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皇帝得知辟陽侯被淮南王一錘砸死在未央宮外,旋即令衛尉上將軍秦牧將淮南王捉拿,由宗正押送至陛前問罪。
太宗皇帝問淮南王:辟陽侯是侍奉過四代皇帝的老臣,又是開國功臣,還做過丞相,為什麼要殺死這樣的老臣呢?
淮南王說:太祖高皇帝駕崩之後,臣的母親留在了長安,呂後對臣的母親多有照顧,但呂氏子弟則屢屢有不敬的言行;
後來呂氏子弟逼殺臣的母親時,審食其是右丞相,卻對臣的母親不管不問,任由呂氏子弟羞辱,最終,臣的母親不堪屈辱,含冤死在了宮中。
臣一看到審賊,就覺得對不起生母,一時怒不可遏,便將審賊砸死在了宮外,大禍已經釀成,無論陛下如何治罪,臣都甘願伏法,絕對冇有埋怨的想法。
聽到淮南王含淚說出這些往事,太宗皇帝潸然垂淚,說道:淮南王和母親離彆許久,連母親逝世的時候都冇能儘孝,朕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朕繼位足足四年,太後卻依舊被陳、週二賊囚禁在宮中,朕卻全然不知,如果天下做人母親的人,都被兒子這樣對待,那漢家以孝治國的政策,就將變成一紙空文了。
於是太宗皇帝赦免了淮南王的罪責,隻勒令淮南王賠償辟陽侯的家人金錢,並賜辟陽侯冥器若乾。
聽到太宗皇帝的做法,張太後十分感動,但也憐憫辟陽侯的家人,於是派宮中寺人前往慰問、吊喧。
正武三年,月氏送翁侯女前來長安,想要和親,太宗皇帝在得到了太後的許可後,答應與月氏和親,並收下了月氏送來的種馬一千匹,母馬一萬五千匹。
冬十月,關東諸侯按照慣例朝見長安,來長安的有燕王劉信,代王劉武,齊王劉遂,梁王劉恒,楚王劉郢客,淮南王劉長,長沙王吳臣。
冬十一月,太宗皇帝頒佈詔諭:裂楚國土,封楚元王劉交的兒子劉禮為臨淮王,封劉富為東海王,楚國自此一分為三。
春二月,馬韓來使,說燕國以北有東胡的殘部,效仿上古時期的周禮施行井田製,太宗皇帝大怒,遣使問責。
夏四月,燕王劉信上奏:東胡殘部,是如今匈奴的先輩、烏恒兩個部落,已經不再受匈奴管轄。
太宗皇帝於是命上將軍秦牧率軍出征,於夏六月抵達燕東地區,在馬韓朝鮮的幫助下抵達烏恒山以南,鮮卑、烏恒兩部固守不降。
秋七月,衛滿朝鮮派兵支援鮮卑、烏恒,漢軍又因為安東地區的氣候而止步不前。
衛滿朝鮮,是燕王盧綰得手下,燕人衛滿鳩占鵲巢,牆垛箕子朝鮮社稷得來的。
由於盧綰得緣故,衛滿朝鮮對漢室也一直冇有臣服之意。
知道衛滿朝鮮派兵增援鮮卑、烏恒兩部,燕王劉信便派燕國兵東出,將鮮卑山圍了個水泄不通。
上將軍秦牧則留下少量部隊包圍烏恒山,帶著其餘部隊殺到了衛氏朝鮮的都城,
漢軍兵臨城下,衛氏朝鮮都城的百姓簞食壺漿,衛氏朝鮮的掌控者衛離被王宮內的武士砍了腦袋,朝鮮自此被漢室收入版圖。
衛氏朝鮮覆誅之後,鮮卑、烏恒兩部不再做抵抗,烏恒部獻降,鮮卑部詐降之後,暗中派人送訊息到匈奴單於庭。
匈奴單於得到訊息之後,幾欲召集軍隊南下,最終還是被左賢王勸回,單於最終抑鬱而終。
正武四年,匈奴單於攣鞮稽粥繼位,是為老上稽粥單於。
冬十二月,太宗皇帝以上將軍秦牧開疆擴土的功勞,封秦牧為長平侯,食邑九千六百戶。
春三月,在得到的衛氏朝鮮區域新設遼東、樂浪兩軍,並裂土三百裡,封梁王劉恒的第四子劉揖為朝鮮王。
秋七月,歲不豐登,太宗皇帝昭告天下,農稅取三十稅一,口賦納三人一算,每人四十錢,並將男子開始繳納口賦、農稅,履行兵役、徭役的年齡推遲到二十歲。
正武五年東十月,匈奴單於輕率大軍進攻北地,北地都尉孫卯率所部將士誓死抵抗,不數日,月氏人派兵東出河南地,匈奴無功而返。
次年春,匈奴來使,再替和親,太宗孝文皇帝以漢家冇有適齡公主為理由,讓匈奴單於送女子入漢室,匈奴單於隻能答應。
夏六月,濟南伏生獻尚書,太宗皇帝派奉常掌故晁錯前往受教;晁錯學成歸來,太宗皇帝任晁錯為二千石尚書博士。
秋九月,楚王劉郢客薨故,太宗皇帝命令有司蓋棺定論,最終,劉郢客被諡為楚懿王,是因為劉郢客忠心不二,支援推恩策,將楚國的國土封給兩個弟弟的緣故。
正武六年冬十二月,匈奴入侵雲中,雲中守魏尚率領雲中軍民誓死抵抗,最終使雲中安穩如初。
夏五月,匈奴單於派來使者,與太宗皇帝修訂和親,太宗皇帝雷霆大怒,當著滿朝文武的麵嗬斥匈奴使者。
太宗皇帝說:從正武二年開始,匈奴每年冬天都進攻漢家的北方,又每年春天來和親求和,我本著禮教的緣故,每每答應匈奴單於的建議,但匈奴屢屢再犯,實在是獲罪於天,無可禱也。
於是,太宗皇帝讓匈奴使者回去告訴單於:如果想要和平,需要答應以下幾個條件。
一,每年秋八月,送馬十萬,牛十萬,橐駝二十萬,羊五十萬至馬邑,隨行牧民不得攜帶刀刃。
二,
·······························································································································································································································
太宗皇帝得知辟陽侯被淮南王一錘砸死在未央宮外,旋即令衛尉上將軍秦牧將淮南王捉拿,由宗正押送至陛前問罪。
太宗皇帝問淮南王:辟陽侯是侍奉過四代皇帝的老臣,又是開國功臣,還做過丞相,為什麼要殺死這樣的老臣呢?
淮南王說:太祖高皇帝駕崩之後,臣的母親留在了長安,呂後對臣的母親多有照顧,但呂氏子弟則屢屢有不敬的言行;
後來呂氏子弟逼殺臣的母親時,審食其是右丞相,卻對臣的母親不管不問,任由呂氏子弟羞辱,最終,臣的母親不堪屈辱,含冤死在了宮中。
臣一看到審賊,就覺得對不起生母,一時怒不可遏,便將審賊砸死在了宮外,大禍已經釀成,無論陛下如何治罪,臣都甘願伏法,絕對冇有埋怨的想法。
聽到淮南王含淚說出這些往事,太宗皇帝潸然垂淚,說道:淮南王和母親離彆許久,連母親逝世的時候都冇能儘孝,朕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朕繼位足足四年,太後卻依舊被陳、週二賊囚禁在宮中,朕卻全然不知,如果天下做人母親的人,都被兒子這樣對待,那漢家以孝治國的政策,就將變成一紙空文了。
於是太宗皇帝赦免了淮南王的罪責,隻勒令淮南王賠償辟陽侯的家人金錢,並賜辟陽侯冥器若乾。
聽到太宗皇帝的做法,張太後十分感動,但也憐憫辟陽侯的家人,於是派宮中寺人前往慰問、吊喧。
正武三年,月氏送翁侯女前來長安,想要和親,太宗皇帝在得到了太後的許可後,答應與月氏和親,並收下了月氏送來的種馬一千匹,母馬一萬五千匹。
冬十月,關東諸侯按照慣例朝見長安,來長安的有燕王劉信,代王劉武,齊王劉遂,梁王劉恒,楚王劉郢客,淮南王劉長,長沙王吳臣。
冬十一月,太宗皇帝頒佈詔諭:裂楚國土,封楚元王劉交的兒子劉禮為臨淮王,封劉富為東海王,楚國自此一分為三。
春二月,馬韓來使,說燕國以北有東胡的殘部,效仿上古時期的周禮施行井田製,太宗皇帝大怒,遣使問責。
夏四月,燕王劉信上奏:東胡殘部,是如今匈奴的先輩、烏恒兩個部落,已經不再受匈奴管轄。
太宗皇帝於是命上將軍秦牧率軍出征,於夏六月抵達燕東地區,在馬韓朝鮮的幫助下抵達烏恒山以南,鮮卑、烏恒兩部固守不降。
秋七月,衛滿朝鮮派兵支援鮮卑、烏恒,漢軍又因為安東地區的氣候而止步不前。
衛滿朝鮮,是燕王盧綰得手下,燕人衛滿鳩占鵲巢,牆垛箕子朝鮮社稷得來的。
由於盧綰得緣故,衛滿朝鮮對漢室也一直冇有臣服之意。
知道衛滿朝鮮派兵增援鮮卑、烏恒兩部,燕王劉信便派燕國兵東出,將鮮卑山圍了個水泄不通。
上將軍秦牧則留下少量部隊包圍烏恒山,帶著其餘部隊殺到了衛氏朝鮮的都城,
漢軍兵臨城下,衛氏朝鮮都城的百姓簞食壺漿,衛氏朝鮮的掌控者衛離被王宮內的武士砍了腦袋,朝鮮自此被漢室收入版圖。
衛氏朝鮮覆誅之後,鮮卑、烏恒兩部不再做抵抗,烏恒部獻降,鮮卑部詐降之後,暗中派人送訊息到匈奴單於庭。
匈奴單於得到訊息之後,幾欲召集軍隊南下,最終還是被左賢王勸回,單於最終抑鬱而終。
正武四年,匈奴單於攣鞮稽粥繼位,是為老上稽粥單於。
冬十二月,太宗皇帝以上將軍秦牧開疆擴土的功勞,封秦牧為長平侯,食邑九千六百戶。
春三月,在得到的衛氏朝鮮區域新設遼東、樂浪兩軍,並裂土三百裡,封梁王劉恒的第四子劉揖為朝鮮王。
秋七月,歲不豐登,太宗皇帝昭告天下,農稅取三十稅一,口賦納三人一算,每人四十錢,並將男子開始繳納口賦、農稅,履行兵役、徭役的年齡推遲到二十歲。
正武五年東十月,匈奴單於輕率大軍進攻北地,北地都尉孫卯率所部將士誓死抵抗,不數日,月氏人派兵東出河南地,匈奴無功而返。
次年春,匈奴來使,再替和親,太宗孝文皇帝以漢家冇有適齡公主為理由,讓匈奴單於送女子入漢室,匈奴單於隻能答應。
夏六月,濟南伏生獻尚書,太宗皇帝派奉常掌故晁錯前往受教;晁錯學成歸來,太宗皇帝任晁錯為二千石尚書博士。
秋九月,楚王劉郢客薨故,太宗皇帝命令有司蓋棺定論,最終,劉郢客被諡為楚懿王,是因為劉郢客忠心不二,支援推恩策,將楚國的國土封給兩個弟弟的緣故。
正武六年冬十二月,匈奴入侵雲中,雲中守魏尚率領雲中軍民誓死抵抗,最終使雲中安穩如初。
夏五月,匈奴單於派來使者,與太宗皇帝修訂和親,太宗皇帝雷霆大怒,當著滿朝文武的麵嗬斥匈奴使者。
太宗皇帝說:從正武二年開始,匈奴每年冬天都進攻漢家的北方,又每年春天來和親求和,我本著禮教的緣故,每每答應匈奴單於的建議,但匈奴屢屢再犯,實在是獲罪於天,無可禱也。
於是,太宗皇帝讓匈奴使者回去告訴單於:如果想要和平,需要答應以下幾個條件。
一,每年秋八月,送馬十萬,牛十萬,橐駝二十萬,羊五十萬至馬邑,隨行牧民不得攜帶刀刃。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