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卷經笥>耽美同人>水滸新秩序>第351章 隱疾
閱讀設置(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置X

第351章 隱疾

高麗國的君主隻是國王,而非皇帝。

按照禮製,其居所應該稱為王宮或王城纔對。

但實際上,按照高麗禮製,首都被稱為“皇都”,王宮被稱為“皇城”;

國王的命令稱為“詔”,繼任人被稱為“太子”,國王的母親被稱為“太後”。

國人也不稱呼國王為“王”,而稱“大王”“陛下”,一些典籍上還寫“海東天子”。

這種“外王內帝”的現象,是有曆史原因的。

高麗國開創者王建當初發動政變,建立國家時,

正值唐朝滅亡,諸侯混戰,神州無主,中原大地一片混亂。

如此良機,是個有野心的人,都會生出彆樣心思。

自比雄主的王建當然也不會滿足於做蝸居半島一地的“小王”。

從其偽稱“海東盛國”高句麗的繼承者,取國號為“高麗”,就知道他的勃勃野心。

建國後,王建一度醞釀建號稱帝。

雖然,其人之後還是接受了後唐冊封的“高麗國王”封號。

但在規製上的一些僭越稱謂依然保留了下來,中原混亂多年,也未追究。

而高麗都城開京的起源,則要追朔到四百多年前。

新羅統一三韓,結束“前三國時代”,開始在這裡設立鬆嶽郡。

數十年後,又改鬆嶽郡為開城郡。

後來,這裡成為了王氏豪族的封地,出身開城王氏的王建奪權建國後,下令定都於此,

並在鬆嶽山南麓山腳下建造宮城和皇城。

最初的開京城周長不足十裡,隻有一道城牆,防禦能力很弱。

敵人隻要占領城南製高點——百餘丈高的德岩山,城內軍民的活動,就儘在敵軍掌握。

百年前,為懲罰與大宋陰謀夾擊遼國的高麗,

遼聖宗耶律隆緒親率遼軍主力部隊南下,

一路摧枯拉朽,攻陷了開城,險些導致高麗亡國。

其後,其國君臣痛定思痛,決定擴建都城。

在顯宗王詢時,征用民夫三十萬人修建外城(羅城)。

除了北段城牆繼續沿用鬆嶽山上的原城牆牆體外,

又將城牆向東南方向延伸,且基本都修建陡峭山脈上,

體現了“憑險據守”的思路。

鬆嶽山橫亙於城北,而從城西的蜈蚣山、西南的龍笛山、城南的德岩上、東南的廣德山等一直綿延不斷的山脈,

把開京從西南到東南幾乎一百八十度包裹起來。

兩條山脈一南一北,就如同兩個半圓形的籠扣,合力將開京夾在中間。

城中心還有三十餘丈的子男山作為製高點。

建成後的開京形成了“四重城”規製——

即外城(羅城)、內城(半月城)、皇城和宮城四道環形閉合的城牆,防守能力極大加強。

其中,外城周長二十九萬七千步,約合後世六十三公裡(高麗製度一步等於六尺,一尺約合三十五點五厘米),共設有二十二道城門。

比幾經擴建後的大宋東京城外城牆,還要長一倍不止!

不過,因為開京是山城,

城中的有效利用麵積,當然不能與平城的東京相比,居民人口也不在一個層次上。

但正因為如此,開京城中保留了大片的農田和林地,

真遇到大亂,開京不僅有存糧可用,還可邊打仗,邊在城中種地。

如此依山而建,憑險據守,還能自給自足的“巨城”,

在這個時代,幾乎不可能被外來侵略者以強力迅速攻破。

這就是大敵當前,高麗朝堂仍然能爭吵不休的“底氣”所在。

開京城的唯一命門,就是——人心。

能攻破開京城的,隻有開京人。

因此,新任僉書樞密院事拓俊京得知城南大營兵變這一噩耗,

也嚇得當場失措,呆立半晌,纔回過神來,詢問兵變的細節。

兵變因倉促派往江華島的守軍引起。

在同舟社大軍占領江華島之前,

為了穩定開京人心,高麗朝廷並冇有公開敵軍肆掠本國海疆之事。

以至於移防江華縣時,好多兵卒以為這隻是一次常規軍事行動。

紛紛猜測,也許是哪位貴人想在陛下麵前邀功,才折騰自己這幫賤卒。

普通百姓一家幾人搬個新居,

都要提前準備很長時日,事後還要不少時間,才能適應新生活。

這幫暈頭暈腦的兵卒登上江華島,還冇有適應新防區的環境,就被同舟社圍了城。

城防設施不全,城內環境也不熟,人心惶惶之下,

他們還“堅守”到同舟社炮轟後才投降,已經對得起朝廷了。

投降後,本來個個惶恐,不知會有怎樣的命運等待著他們,

幸好“仁義”的同舟社冇有任何虐待和侮辱,就釋放了他們。

彼時,朝堂上正亂作一團,

三千餘(還有江華縣原本的五百兵)守軍被放回這麼大的事,朝中卻無人及時做出明確指示。

城南大營守將隻能放走“身家清白”的豪族子弟,

而將冇有背景的大部分兵卒集中關押,等待鑒彆和處置。

這本是很穩妥的處置辦法,但意外就在——

降卒的軍械甲冑和禦寒被服等物,在江華島就被同舟社“收繳”了,

理由也很合理——

要是什麼“處罰”都冇有,回去後,你們的國主和貴人們如何相信你們冇有投靠同舟社?

而且,風大浪急,劃小船過海,難免會被海浪打濕衣服,穿不穿冬衣都不保暖。

萬一落水,活動不便,穿著冬衣還會要人命。

這些人上岸時,僅著單衣,之前因為逃離江華島的興奮,又一直在奮力劃船,都冇覺得怎麼冷。

上岸後,心情放鬆下來,又收了汗,才感覺凍得要死。

負責收容敗兵的城南大營守將崔直出身海州崔氏,根本不管他們的死活。

一方麵,狡辯自己冇有調撥這麼多的禦寒物資的權限,需要向上請示;

另一方麵,連晚飯都不給他們吃飽。

潮濕寒冷的夜裡,被放歸的高麗兵卒們又餓又冷,卻隻能像牲口般擠在一起取暖。

為國“血戰”,降後還要逃回的“忠勇將士”,竟然受到奸臣如此慢待,

就連同為京營的袍澤們也看不過去!

當晚,發生了暴亂,崔直被殺,大批底層士卒被裹挾,城南大營失控!

敵軍即將攻城的關鍵時刻,防禦的重點部位,卻發生瞭如此大規模的兵變,

對開京防禦戰來說,可謂是致命一擊。

得到訊息後,熟悉軍中情弊的拓俊京知道時間不等人。

根本不及進宮請示國主王俁,其人當機立斷,召集了百餘親隨。

準備趕往城南大營,憑藉個人的威望,迅速平息動亂,穩定局勢。

但等登拓俊京聚齊親隨,走出府邸後才發現,

相比起城南大營兵變的禍患,開京城內的動亂才更要命,穩定城中纔是當務之急。

高麗作為立國兩百年的王朝,有著完備的戰爭動員機製和防禦體係。

但敵軍的戰略戰術太詭異了,超越了所有人的認知。

就連拓俊京也不得不承認,換他自己指揮北征之戰,結果也好不到哪裡去。

更為嚴重的是,朝堂上下,全部誤判了同舟社的戰略目標。

直到敵軍打到江華島前,都冇人想到敵人真敢攻擊開京城。

種種誤判之下,開戰後,高麗軍隊就一再被同舟社牽著鼻子走。

相對於敵人的戰略目標明確,反覆調動高麗大軍,卻是高麗的各種失誤。

對新式戰術的理解不夠,使得各地麵對同舟社的“神兵天降”,立即慌了手腳。

特彆是開京,守城兵力嚴重不足,士卒們對即將開始的大戰也非常茫然。

而忙於政爭、無暇他顧的朝堂上層,謠言四起,極端緩慢低效的戰時管控機製等問題。

使得大敵當前,國內長期積累的各類矛盾,在這場兵變的催化下,被釋放出來。

城內謠言四起,兵荒馬亂。

彆有用心的人更是推波助瀾,寄希望於動亂,以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少數訊息靈通的貴人急忙命奴仆收拾行裝,準備形勢不對就帶著部曲逃出城。

還有一些人盼著局勢進一步失控,以便趁火打劫,或報複、或破壞、或放縱心中的**。

更多的平民則在驚慌中,茫然地等待未知的命運。

風雨欲來,王朝即將傾覆的恐怖陰雲已經籠罩全城。

就連高麗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也因為這場突發的兵變,嚇出一身病。

正在為王室傳承辛苦播種國主王俁,突然聽到內侍急呼“城南兵變,城中亂起”,

王俁慌忙起身,僅帶少數隨從,乘馬登上鬆嶽山,以觀形勢變化。

做大事的關鍵時刻受到驚嚇,

隨後又奔波夜寒,冷熱交替,

讓王俁的身體受到嚴重影響,落下難言之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