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卷經笥>耽美同人>水滸新秩序>第61章 度量衡
閱讀設置(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置X

第61章 度量衡

在古代,產量龐大、品質如一的商品產品,本身就是最好的廣告,但大批量、標準化生產肥皂,需要對溫度的精確控製。

古人早就知道冷熱的差異,但始終冇有衍生出溫“度”的概念,生產生活中對冷熱的把控,基本靠經驗。

在鍊鐵、燒瓷、熬糖、煮酒等行當,能憑火焰、水蒸氣顏色和濃度等現象把握溫度的“爐頭”“灶頭”,都是最核心的工種,因為這些人能憑藉豐富的經驗,保證生產效率,幫助雇主穩定產出,減少損失。

同舟社的製皂產業當然不能再指望這種靠經驗的笨方法,徐澤想製作溫度計,以目前的條件,製作水銀玻璃管溫度計,是想也彆想,他要做的是雙金屬溫度計。

其原理比較簡單,就是利用兩種熱膨脹係數不同的金屬片,合在一起作為指針,一端固定在錶盤上,當溫度發生變化,金屬片指針就會因膨脹係數不一樣而滑動,通過指針滑動的幅度,就可顯示溫度的高低變化。

設置刻度也不複雜,利用硝石溶於水後吸收熱量的特性,可以製造冰水混合物,取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0度,沸騰開水的溫度為100度,劃定兩個刻度,在這個範圍內,把錶盤劃分爲100份,然後以此下浮零下50度,上浮300度。

後世的雙金屬溫度計測溫範圍一般在零下80度到500度,理論上講,徐澤設想的這個雙金屬溫度計實現的可能性很大,要反覆實驗的,無非就是選用哪兩種金屬。

考慮到以後各種實驗需要記錄長度、重量、容積等精確數值,徐澤又花了一番功夫做度量衡的標準精細和規範。

“度”即長度,“量”為容量,“衡”即重量,“度量衡”就是分彆指計量長度、容積、重量的標準或器具。

後世很多人誤以為古代中國的度量衡非常落後,其實不然。

度量衡是衡量世間萬物的標準尺度,對於規範商品交換、維護社會穩定、保證國家信用等都有著重要作用。

比如官府收取百姓的稅賦,通常是糧食、布帛等實物,如果不統一“石”“尺”等計量單位,不僅無法統一稅收標準,油滑的地方官吏也絕對會上下其手,殘民害民,肆意毀壞國家根基。

實際上,中國這種自古便注重大一統的政權,曆代王朝對度量衡的統一和規範都極為重視,都設有專門的職司來管理,不僅不落後,而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一直領先於整個世界。

大宋統一天下的征程,也是統一度量衡的過程,禁軍每平定一地,朝廷就下詔頒發權衡度量,以保證全國賦稅的統一。

而且,大宋在度量衡的標準上,還有重大突破,內藏庫崇使劉承珪創製了精確到錢一級的戥子,一直用到後世。

在量器上也作了一些調整,如改秦漢以後一直為圓柱形的斛為口狹底廣形狀,而度器則多沿襲唐製,官尺由太府寺掌造。

國初,朝廷法度森嚴,多次詔令凡斛鬥秤尺須由官降法物,禁止私造、擅自增減或私置,並且在新式法物頒降之際,還要將舊器回繳,違限未毀未繳者,須處以各種懲罰。

但隨著民用市場不斷增長,朝廷開始為了創收,先是售賣官造的鬥秤升尺,後來又詔“自今官司止賣印板,令民自造升鬥,以省釘葉之費”。

自此,量法開始崩壞,地方州縣官吏為了多取於民,乃私設大量喝加耗,小民深受其害,如淮尺約長36厘米,就超出了官尺很多。

同舟社如今隻有梁山一隅之地,徐澤自然冇必要,也冇能力去操心全國的度量衡是否崩壞,但在梁山內部的生產生活中,還是非常有必要實現度量衡的規範化和精細化,不然的話,各類實驗都難以得到精確數值,也彆想大批量規範化生產。

重量還好,戥、秤兩類衡器大到斤,小到錢,以如今的科技和生產力,已經夠用了。

至於度器,此時的長度單位已經有了寸以下的概念,如:分、厘、毫、絲、忽、微,均是十進製,但其實都隻是概念而已。顯而易見,以此時的工藝水準,厘以下的毫、絲、忽、微還隻能存在於人們的想象中,根本就無法投入日常使用。

量器的單位有石(讀音“擔”)、鬥、升以下還有合(讀音“各”),一升為十合,每升約合後世的585“毫升”。

不管是常用的最小長度單位“寸”,還是最小體積單位“合”都太粗糙,均不適合作為記錄實驗數據和規範化生產的計量單位。

後世,隨著“我大清”對外戰爭的一敗再敗,國人的自信被摧毀,便是度量衡這類文明尺度也被迫與“世界接軌”,此時大宋雖然也打不過遼國,但好歹兩國互以南、北朝互稱,彼此之間隻是兄弟關係,遼國使用的度量衡也完全參照大宋。

若是自以為掌握了後世“真理”,便照搬後世的“厘米、克、毫升”等“國際標準度量衡單位”,是相當愚蠢的,改動過大必然會被時人牴觸,另行一套也無法與市場接軌。

後世,即便是改革開放幾十年後的中國,普通百姓也頑固地堅守著斤、裡、尺等傳統度量衡概念,而不使用磅、英裡、英尺等“國際標準度量衡單位”。

徐澤的打算是不改變已有度量衡單位,隻設計更精準的“小尺”和“小升”。

“小尺”實際是最小計量單位為厘(1寸=10分=100厘)的度器,“小升”則是最小計量單位為“圭”(1升=10合=100撮=1000圭)的量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