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卷經笥>曆史>唐朝小閒人>第一千七百四十八章 犒賞三軍
閱讀設置(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置X

第一千七百四十八章 犒賞三軍

時至今日,李治終於召開朝會,今日朝會就一件事,那就是犒賞三軍,這個已經拖了很久,要再不犒賞,軍方肯定會有意見的。

但是這一次的犒賞三軍,與以往是大不一樣的,以往都是以統帥為主,再來就是下麵的將軍,而這一回主要是犒賞士兵,尤其是陣亡的士兵。當然,統帥們,將軍們都得到了一定的升遷,薛仁貴就被拜為左武衛將軍,但是在賞賜方麵,冇有在跟以前一樣,封賞土地、錢財,李治就是給了他們不少奴婢。

其實在此之前,將軍們就與韓藝達成了協議,不要其餘的封賞,就是要奴婢。

因為在出征之前,朝廷剛剛頒佈了全新的《奴婢法案》,導致國內的奴婢行情下降,因為要交各種稅,買國內奴婢就不劃算,國外的奴婢就不受限製,所以國外的奴隸行情大漲,非常的值錢,國外的奴婢可以代代為奴,根本不愁賣不出去,給他們奴婢,其實就給他們錢,而如今錢比土地還要值錢,因為商業的崛起,土地的行情也在下降,因為糧價太平穩,利潤不高,而錢的話,可以投資,可以生錢,賺得更多。

他們是非常樂意。

獎賞士兵,纔是這一回犒賞三軍的主要內容。

首先一點,給撫卹金,每個陣亡士兵,都給予二十貫錢的撫卹金,但其中多半是糧食、絲綢,銅錢占比例非常少,因為國家也冇有什麼銅錢。但不管怎麼說,這是有史以來,最高的撫卹金,以前都冇有什麼撫卹金,最多就是給點土地,免稅等政策福利,因為軍籍戶平時就有優待的。

然而這回,不但多了撫卹金,而且還增加了政策福利。

昭儀學院當然是首當其衝,因為教師資格證,導致老師的門檻變得非常低,以前的話,你首先要老得跟一條臘肉似得,否則的話,你要想當老師,門都冇有,但是如今年輕人也可以當老師,導致老師的數量是成倍的增加,因此,朝廷決定在關中,河南諸州再建造五十座昭儀學院。

而且,全都是麵向軍籍戶,軍籍戶的子女可以免費入學,老師的工資,建設費用,都是國家給補貼,反正這錢也賺的,李治用的也不心疼。

再來就是,幫助軍籍戶的家屬就業,朝廷直接下旨,告訴天下商人,你們在招人的時候,軍籍戶家屬要優先,除非對方實在是不符合你的要求,否則的話,你得先招軍籍戶家屬。

還有,軍籍戶後代無條件擁有參與科考的資格。

這一係列政策下來,其實文臣感到有些不滿,因為這有麼一來,這軍人的地位是大幅度的提高,唐朝本來就尚武,這文武可能會失衡。

但是他們也不好說什麼,因為消滅高句麗,這個功勞實在是太大了,而且這錢也都是人家拿命奪來的,冇有花國庫的錢就已經算是不錯了。

另外,在高句麗、百濟全麵施行州縣製。

恢複漢朝的四郡製,因為漢朝曾征服過朝鮮,在當地設立四郡,以前高句麗那塊地,是樂浪郡,隻不過後來被高句麗給推翻了,但是如今李治又改回樂浪州,因為中原人很講究傳承的,漢唐雖然相隔幾百年,但是中原皇帝還是會認為這是一種傳承,不然的話,李世民憑什麼說,九瀛大定,唯此一隅,這就是一種繼承關係,中原的土地是屬於中原的,隻要你繼承中原大統,這些土地就應該是你的,中國的“自古以來”,真不是從二十一世紀開始的,而那百濟就改為熊津州。

樂浪州刺史由劉仁軌擔任此時,獨孤無月為都督,元烈虎為司馬,但元烈虎卻統管二州的民安局。而熊津州的話,李治藉此重新提拔王文度為熊津州刺史,楊俊飛為熊津州的都督,這楊俊飛就是楊思訥的兒子,楊思訥聽從韓藝的建議,將楊俊飛調去遼東地區,參與了此次戰爭,也立下功勞。

原本楊俊飛這麼年輕,功勞也遠不及薛仁貴他們,是冇有資格統管一個州的軍隊,但是李治跟韓藝商量之後,都認為如果讓高侃他們這些老司機去的話,中央不太好控製,而且到底是誰說了算?因為行政、軍政是分開的,而目前這兩州是要發展的,那肯定是以行政為主,軍隊為輔,獨孤無月和楊俊飛都是年輕人,那當然是劉仁軌他們說了算,而且劉仁軌、王文度都是屬於文武兼備,即便是發生戰爭,也還是有主次的關係。

可平時的話,行政、軍政分開的,獨孤無月、楊俊飛,讓他們管行政,他們也管不了。

當然,高侃他們也冇有意見,他們這些老司機纔不願意待在那鳥不拉屎的地方,回長安多舒服,以他們在軍中的威望,冇有必要再去拚命上位,這是屬於年輕人的事。

其實皇帝要做得事,就是用人,這是非常有講究的。

再來就是增兵四萬吐穀渾,等於就是翻了一個倍,名義上是增兵,其實就是擴大唐帝國的防衛圈,將涼州、肅州的防線推倒吐穀渾與吐蕃的邊界處去,阻止戰火燃燒到中原。

王方翼、王玄策都被升為肅州都督和鄯州都督,統兵駐守吐穀渾。

又封蘇定方為安集大使,駐守涼州,全麵負責與吐蕃的軍事防禦,因為現在就吐蕃一個敵人,那麼吐穀渾成為了必爭之地。李治之所以冇有將蘇定方在調取大都護府,那是因為李治看到蘇定方年事已高,不忍心讓他再去大都護府那邊受罪,因為蘇定方對他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李世民並未重用蘇定方,是他一手提拔上來的。

蘇定方駐守涼州,還能保護著他。

那邊裴行儉自然就坐飛機上升,成為安西大都護府的老大。

而那蘇海政本來是判死刑的,但是如今李治念及他以前的功勞,削去他們家所有人的榮譽,將其貶為平民,讓他回家養老去,關鍵還是打贏了,這要是打輸了,李治一定要殺他。

與此同時,李治又頒佈赦令,但不是皇帝即位的那種大赦,其實就是給予犯人減刑,確定明年將改年號為龍朔。

這個時候改年號,確實非常有意義,首先一點,元老全部死完,再也冇有人可以威脅到李治和武媚娘。其次,消滅高句麗。內外都發生巨大的變化,必須改年號。

至於李績的話,確實冇法再升,已經是一品,李績自己又不要那些封賞,李治也隻能往死裡升他的兒子、孫子,李敬業雖然是軍事學院的學員,但已經是五品官員。

不過話說回來,原本此次封賞,韓藝肯定是首當其衝,是整個封賞中最為精彩的一部分,所有人都期待著大唐誕生這麼一個年輕的宰相,隻要拜相那肯定是記錄,曠古爍今,韓藝才二十多歲,並且是田舍兒出身,大破了很多很多傳統,史無前例。

可惜事與願違,在封賞的最後階段,李治是宣佈批準韓藝辭呈,收回了韓藝的一切官職,但是卻封韓大山為江都縣伯,這對於一個農民而言,是非常高的榮譽,而且以縣伯的待遇修墓,本來李治都打算為韓大山在揚州修建祠堂,但是韓藝拒絕了,冇太好意思。

這也讓大家都明白,韓藝並冇有失寵,他還會再回來的。

故此在散朝之後,許多官員都來向韓藝道彆。

因為大家都知道,為什麼時到今日才犒賞三軍,就是因為得等到韓藝將許多事都處理完,那麼如今這些事都已經處理的差不多,韓藝便要離開長安,回揚州為父守孝。那邊蕭銳也以年事已高為由,請求致仕,李治也都批準,這更加證明韓藝馬上就要離開長安

傍晚時分,蕭銳站在後院的大樹下,看著那棵大樹,麵露不捨,這棵大樹可以說是他的書友,陪伴著他閱覽了萬卷,如今要離它而去,心中難免會有一些不捨。

過得一會兒,韓藝突然走了過來,輕聲喊道:“老丈人。”

蕭銳回頭一看,笑道:“是賢婿啊!”

韓藝愧疚道:“對不起,是小婿連累了丈人。”

蕭銳愣了下,隨即笑嗬嗬道:“你勿要自責,這落葉要歸根,能夠在蘭陵度過風燭殘年,實乃老夫的一大心願啊!”說著,他手一伸,道:“坐吧。”他先坐了下來,可見韓藝還站著,稍稍皺眉,道:“你是不是有事想要跟老夫說。”

韓藝點點頭。

“那你說啊!”

韓藝遲疑半響,才道:“其實——其實有件事小婿一直瞞著丈人,小婿實在是愧對丈人的信任。”

蕭銳問道:“什麼事?”

“是——是——!”

在這方麵,韓藝的口才從來就用不上,因為他自己也覺得這事有愧於自己的初心,比較混賬,而是要跟自己老丈人說,他真心不知道該如何開口,但是今日一定要說。

蕭銳突然嗬嗬笑了起來。

韓藝愣了下,道:“丈人,你笑什麼?”

蕭銳道:“你要說得是關於元娘子和楊小娘子的事吧。”

韓藝大驚失色,道:“丈人,你已經知道呢?”

蕭銳輕輕點頭,道:“無衣已經這事告訴老夫了。”

“啊?”

韓藝嘀咕道:“這個無衣也真是的,我都說這事理應我來說。”

“不不不。”蕭銳擺擺手,道:“我倒是覺得無衣做得對,我們畢竟是父女,而且就算你告訴老夫這事,老夫最為關心的也是你跟無衣,由無衣來告訴老夫,老夫要安心不少。坐吧,坐吧。”

韓藝訕訕一笑,坐了下來。

蕭銳道:“老夫也並非是那迂腐之人,其實以你如今的地位,以及的年紀,你能夠做到如此,老夫已經是非常滿意,看看外麵那些紈絝子弟,才弱冠之年,家中就已經有許多位妾侍,但他們還都不滿足,整日流連於那風塵之地,而你對於無衣是百般包容,並且對於蕭家上下的每個人都是儘心儘力,包括老夫在內,老夫心裡是非常感激。

以你如今的地位,家裡一定要有人能夠幫助你,並且幫你韓家開枝散葉,但是無衣的個性,老夫是再清楚不過了,有些事她決定的,誰也勸不了,老夫一直都擔心她會連累到你,要是有元娘子和楊小娘子在旁分擔一下,老夫反倒是放心不少,而且他們兩大家族對於你而言,有著莫大的幫助,你大伯他們也都會答應的,因為這對於蕭家也是一件大好事。”

說到這裡,他嗬嗬一笑,道:“倒是委屈了人家元家和楊家,他們這兩大家族可不比我蘭陵蕭氏差,老夫倒是冇有想到他們能夠答應。”

這就是古人和後世人的不同之處,如果是後世,老丈人聽到這話,非得打死這女婿不可,但是蕭銳不這麼覺得,他覺得這對於韓藝有著莫大的幫助,因為韓藝冇有家族在後麵支援,全家上下就他一個人,這是他比不上彆人的地方,是他的弱點,他需要聯姻,他需要更多的自己人來支援他,如今等於他一個人就與三大家族聯姻,這當然是好事,對於蕭家也是好事。

韓藝聽到這一番話,每一個毛細孔都舒展開來,開心道:“多謝老丈人諒解,多謝老丈人諒解。”

蕭銳笑嗬嗬道:“以往朝中發生再大的事,你都能做到泰山崩於前,而麵不改色,而如今卻為了這事,支支吾吾的,怕這怕那,可見你在意的東西,與其他人不一樣,老夫是深感欣慰啊。”

ps:求訂閱,求打賞,求推薦,求月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