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正武元年秋九月壬申(初九),漢軍主力部隊留後將軍隆慮侯所部三萬將士,於樓煩鞏固戰場南麵防線,餘部儘出趙長城,正式踏入馬邑戰場!
其中,大將軍棘蒲侯柴武所率大軍四萬,自樓煩徑直北上,於當日晚間抵達馬邑。
左將軍曲周侯酈寄、右將軍欒布所部五萬餘將士,則在出趙長城後立刻轉東,自馬邑東麵的山陰、東北方向的平城一帶,繞道北上,直逼武州塞。
前將軍秦牧所部將士三萬餘,則是在出趙長城後西折,緩緩靠近馬邑西北、武州塞西南方向的丘林,隨時準備加入戰場。
至此,漢室對整場馬邑戰役的安排部署全部就位,馬邑戰役,一觸即發······
············
秋九月甲戌(十一),武州塞。
作為漢室除雲中以外,探出邊牆實際防線最遠的一處關隘,武州塞的人員配備,和同為‘釘子’的雲中可謂天差地彆。
——整座武州塞,隻有一個屯,約五十人的關卒駐守!
恰恰就是這五十人,還要承擔尋常時節每三日一次、秋收之後每日一次往馬邑彙報狀況,以及出塞巡邏,探查周圍訊息的重擔。
而現如今,戰爭的氣息已是充斥著整個代北,處於戰爭最前沿的武州塞,自然是最先聞到了火藥味。
大約從九天前開始,武州塞已經往馬邑派去了九人,往善無派去了六人,並派出了二十人次的斥候部隊,前往塞北巡邏探查。
這其中,前往馬邑的九人有八人折返,一人因傷留在了馬邑;派往善無的六人失蹤四人,陣亡一人!
而派出塞北探查的共四組斥候,有兩組不知所蹤,其餘兩組出塞北上十五裡,冇有任何發現。
這一個個血淋淋的數字,都如同重錘一般,砸在武州關卒屯長——楊餘的心頭。
毋庸置疑:此時的武州塞,已經陷入到十分危險的境地!
包括屯長楊餘在內的三十四位關卒,都隨時可能被突然跳出來的匈奴人撕碎!
但即便如此,楊餘也冇有任何辦法,來改變這種局麵。
原因無他:邊地關卒,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能拋棄點燃烽火,向身後城邑關隘示警的責任!
即便是秩比百石的屯長楊餘,也同樣不例外。
便是在這種詭異的沉寂氛圍之中,楊餘將武州塞僅剩的三十三位部下叫到了身邊。
“屯長。”
“屯長。”
約三丈見方的關樓之上,三十三位武州關卒蹲坐一地,看著楊餘踏上關牆的身影,都不約而同的站起身,向楊餘打著招呼。
看著眾人目光中的落寞、警惕,以及一絲絲恐懼,楊餘暗地裡長歎一口氣,來到了眾人正中央。
“都且坐下。”
說著,楊餘便自顧自盤腿坐下,將雙手扶在了膝蓋之上。
看著楊餘這般模樣,眾人也隻好分彆坐下,隻有兩個眉宇建議,發須夾白的老卒依舊屹立在關樓之上,目光銳利的觀察著周圍狀況。
“諸君。”
就見楊餘麵色沉凝的一開口,將一個大家都有心理準備的事實,明晃晃擺在了眾人麵前。
“若俺冇猜錯,此時此刻,善無應當是被胡人團團圍住。”
“善無如此,武州塞,自然也冇有倖免的道理。”
其實都不用楊餘說,光是那明確找到屍首的一個弟兄,以及剩下十四位不知所蹤的同袍,就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了。
聽著楊餘將這最後一層窗戶紙給捅破,眾人並冇有什麼太大的反應。
隻有幾個麵龐依舊青澀的關卒,流露出一絲絲恐懼的神情。
看著關卒們的反應,楊餘暗自點了點頭,又苦澀自己的長出口氣。
“依俺看,善無城了無音訊,斥候探卒皆有去無回,隻怕匈奴賊子勢眾。”
“俺們這幾十個老夥計,也擋不住那多賊子。”
說著,楊餘便強自定了定神,猛出一口氣,似是終於下定了決心般,將目光撒向那幾個依舊揣揣不安的青年關卒。
“二狗,破胡,多粟,你們幾個年紀還小,家裡又冇幾個男丁,不能留在關裡冒險。”
言罷,楊餘又稍側過身,看著斜後方的幾個壯年關卒。
“你們幾個也都還冇成親,要是在武州送了性命,就要斷了香火。”
嘴上說著,楊餘便覺得心靈不由平靜了下來,語調中的那絲不安,也悄然散去。
就見楊餘灑然一笑,來到了那兩個依舊在‘望風’的老卒身邊,從身後輕輕拍了拍二人的肩頭。
“老二老七。”
“你們二人自小跟著俺,也算是跟俺出生入死,過命的交情。”
“俺家中妻兒、老母,便交給你二人照顧了。”
聞言,兩位老卒目光陡然一滯,下意識回過頭,就見楊餘又一笑。
“要是彆人,俺還放心不下哩!”
言罷,楊餘便猛地一抬手,似是被風沙迷了眼睛般,猛地揉了揉臉頰,旋即雙手叉腰,沉聲一喝。
“武州關卒聽令!”
聽聞楊餘的嗬令聲,眾人都趕忙站起身,挺直了腰桿,等待著楊餘接下來的命令。
而在楊餘身後,兩位老卒卻悄然回過身,望向遠處一望無際的草原,任由淚水在眼眶打轉。
看著眼前列陣整齊的三十一位關卒,楊餘麵帶微笑的環顧一圈,將每個士卒的臉龐都牢牢記載了心裡。
“都是好兒郎啊······”
“待有朝一日,吾漢家提兵北上,便須得這等兒郎千千萬!”
如是想著,楊餘麵色陡然一肅,將脊梁挺得筆直。
“年二十不足之未冠者,出列!”
一聲令下,嗡時便有六人走出陣列。
看著六人的麵龐,楊餘微微點了點頭,卻並冇有再多說什麼。
“尚未婚配,或婚而無子者,出列!”
這一下,陣列就隱隱有些騷亂起來了。
眾人再笨,也知道楊餘想要做什麼了。
先前走出陣列的那六人,在楊餘開口後的瞬間,便次序低下了頭,好像是在為自己‘未成年’而感到愧疚。
而隊伍中的眾關卒,也是在片刻之間紅了眼眶。
一個,兩個,三個,四個······
隨著四個大漢哭泣著從陣列中走出,第五道走出陣列的身影,卻遲遲冇有出現。
那一瞬間,楊餘頓感心頭一暖,強忍在淚腺中的水珠,也悄然湧出了眼眶。
“呂通!”
“鄭廣!”
“程未!”
嘶吼出這三個人名,楊餘便怒目圓瞪,望向那三個已經開始低聲啜泣的關卒。
“軍中,何為大?”
“上官之軍令,爾等都當耳旁風了嗎!”
“出列!”
楊餘含淚的咆哮聲,並冇有讓那三個‘違抗軍令’的關卒走出陣列,隻是臉上的淚水更多了些,哭聲更高亢了些。
見此,楊餘頓時一怒,走上前去,來到那三人後麵,大腳挨個踹在了三人的屁股蛋上。
“出列!”
“滾!”
“給老子滾出來!”
奮力將三人從隊列中踢出來,楊餘不顧已經涕泗橫流的三人,隻負手走到隊列最後,誰都看不見他的位置。
“自打爾等至武州的第一日起,俺就說過:入軍為卒,軍令大於天!”
“都給俺死死記住這句話!”
“要是將來,俺在冥槽聽誰說,武州關卒皆抗命不尊之徒,彆怪俺再從九泉底下爬上來,挨個找爾等算賬!”
話音剛落,武州塞關樓之上,便響起一陣悲慼至極的啜泣聲。
每一個關卒,包括楊餘本人臉上,都已是遍佈淚痕,但冇有一個人敢放聲大哭,冇有一個人願意承認自己流淚。
過了好一會兒,楊餘才趁著冇人看到自己,趕忙抬手把臉抹乾淨,又勉強按捺住語調中的顫抖,龍行虎步走回陣列前。
“家中父母尚在,昆仲不足五人者,出列!”
“父母不在,為家中長子者,出列!”
“父母不在,兄長不在,兄弟昆仲不足三人者,出列!”
幾聲夾雜著哭腔的咆哮,又是引得十數人從陣列中走出,滿懷愧疚的低下頭,不敢麵對留在陣列中的同袍。
待陣列中僅剩六人,應該走出陣列的人都冇留在陣列中之後,楊餘深吸一口氣,來到了僅剩的六人身旁。
其餘六位關卒也是偷偷洗了洗鼻子,自發的和楊餘站成了一排,而後學著楊餘的樣子,昂首挺胸,直麵向眼前,即將從武州塞撤退的同袍。
“拜!”
一聲令下,七人齊齊一拱手,向眼前的同袍戰友們深深一拜。
獨楊餘強忍著哭容抬起頭,拱手瞪向眼前的關卒們。
“今日,吾等於武州生離,家中親長子侄,就拜托諸君!”
“家中親長子侄,拜托諸君!!!”
隨著六人齊齊一聲吼喝,楊餘再度沉沉一拜,眾是不再起身。
七位關卒齊聲大拜的場景,就彷彿成為了武州塞破碎之前,最後的一道畫卷。
多年以後,每每有內陸商隊至雁門,看到武州塞外屹立的七壯士托孤像,無不垂淚歎息,又隱隱感到心悸。
而那七尊銅像,就彷彿劉漢王朝的守護神一般,屹立在大漢版圖北方,讓武州塞在之後的四百多年當中,都再未曾被異族踐踏······
·············
“末將舒駿,拜見棘蒲侯。”
在柴武所部中軍抵達馬邑冇多久,羽林軍材官校尉舒駿,便來到了柴武的中軍大帳之中。
按理來說,柴武親自來到馬邑,應該暫駐當地最高界彆的官府屬衙,也就是馬邑縣衙。
但多年以來得行軍習慣,以及在飛狐逕駐守的經曆,讓柴武不自覺的對住在官府感到排斥。
大將軍不願意住,那自然也冇人敢逼,馬邑正中心的空地,便立起了一座巨大的軍帳。
如果匈奴單於冒頓看見這頂軍帳,免不得要懷疑一下:難道是哪個不開眼的小王,想要背叛我了?
畢竟在草原文化當中,‘立帳’這一舉動,幾乎等同於中原的稱帝,乘黃屋左纛,出入稱警,行文用製。
但要是看見這座巨大的軍帳中,遍佈一圈的巨大堪輿,冒頓免不得要心驚膽戰的召集兵馬,趕緊跑回幕北或河套。
——此次馬邑戰役,光是柴武帶來的關中大軍,人數就達到了將近十六萬人!
除此之外,柴武還得到了劉弘的授意,在必要的時候‘便宜行事’,自主調動燕、趙、代國兵,來更完美的解決馬邑戰役。
而在軍帳正中央,柴武正駐足觀望的堪輿之上,則詳細刻畫著此次馬邑戰役的主戰場。
在這片主戰場,代表漢室軍隊的紅色三角形,足足有三十個之多!
而在戰場正中央,按照預測畫出的,代表匈奴人的黑色三角,則隻有八個。
現在,就等匈奴騎兵的馬蹄聲出現在馬邑城外,馬邑戰役,就將正式拉開序幕!
而柴武在承擔此次馬邑戰役全麵指揮任務的同時,還肩負著馬邑城的防守任務。
很顯然,舒駿被柴武叫過來,就是因為此時。
聽聞身後傳來拜喏聲,柴武下意識側身,對舒駿微微一頷首,又對著堪輿比劃了好一會兒,纔回到了自己的坐位置上。
“馬邑守卒,舒校尉可檢閱了?”
“軍心、戰意如何?”
聞言,舒駿自是拱手一拜:“稟棘蒲侯:大軍未至之時,馬邑人心惶惶,戰卒多有惶恐。”
“末將率先鋒至,馬邑軍心嗡時轉安;待大將軍親至,馬邑之卒皆戰意盎然,唯恐建功立業落於人後。”
“末將之見,以馬邑令楊正為將,以守東牆,或可保東牆不失。”
聽聞此言,柴武自是不無不可的點了點頭。
——作為邊地,尤其是暴露在長城之外的城池,馬邑本身的守卒,也是具備一定戰鬥力的。
雖然和關中軍,以及幾路常備野戰軍冇法比,但守一麵冇有城門的城牆,也足夠了。
就見柴武稍點點頭,吩咐道:“加馬邑令偏將軍銜,加關中卒五千,以衛東牆!”
待舒駿拱手應諾,柴武又沉吟片刻,終是道出了自己召喚舒駿的本意。
“於長安之時,陛下曾言:強弩校尉者,守城衛關之銳器也。”
“不知舒校尉須軍卒幾人,可保馬邑北牆、北門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