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箭矢,算是劉弘為此次馬邑之戰,所準備的幾個重要先進武器之一。
當‘和匈奴乾一架’的想法出現在腦海中之後,劉弘確實也想過:憑藉自己穿越者的廣闊認知,能給漢室新增一個怎樣的利器,對匈奴造成降維打擊。
但在一個又一個方案被材料、結構、成本、工藝等原因被否決之後,劉弘隻能無奈的承認:在青銅器都還冇有被完全淘汰的漢室,一個穿越者想在短時間內,發明足以對匈奴人造成‘降維打擊’的武器,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首先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就是材料。
如今漢室鼎立不過二十多年,在曆史上,這一時期甚至可以被籠統的稱為‘秦漢交界’。
而在材料工藝學的角度上,處於戰國末期的秦王朝,實際上是青銅冶造技術的巔峰,還冇有進入到鐵、鋼時代。
倒也不是說,秦時的工匠能把青銅器玩兒的出神入化,卻弄不出來巴掌大的鐵塊,而是鐵器的鍛造工藝還不夠成熟。
青銅器有多催,柔韌性、可塑性有多底,在後世都是常識了吧?
——此時所能造出來的鐵器,甚至比青銅器還要脆!
若不是少府工匠級彆的匠人鍛造,一般鐵匠敲出來的鐵製武器,甚至可能會被青銅劍批斷!
對於身為穿越者的劉弘而言,這很好理解:鐵器鍛造過程中,氧化物積存太多,碳含量和其他雜質也太多,使得鑄造出的鐵器不夠‘純’。
要先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就需要反覆千百次的重擊鍛打,把鐵器中含有的碳等雜質硬敲出去,以達成類似‘百鍊成鋼’的效果。
其次,就是鐵礦石的熔鍊過程中,所用到的煤炭質量。
煤炭質量越高,得出來的生鐵就更容易打造臣精鐵甚至是粗鋼;煤炭質量差,則鍛造出的產物質量也就更差。
——就好似後世全民鍊鐵,結果鍛造出來的都是廢鐵一樣。
冇談的問題,就不是現在的漢室能完善解決的了——要想得到高質量焦煤,那就需要挖煤礦。
煤礦又是各類礦產開采工作中最危險、坍塌可能性最大的一項,即便是在後世,煤礦坍塌使礦工被困的事故,也是層出不窮。
就現在漢室的開采水平,煤礦這種東西,一時半會兒還真碰不得。
除非劉弘有一天能找到一個辦法,能有無數充當消耗品的礦工為漢室挖礦,且漢室的光輝形象不會因此而受損。
這樣一來,得到足量的精製鐵器,以生產先進武器的設想,就隻能被放棄。
——鐵都冇有,彆說熱武器了,就連先進一點的冷兵器,都隻能用青銅來代替!
考慮了很久,劉弘最終發現:無論是名震古今中外的唐陌刀,還是冷兵器時代遠程武器巔峰的神臂弓,如今的漢室都很難在短時間內造出來。
——起碼在鐵、鋼產量大幅提高之前無法量產,並大規模裝備軍隊。
‘發明創造’不現實,劉弘地注意力,自然而然的就轉移到了‘改進先有武器’之上。
不得不說,作為華夏古均國煮義的巔峰時期,秦漢交界前後數十年,華夏冷兵器時代的武器技術,幾乎已經達到了巔峰。
戈、戟、矛等長兵器,刀、劍、鐧等短兵器,盾、拒(馬)等防衛兵器、弓、弩等遠距離打擊武器,在如今的漢室,可謂是應有儘有。
而在這其中,最受劉弘關注的,其實就是弓、弩兩項。
或許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在麵對匈奴騎兵靈活機動、騷擾的情況下,漢室最有效的打擊手段,就是遠距離殺傷。
至於各式長、短兵器,基本都很難派上用場。
——戈、矛等長武器,也就能讓匈奴人最靠前的一排騎兵捅下來,而後就隻能被拋棄。
至於短兵器肉搏,那更是匈奴人的搶先——在遊牧民族史上,匈奴是少有的‘騎馬的步兵’。
匈奴部隊雖然以騎兵,但作戰方式卻總是更偏向於暴力美學的貼身肉搏。
這就使得漢室部隊在麵對匈奴騎兵時,一邊希望匈奴人下馬,一邊又不希望匈奴人太快下馬。
因為匈奴人騎著馬,漢軍弓弩部隊很難捕捉靶心;可要是匈奴人下馬了,那就意味著漢軍陣列被衝散,開始全麵肉搏混戰了。
在這種尷尬的局勢下,弓、弩等遠距離打擊武器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
——我就架著弓、弩,你不下馬我堅決不射擊!
你敢下馬不?
你敢正麵衝鋒,進入弓弩射程不?
這樣一來,匈奴人也很配合的開始了‘反覆佯攻恐嚇、施壓,在外圍放幾輪冷箭,卻始終不敢正麵衝擊陣營’的操作。
而漢軍則嚴陣以待,隨時關注匈奴騎兵的距離,一旦進入射程,便是一輪鋪天蓋地的箭雨射出去。
從將軍們的口中,聽到這種作戰場景的時候,劉弘一度陷入困惑當中:匈奴人不敢衝,漢軍又不敢散開陣列,那不就是乾耗著嗎?
最終,劉弘從久居飛狐逕,與匈奴人‘交道甚深’的柴武口中,得到了準確的答案。
——在這般對峙一到兩天之後,匈奴人最終還是會不顧箭雨,硬衝向漢軍陣列。
在柴武的場景繪畫中,甚至出現了匈奴人被漢軍將士射的像刺蝟一樣,卻還能奮力廝殺數個時辰的神話事蹟!
正當劉弘對此提出質疑時,殿內的將軍們不約而同的一愣,對劉弘說:這有什麼的?
俺們也有的是被箭羽射中,直接把箭尾一砍,繼續廝殺的經曆!
這種神奇的狀況,顯然和劉弘想象中,雙方士卒中箭便立刻倒地,旋即被踩踏至死的場麵嚴重不符!
——不是說弓弩是遠距離殺傷性武器嗎?
怎麼射中了敵人,敵人還能繼續戰鬥?
要真是像柴武說的那樣,一個被射程刺蝟的匈奴人還能繼續砍殺小半天,那射箭的意義在哪兒?
少府不分晝夜的趕製、在武庫囤積那麼些弓弩劍羽做什麼?
最終,還是柴武看出了劉弘的疑惑,為這個疑團解開了謎底。
——錐形箭!
此時漢室野戰軍弓弩部隊所配備的,全都是箭頭扁平的錐形箭。
這種箭和三棱箭唯一的區彆,就在於其箭頭,是一個類似燭火形狀的扁平鐵片。
當箭矢帶著這樣的箭頭,插入敵人的軀體時,即便是完全的貫穿傷,傷口也隻是箭身大小的圓洞。
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匈奴人被漢軍弓弩部隊射中,還是漢軍士卒被匈奴射鵰者射到,隻要冇有射到眼睛、心臟肺腑等要害,就完全可以對身上的箭羽置之不理。
頂天了去,也就是把插進身體半截的箭,在體外的部分砍斷,至於身體內的部分,等戰後再處理——如果戰後還活著的話。
至於被箭射中的敵人,為什麼不會因為疼痛而喪失戰鬥力,這一點,劉弘倒是能理解。
——在前世打球賽時,劉弘有一次甚至把肋骨都撞骨裂了,都跟冇事兒人一樣打完了比賽!
等比賽結束之後,側肋一點點傳來劇烈的疼痛,劉弘才反應過來:自己受傷了。
雖然打仗不是打球賽,但道理是一樣的:同樣緊張的氛圍之下,人體內的腎上腺素分泌會急速上升,痛覺就會相對遲鈍一些。
將這些事都弄清楚之後,劉弘終於找到了一個穿越者可以做到的‘改進’。
——用殺傷力更大、破壞力更強,具有更高即時性的三棱箭頭,來替換如今漢室常備的錐形箭頭。
與扁平的錐形箭頭不同,三棱箭頭的結構更為立體;如果從箭頭向箭尾看去,能清晰的看見一個類似奔馳標誌的三叉星。
除了立體結構之外,三棱箭頭還具備三個數寸長的放血槽,位於箭頭的三個凹槽位置。
而三棱箭頭本身,又呈現出一種前尖後粗的心態,類似一個‘人’字形,在某種意義上,與魚鉤的倒刺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就使得三棱箭頭和錐形箭頭的殺傷力,和蘑菇和rpg之間的火力對比一樣——根本不是同一個量級。
被錐形箭頭射中,完全可以任由箭頭和一截箭身留在體內,不用擔心會流血過多,也不會被造成太過嚴重的傷害。
等戰後找個半吊子巫醫,嘴裡塞一塊臭抹布,咬牙把體內的箭頭取出來,並儘快做好止血措施,隻要之後不感染,就基本冇事了。
但三棱箭頭所造成的殺傷力,卻遠非是‘戰後再說’這麼簡單。
首當其中的就是箭頭附帶的放血槽,使得被三棱箭頭射中的人,必須在第一時間將箭頭取下,並儘快進行止血。
而在這個醫學技術落後、醫療水平貧瘠的時代,止血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傷口包起來靜養。
光這一點,就足以保證任何一個被三棱箭頭射中的軍卒,會在第一時間喪失戰鬥力——如果他不想因為失血過多而死的話。
即便真有莽夫不在意三棱箭頭的放血槽,依然和重了錐形箭頭一樣,把箭尾一砍就上去廝殺,那也沒關係。
在三個血槽全方位無死角的放血之下,最多半竹香,就能讓這個莽夫頭暈目眩。
最多一刻之後,這個人就見在戰場上某個不起眼的角落,流光體內最後一點血。
‘射中就喪失戰鬥力’顯然是三棱箭的首要優勢,但真正關鍵的,還是對中箭者的長期傷害。
無論古今中外,但凡是見過血並活下來的軍人,都具備成為精銳的潛力;而戰鬥的中心骨乾,往往就需要這些曾經曆過戰場殘酷的老兵來組成。
但在三棱箭頭之下,不會有任何一個敵人,能擁有‘飽經沙場洗禮之老兵’。
原因,就在於三棱箭頭所具備的‘類倒鉤’形形態。
要知道弓、弩並非是後世的熱武器,並非是以火藥爆燃作為動能,而是用人力挽弓來提供動能。
這樣的動能,基本很難有在遠距離貫穿人體的能力。
既然無法貫穿,那就意味著敵人中箭之後,箭頭是會停留在敵人體內的。
箭矢是射進去了,敵人該怎麼取出來了?
如果是錐形箭頭,自然可以讓箭頭‘原路返回’,怎麼射入體內的,就怎麼從傷口出拔出來。
但三棱箭頭的‘倒刺’形結構,使得中箭後的敵人根本無法將箭頭,按射入體內所留下的傷口往外拔。
拔的話會被‘倒鉤’扯下一大塊血肉,不拔又會被放血槽不停放血,該當如何?
唯一的答案是:繼續往裡插!
直到箭頭從身體的另一次穿插而出!
這樣一來,原本不具備貫穿能力的弓弩箭羽,在配上三棱箭頭之後,便機緣巧合的具備了貫穿能力。
——為了不讓中箭的戰友失血過多而死,敵人的軍士會幫漢軍,把帶有三棱箭頭的箭羽,插入那箇中箭的倒黴蛋體內!
在經曆過這樣一場‘先是被敵人射了一箭’,而後經曆‘戰友們又用箭把我插了個對穿’之後,但凡存活下來的軍卒,腦袋裡都隻會想一件事。
——戰場根本就不是人呆的地兒!
自然而然,這幫受過戰場洗禮,原本應該成長為‘老兵’的軍卒,就會自此患上戰後心理創傷綜合征。
任誰被戰友摁著用箭羽插個對穿,都得留下心理陰影!
而這,就是劉弘所看重的點。
此次馬邑戰役,漢室的主要目的並不是開疆擴土,也並非是建功立業。
用劉弘這個後世人的角度來講,漢室在此次馬邑戰役中的戰略目標,應該是以殺傷匈奴有生力量為主,重新奪回對雁門地區的實際掌控力度為輔。
而這兩個戰略目標,都需要匈奴人失去足夠多英勇善戰的戰士。
說簡單的,就是需要匈奴死足夠多的人。
正麵硬剛與漢室如今的軍隊狀況不符,損失也太大;現有的錐形箭頭又無法肩負這個責任。
而能肩負‘殺傷匈奴有生力量’這個任務的三棱箭頭,早在馬邑戰役確定要打的那一天,就被劉弘下派給了少府。
——在馬邑戰役進入對敵圍剿階段之前,必須有二十萬枚三棱箭頭送到馬邑戰場,交付軍隊!
因為按照此時漢軍弓弩部隊的遠程命中率,每射出十發箭矢,才能對一名敵人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