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卷經笥>耽美同人>少帝成長計劃>第0307章 故安侯嘉
閱讀設置(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置X

第0307章 故安侯嘉

“滎陽一戰,故安侯可謂揚我漢室之威,便是朕,亦讚歎不止啊~”

道出一句略有些做作的開場白,劉弘又簡單關心了一下申屠嘉的身體狀況,便開始直入正題。

“卿久離長安,此任內史,可有政令不通之憂?”

其實,在申屠嘉於十二月中旬抵達長安之後,劉弘就已經召見過一次申屠嘉。

隻不過當時,申屠嘉連內史的狀況都還冇摸透,劉弘也不好下達什麼指示,隻求申屠嘉能儘快理清內史的事務,為開春後宿麥的耕種、收穫做好準備。

但很顯然,申屠嘉的表現,遠遠超乎了劉弘地預期。

“承蒙陛下掛懷,臣不敢有一日懈怠。”

“自臣至長安已近半旬,內史有司凡六百石以上之官佐,臣均已會麵。”

就見申屠嘉稍有些拘謹的拱手一拜,旋即語氣淡然道:“今內史,雖不敢言複往日之利,然臣於內史之政務,當算得上知曉···”

聞言,劉弘露出一個深達眼底的笑容。

“如此甚好,甚好···”

雖然之前就對申屠嘉‘在短短半個月厘清內史’的事有所瞭解,但當申屠嘉以一副滿是自謙的口吻,說出那句‘算得上知曉’時,劉弘還是止不住感歎起來。

“到底是在曆史上,曾官至相宰的名臣啊···”

或許聽上去,在半個月摸清內史的狀況,並不是值得什麼稱道的是,但申屠嘉那句毫不經意的話,放在後世絕大多數朝代,都很難找出一個能完成的臣子。

——半個月之內,內史屬下六百石以上的官員,申屠嘉都已經進行了會晤!

要知道內史一職的‘內’字,指得是關內!

準確的說,整個關中,在理論上都屬於內史直接領導;就連丞相府發往關中各地的公文,都要在內史這裡過個手。

或許單從人數上來看,長安中央人員最臃腫的部門,是坐擁官奴十數萬的少府;但若是說,哪個屬衙麾下的‘六百石及以上’官員最多,那無疑便是內史。

六百石,在漢室官場算是個分水嶺——六百石及以上,意味著起碼是一個小縣的縣令,雖然權力不大,但好歹也算的上的獨當一麵,守牧一方。

而六百石以下,即便是在偏遠地區,也意味著縣衙副職,或司曹主官。

在朝堂有司屬衙中,六百石及以上的編製,丞相府有萬石的丞相一人、千石的丞相司直一人、比千石的丞相長吏一人,以及比六百石的丞相征事二人。

禦史大夫屬衙,除了萬石的禦史大夫一人、千石的禦史中丞一人外,也隻有六百石的侍禦史員十五人。

三公如此,九卿屬衙也好不到哪去——除了內史和少府之外,絕大多數九卿屬衙,秩在六百石以上的,也大都隻有作為主官的九卿本人,以及副官一到三人而已。

少府作為九卿最臃腫的行政單位,除了作為主官的將作大臣(少府卿)之外,還有秩千石的長監一人、比千石的少監二人,負責六尚的六百石主官六人,以及負責六丞,比六百石的丞令六人。

一卿、三監、六尚、六令、十五屬的少府,已經算得上足夠臃腫,六百石以上官員足夠多了。

但與內史相比,少府這不到二十個六百石以上官員,根本就不夠看的。

撇開中二千石的內史本人,以及秩千石的兩個令丞不說,光是內史麾下的中尉,就是一個極其特殊的存在——明明不是九卿,秩祿卻達到匪夷所思的真二千石!

即便是再往下一級,受中尉調遣的中郎將,秩祿也達到了比二千石。

要知道真二千石的行政待遇,是比同諸侯王相的!

即便是中郎將比二千石的等級,也是與都尉、光祿大夫這樣的高官顯位比同。

更恐怖的是:中尉麾下,不隻有一箇中郎將。

——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三人,分掌中郎,秩皆比二千石!

光是這種‘一個九卿屬衙有五個二千石’的狀況,就足以說明內史的狀況了。

除了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之外,中尉麾下,還有車郎中將、戶郎中將、騎郎中將等三位‘郎中將’,分掌那些花錢貲官為郎的郎中,均秩比千石

一箇中二千石(內史),一個真二千石(中尉),三個比二千石(中郎將),兩個千石(內史丞),三個比千石(郎中將)——這夠多了吧?

還不止!

——分屬三部中郎將統轄的中郎,也統統都是六百石!

而中尉屬衙的中郎,人數通常會維持在一百到一百五十人之間。

大多數情況下,中郎外放都是可以直接為將領,甚至出任一郡之郡尉的。

在這個群體中,出現過很多名垂青史的將領——迷路將軍李廣、將軍欒布、程不識等猛人,都是從中郎成長為名將的典範。

而這百餘位六百石,還隻算了中尉屬衙而已···

除了中尉屬衙之外,內史下轄,還有許多獨立的行政單位,擁有六百石級彆的主官。

——關中五倉倉令,五個千石;

——長安九市市令,九個比千石;

再加上關中各郡縣地方的倉農監、都水等,這就又是百十來號人。

最後的最後,還有一個尤其重要的點——前麵提到:六百石以上,便是一縣縣令的等級了。

而內史麾下,六百石及以上人員最多的,便是關中各地縣衙——關中各縣的地方政府,也都歸內史管轄!

若是小縣,那就隻有一個六百石的縣令;可若是大縣,那就多了去了。

縣令千石,縣尉比千石,縣丞六百石,再加上司曹主官,也可能達到‘比六百石’的級彆。

這就使得內史麾下,級彆在六百石及以上的官員,達到了驚人的五百人以上!

而申屠嘉,卻是在抵達長安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內,與這五百多人都進行了會談!

做個簡單的計算就不難發現:要想完成這個成就,申屠嘉平均每天要見的官吏,就在三十人以上!

而六百石又是漢官的分水嶺,對於這些有資格出任一縣主官的官員,申屠嘉自然不可能進行集體訓話,而是一對一的會晤、交流。

即便時近元朔,關中各地的官員都大半彙集在了長安,這‘每天接見三十個以上的官吏’,也是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壯舉!

就算不考慮申屠嘉的身體,能否承擔如此高強度的工作,光是申屠嘉能在剛上任的情況下,將麾下骨乾都叫到身邊,便足夠讓人為之讚歎了。

再看看眼前,麵色絲毫不見頹疲,仍舊一副榮辱不驚的申屠嘉,劉弘心中,再度湧現起一絲敬意。

“老黃牛,果然名不虛傳呐~”

作為漢室開國元勳中相當不起眼的一人,申屠嘉在漢初那個將星璀璨,英雄迭出的時代,可謂是‘中庸’之材。

不像‘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的張良,也不像才華橫溢的蕭何、蕭規曹隨的曹參,申屠嘉,更像是一個踏實肯乾,任勞任怨的老黃牛。

在曆史上,文帝劉恒登基之前,申屠嘉的官僚生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停留在了‘郡守’這一級。

漢郡守,統轄數縣到十數縣不等,秩二千石,比九卿低兩級。

但俗話說得好:京官當麵大三級。

作為地方官員,尤其是關東的地方官員,申屠嘉的郡守,在朝堂中的地位,恐怕連秩千石的九卿副官都冇法比。

而無論是在原本的曆史上,還是現在這個時間線,申屠嘉官僚生涯的轉折,都出現在諸呂之亂之後。

曆史上,文帝劉恒入繼大統,為了穩定朝臣,下令遍封高皇帝時期的有功將士。

淮陽郡守申屠嘉,就幸運地進入了那個被恩封的名單當中——封故安侯,食邑五百戶,為關內侯。

之後,文帝劉恒也與此時的劉弘一樣,將申屠嘉調入了中央,出任內史。

做內史冇過幾年,潁陰侯灌嬰便老死在了丞相之位上,禦史大夫張蒼遞補成為丞相,而申屠嘉,也按照漢室‘禦史大夫升丞相、內史補為禦史大夫’的政治潛規則,成為了禦史大夫。

直到文帝晚年,張蒼因黃龍改元一是被罷免,申屠嘉方被劉恒‘矮子裡麵拔將軍’,拜為丞相。

須得一提的是:在曆史上,文帝劉恒除了申屠嘉之外,還有另外兩個選擇。

其一,是皇後竇漪房失散多年,直至文帝登基之後,才從黑煤礦裡脫身的皇後胞弟:章武侯,竇廣國。

另外一個,便是如今劉弘預定的藍田都尉,而是曲周侯,酈寄。

而這兩個人選,都因為一些頗具有漢室特色的政治原因,而與丞相大位失之交臂。

曆史上的酈寄,在誅呂行動中,被周勃要挾著偷回好友呂祿手中的虎符,而沾染上了‘賣友求榮’的汙點。

而這個汙點,讓酈寄先後兩次,與丞相大位失之交臂。

第一次,就是黃龍改元之後,張蒼被罷免;第二次是景帝一朝,晁錯挖開太廟牆垣,丞相申屠嘉氣死。

或許在後世人的角度看來,這個理由很荒誕,但在漢室特有的‘道德大於天’的時代背景下,一個有道德汙點的丞相,是絕對不能被天下人接受的。

酈寄失去角逐丞相大位,是因為道德汙點,而另外一個人選,就純粹是‘生不逢時’了。

文帝皇後竇漪房年幼時,竇父在垂釣時不幸墜河而死,其母又早亡,竇漪房與兄長竇長君、幼弟竇廣國,頓時就麵臨了漢室絕大多數百姓,在麵臨意外狀況時的境況。

——要麼餓死,要麼委身為奴。

無奈之下,竇長君、竇廣國兄弟二人簽下了一紙賣身契,成為了礦奴;而竇漪房不願為奴,便找準機會,以良家子的身份入了宮,侍奉於呂後左右。

後來,呂後傳令代王劉恒移封為趙王,劉恒慌亂間拒絕,並表示‘願為陛下守衛邊疆’,此時的呂後不知是出於賞賜,還是出於堅實的目的,便將竇漪房賜給了劉恒。

等劉恒登基之後,竇長君、竇廣國兩兄弟聽說:當今皇後姓竇,便入了長安,與竇後兄妹團聚。

就在竇後喜極而泣,正要好好述說一番親情之時,尚未執掌大權的代王劉恒,卻迎來了朝中重臣的聯袂逼宮。

——對於都是兄妹的團聚,整個漢庭都深感忌憚,唯恐竇廣國、竇長君兄弟二人,會成為下一個呂產、呂祿!

迫於手中無權,劉恒隻好無奈的答應:派有德之士歸教竇氏兄弟二人,以肅漢家外戚驕枉之風。

經過十數年如一日的精心培養,竇氏兄弟在身邊二十四小時接力的‘道德老師’們不懈努力下,終於得到了‘德才兼備,群臣敬服’的輿論評價。

而竇廣國憑藉多年積攢下來的學識,以及相當宏偉的大局觀,而成為了文帝劉恒的禦用智囊。

自然而然的,在張蒼這樣一個‘不聽話’的丞相下位之後,劉恒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把自己的親密心腹,小舅子竇廣國扶上相位。

可這一下,算是徹底捅了馬蜂窩···

諸呂之亂過去不過十數載,呂產、呂祿把持朝政的狀況,對朝臣而言彷彿仍舊曆曆在目!

對於身為外戚的竇廣國成為丞相,整個朝堂中央都顯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抗拒:誰做丞相都行,就是不能讓竇廣國做!

最終,竇後為了忌諱‘外戚乾政’的嫌疑,勸說竇廣國放棄這個想法。

而漢室本來就有‘非侯勿相’的政治潛規則,如今,徹侯中唯二的候選人都被排除出去,劉恒徹底犯了難。

直到有一條,劉恒靈機一動:非侯勿相,那我封個徹侯不就完了?

當然,除了‘非侯勿相’之外,漢室還有一條‘非功勿侯’的潛規則。

所以,比徹侯稍低一級的‘關內侯’,就進入了文帝劉恒的視野。

配合著‘禦史大夫遞補為相’的政治傳統,申屠嘉才得以在曆史上,經曆‘早上被恩封為徹侯,下午被拜為丞相’的高光時刻。

但即便如此,申屠嘉的專業水平,也絕非曆史上申屠嘉成為丞相時,朝堂所流傳的‘丞相一代不如一代’那般簡單。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