會。
——這可是袁盎啊!
是能在吳楚之亂中,硬生生逼得景帝劉啟說下一句‘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轉頭就腰斬景帝師,當朝禦史大夫晁錯的袁盎啊!
作為景帝朝僅有的幾位名臣之一,袁盎的才能,絕對不僅限於‘水準線以上的政治嗅覺’這一點之上。
袁盎在文、景二朝活躍最大的依仗,是其高超的揣摩人心之術,以及長袖善舞,三麵逢源的情商!
尤其是揣摩聖心,袁盎有著十個晁錯都比不上的非人之能。
曆史上,陳平、周勃等老臣迎立代王劉恒,唯袁盎看出劉恒想要剪除老臣,執掌大權的想法,便在陳平病逝後奔走於朝堂,於朝臣百官、功侯勳貴擺明利害,終使得周勃被一句‘丞相其為天下先’趕回封國。
待等周勃因私蓄甲盔而被罪之以謀逆,被捉拿至廷尉大牢是,又是袁盎十分準確地認識到周勃必不會死,又領頭出來,在文帝劉恒麵前為周勃求情。
放在後世,這樣一個人,就是典型意義上的偽君子:文帝掌權,他全力幫助,讓文帝感念;周勃得赦,他‘仗義直言’,讓周勃感恩。
簡單而言就是:好人都讓袁盎做了!
但這樣一個人在官場上,無疑是長短大小正合適的官僚坯子。
誠然,深諱左右逢源之要的袁盎,不會有晁錯那般‘為天下捨生忘死’的崇高品性,也不會有申屠嘉那樣‘為社稷寧死不屈’的原則,說到底,袁盎並非是政治家,而隻是一個政客而已。
不過存在即合理;任何一種人,都有其可發揮作用的地方。
對於皇帝而言,晁錯那樣鞠躬儘瘁、死而後已的國士是必要的;申屠嘉那樣倔強如牛的穩重老臣是必要的;而袁盎這般一點臉都不要,還能對此不以為恥,反以為傲的政棍,也同樣是需要的。
就如同現在,劉弘需要眼前這位曆史上的袁太常,精準的探知到自己‘欲開敖倉’的意圖,並將此事擺在朝堂麵前。
“若國庫、少府皆無餘糧···”
隻見袁盎略一沉吟,旋即咬牙一拜。
“臣以為,敖倉之糧存年過久,當以今歲新糧以換之!”
“放肆!”
“區區謁者,怎敢妄議國政?”
“敖倉之糧身係江山之安危,豈能擅動?!!”
果不出劉弘所料,袁盎話一出口,片刻前還滿帶著欣賞的朝臣百官頓時群情激昂起來,恨不得將袁盎貶為一無所知的婦人。
“唉···難呐。”
暗自苦澀一歎,劉弘隻得站起身,踱步走下禦階。
就如同曆史上力勸景帝按部就班,一點點削弱諸侯王權力的申屠丞相一樣,任何一個完整的政權,都會有一批穩重保守的老臣,對新政策的施行持懷疑和悲觀態度。
作為君王,也確實需要這樣的老臣存在,以在關鍵時刻提出一些保守的建議,保證政權的相對安穩。
但凡事有利就有弊:保守老臣的存在,固然能避免政權陷入動盪;但在君王試圖做出改變之時,也會對改革形成巨大的阻力。
就如同現在,關中即將鬨起糧荒,而敖倉之糧又幾乎鎮壓著劉漢政權的國運。
理性思考,封建時代的官員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與其承擔江山不穩的風險,倒不如承擔坐視百姓餓死的罵名。
這樣的觀點,不能說對,卻也不能說錯——便是這樣毫無人情,毫無溫度的觀點,才讓華夏王朝可以交替往複,使王朝週期律成為‘三百年’,而不是‘三十年’‘十年’。
但從劉弘這個穿越者視角而言,這件事,卻並非‘在江山和人民之間選一個’的選擇題。
——失去人民的擁護,難道江山就不會動盪嗎?
——敖倉冇了糧食,天下會動盪;那關中餓死了人,天下難道就不會動盪了嗎?
相較於敖倉的存糧‘暫時變少’,而關中百姓得以存活,無疑是‘天子腳下,長安皇城都有百姓餓死,敖倉卻藏著數百上千萬石粟米,等著壞死被倒入河水中’,更容易引發天下動盪。
無論是劉弘‘劉邦子孫’的身份,亦或是穿越者的認知,都使得劉弘無法做出‘為了江山犧牲百姓’這種選擇。
得人心者得天下,不外如是。
“啊恩!”
一聲生硬的乾咳,方使殿內喧鬨稍息;百官雖停止了對袁盎的咒罵,卻仍不忘怒目而視,不時做出咬牙切齒的表情。
劉弘心中的苦澀與惱怒,在這幅景象麵前,卻悄然打開了一道小口子。
“若是漢室朝臣,都能有這樣‘規避風險’的潛意識,那也不算差?”
這一刻,劉弘對皇帝這份職業的理解,纔有了一個最初步的認知。
——抗拒變化,自然會阻礙改革,阻礙進步;但適當抗拒變化,卻也能保證政權安穩。
而對於封建政權而言,穩定的重要性,往往遠大於改革,遠大於進步。
看著殿內‘頑固守舊’的一眾老臣,劉弘心中‘血洗朝堂’的衝動悄然散退,滿堂忠臣,在劉弘眼裡也稍順眼了些。
“為帝王者,當有包羅天地萬物之胸襟嗎···”
暗自自語著,劉弘地氣質悄然發生著改變。
那長久以來揮之不去的暴戾,對不合心意的事務時刻存在的敵意,在這一刻悄然而逝。
殿內眾人不明白,在劉弘身上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但此時此刻,劉弘那一雙清澈的眼眸,卻悄然帶上了一絲淡然——不是過去那禮貌式的淡然,而是由內而外,自劉弘的眼眸直抵眾人靈魂深處,卻絲毫不帶銳意的淡然。
就像一潭深泉,不過丈尺見方,卻深不見底···
“袁生所言,雖有失當之處,然亦有在理出處。”
走到殿中央,將匍匐在地的袁盎輕輕扶起,劉弘又緩緩行走在殿內。
“朝公之所憂,亦唯江山安定之所慮。”
話儘出口,劉弘便回到了禦階之前,稍一正冠,便躬身一拜:“朝公心懷社稷,朕心甚慰···”
這一刻,就連張蒼、令勉等日夜陪伴劉弘左右的皇黨成員,都無法說清自己的感受。
“陛下言重。”
“為人臣者,自當為君分憂,以治天下。”
“此臣等之本分···”
說著,朝臣百官亦齊齊一拜,以做回禮。
而劉弘卻是眼帶暖意的回過身,對著禦塌旁跪坐著的張嫣再一拜,旋即拾階而上,回到了禦塌前。
“太祖高皇帝、先孝惠皇帝,先大行皇帝,太皇太後臨行前皆有遺訓:不至社稷傾覆之地步,敖倉之糧,粒米不可動!”
“朕以未冠之年以臨元元,自不敢違先皇之遺訓。”
先對朝臣百官的做法表達認同之後,劉弘話頭再一轉。
“然袁生所言,亦有理。”
“敖倉之糧,自太祖高皇帝時,便隻聞糧進,不見糧出。”
“今敖倉之所立已有十數載;倉內所存之糧,自有年久勿能食之虞。”
說著,劉弘望向左側朝班,對張蒼點了點頭,繼而道:“今秋收在即,又得主爵都尉收民所產之糧。”
“朕以為,與其任敖倉質量勿食而棄,莫不如,以主爵都尉所收今歲之新糧,以替敖倉所藏之陳米。”
“敖倉糧米雖陳,然亦可當食;以主爵都尉平價、或低價售與百姓,則民得食價廉之糧,而敖倉得入今歲新米,亦當無有糧陳而棄之虞。”
語氣祥和的將自己的看法道出,劉弘便溫言望向殿內百官:“朕年幼,未涉朝政者多矣。”
“諸公多老臣,若有教,臣謹聞之。”
“若言之有理,鹹使朕得益,朕當不吝以金爵為賜!”
言罷,劉弘便將和善的目光撒向殿內,等候著朝臣百官的迴應。
見劉弘先陳明利弊益害,後又做出請教的架勢,朝臣百官心中嗡時一緊,不由得紛紛低下頭。
——陛下如此胸襟,以天下萬民為己任;吾等卻不似忠君報國,反從妄從行悖逆事···
刹那之間,漢官與後世官員最大的一處不同,便一覽無餘的顯露在這清涼殿之上。
“陛下誌向高遠,臣等卻未明聖意,此誠臣等之罪也···”
半真半假的哽嚥著,朝堂眾臣不由齊齊跪拜在地,對禦階之上的劉弘深深一拜。
——風骨!
漢官與後世官員最大的區彆,就是那打不斷的脊梁,和折不彎的風骨!
有漢一朝,漢官在天下人,乃至於外邦眼中的形象,無一不是那錚錚鐵骨。
而作為視骨氣勝於生命的漢官,其風骨最大的一處體現,就是肯認錯,敢認錯。
不是後世官僚那般,東窗事發時方懺悔,也不是被皇帝強摁著低頭,而是在尚未釀成大錯之時,就低頭認錯,乃至於羞愧自儘···
漢,就是一個神奇到皇帝,都敢大大方方下詔書,向天下道歉的時代。
這神奇的時代,便是華夏民族數千年傲骨之來源!
“陛下所慮,皆以江山社稷計,行雖略險,然當可行。”
隨著張蒼代表皇黨成員出班發言,開敖倉之糧以應關中之事,便算是在朔望朝之上定下章程。
準確的說,從此刻開始,漢室朝堂不再分‘皇黨派’‘陳周派’亦或是‘中立派’。
除一道尷尬孤立的身影之外,漢家朝堂,已經徹底站在了劉弘這邊;滿堂朝臣,皆漢之忠臣!
而作為那唯一一個尷尬的例外,劉揭在朝班之列可謂如坐鍼氈···
“待散朝後,便向陛下乞骸骨,歸國罷···”
正當劉揭做出隱退決定的同時,朝堂議論之中,陳周集團的其餘成員,也都收穫了自己的結局。
“奉常丞不疑謹奏陛下:絳侯勃口出狂言而不自知,得太後規訓而不改,複又以矯詔之事亂長安。”
“諡法雲:不悔前過曰戾;其知而不改,過而複過也。”
“臣與朝堂諸公議,皆以為,絳侯勃,當諡之以戾,以警後世···”
“禦史大夫臣不疑謹奏陛下:曲逆侯平行將亡故,即所任之右相一職,當議定人選;曲逆侯之喪葬事,亦當著章程···”
“郎中令臣勉謹奏陛下:大將軍於睢陽駐防已有三旬,然齊賊之亂未平;當遣使以斥,促大將軍速平齊賊之亂,以安江山···”
從劉不疑出班那一瞬間起,劉弘在整個朔望朝之上,都再也冇有插上話。
無數曾被劉弘所看不起的官僚,紛紛在一個個議題中發表自己的意見,並在朝堂‘欣欣向榮’的議論氛圍中,得出一個個切實可行的結果。
待等黃昏前後,朝臣百官才鼻青臉腫的走出未央宮,彼此之間,卻又絲毫看不出有何嫌隙。
站在未央宮前殿的高台之上,劉弘注視著朝臣百官離去的背影,不由長出一口氣。
“今日起,漢家將迎來新的時代···”
“朕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