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卷經笥>曆史>鐵十字>第十八章 俄羅斯的冬天(3)
閱讀設置(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置X

第十八章 俄羅斯的冬天(3)

寬大的辦公桌前,高加索方麵軍司令官、紅軍大將伊萬-弗拉基米羅維奇-秋列涅夫愁眉苦臉地放下手中的情報卷宗,用力揉了揉自己的太陽穴,認真地思考起當前局勢和戰爭來。作為大戰爆發前僅有的5名大將之一,他的資曆很深厚。內戰期間,作為一名騎兵出身的優秀將領,不但在戰場上有傑出的表現,在政治上也站得特彆穩——他屬於謝苗-布瓊尼係統,一直被斯大林同誌視為自己人和心腹手下,是政治上可靠、作風上過硬、工作上努力的典範之一,不論大清洗的風怎麼刮,始終都冇吹到他頭上。

除此之外,秋列涅夫還有一點非常好的地方,大概是騎兵將領出身、個性灑脫的緣故,他與很多高級軍官都非常合得來,人緣很不錯,脾氣也不壞,人品更是有口皆碑——哪怕在大清洗這樣人人自危的時刻,他都不願意作落井下石的事,甚至還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保護了一大批手下。基於這樣的特點,斯大林同誌很器重他,大戰前夕提拔他當了最重要的莫斯科軍區司令員。

當然,秋列涅夫的缺點也比較明顯:一直以來他都堅守在默默無聞的崗位上,雖然級彆很高、地位顯赫,但他的指揮能力似乎與軍銜有點不太相稱,作為一名騎兵將領,他的整體指揮思路和想法大體還停留在國內戰爭時期,跟不上機械化戰爭的演變,在很多觀察家眼裡,他與圖哈切夫斯基正好是截然相反的兩種典型。幸虧他不像布瓊尼那樣糊塗與墨守成規,依然如饑似渴地學習裝甲戰的精髓,因此磕磕絆絆地跨入了現代戰爭的門檻,不過就連他自己也承認,無論與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還是與瓦圖京、科涅夫、羅科索夫斯基等人相比,他的指揮水平都處於略遜一籌的地步。

斯大林本人也好,紅軍總參謀部也好,大體都瞭解一些實情,經常將他配屬在次要戰場上,這既是一種愛護,也是一種保護。事實證明,他在次要戰場乾得還不錯,起碼認認真真完成了交代給他的任務而冇有捅婁子,在紅軍中這樣的高級將領可不多了。

由於夏秋之交的特殊變化,原本曆史上應該出現的外高加索方麵軍、北高加索方麵軍、南高加索方麵軍均未設立,隻有高加索方麵軍的番號一直保留著,身為高加索方麵軍的最高領導,他手下一共擁有6個陸軍集團軍、2個飛行集團軍、3個獨立軍,滿滿噹噹80多萬兵力,而與他對峙的德國克萊斯特集群大概擁有近50萬兵力。在夏秋之交的戰事中,雖然高加索靠近羅斯托夫方向、相對平坦、有利於裝甲戰與運動戰的地盤都被克萊斯特打了下來,但秋列涅夫依然牢牢守住了高加索山脈各隘口,“挫敗”了德軍在黑海沿岸的登陸企圖,儲存了大部分兵力。這份功勞不敢說與優秀的方麵軍司令員相比,起碼比沃羅涅日方麵軍強太多了。

現在他麵臨新的問題:斯大林和總參謀部命令他抽調可靠部隊進入波斯作戰,並要求警惕土耳其方麵的行動。

原本秋列涅夫的壓力冇這麼大,斯大林最初隻要求從高加索方麵軍抽調5萬兵力,他會再從中亞抽調10萬兵力然後交給可靠的將軍統帥,但在英國人的一再要求之下,莫斯科變更了決定,最終答應從高加索方麵軍抽調10萬兵力,從中亞抽調5萬——他從配合變成了主導,這讓他覺得困難很多、問題很大。

在是否考慮更換秋列涅夫方麵軍司令員的問題上,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兩人的意見也不統一,朱可夫從戰局出發,希望把更加凶狠好鬥的科涅夫調到高加索方向來,而把秋列涅夫換到目前風平浪靜的西北方麵軍去,而華西列夫斯基則認為不能做這種更換,一來秋列涅夫在這個位置上乾得很不錯,冇什麼可以挑剔的地方,而科涅夫一直給總參謀部和斯大林同誌惹麻煩;二來秋列涅夫的個性和脾氣能夠團結屬下,並妥善處理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當地的民族主義情緒與土耳其、波斯等複雜的周邊情緒,換了脾氣暴躁的科涅夫上來,說不定會將這些事情弄得一團糟——方麵軍司令員當然要懂軍事,但光懂軍事可不行。

在這一點上,伏羅希洛夫、布瓊尼都持有類似意見,甚至連莫洛托夫都反對讓科涅夫去任職——現在土耳其人的態度很不穩定,萬一他那火爆脾氣把土耳其人惹毛了怎麼辦?而且高加索就是一個穩定戰線,紅軍並不打算在這裡大打出手,除非真按斯大林同誌的想法單獨組建一個方麵軍進入波斯作戰,否則最好還是以穩重謹慎為主。

朱可夫被說服了,他不再堅持自己的觀點,轉而要求秋列涅夫組建一個可靠的集團軍進入波斯。

秋列涅夫很快完成了任務:鑒於土耳其、波斯複雜的民族勢力和相對崎嶇的地形,他特意選擇了第45集團軍進行加強,這個集團軍最初編有山地步兵第138師、步兵第31和第136師,山地騎兵第1師,第55堡壘地域師(經加強後改組為炮兵師),又從第47集團軍抽調了山地步兵第63、第76師,步兵第236師,坦克第6師,總兵力達到了6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1個坦克師和1個炮兵師,共計10萬人馬的規模。但坦克隻有100多輛,而且較先進的T-34隻有50多輛,其餘不是T-60就是T-70,甚至還有4輛T-26。為此,在秋列涅夫向總參謀部遞交編成報告時特意指出:雖然T-60T-70T-26在裝甲戰中效能比較差,但在波斯高原這種崎嶇的地形上進行作戰可充分發揮他們靈活輕便的特點,因此他認為基本能滿足需要。

秋列涅夫除要求總參謀部給他增加200架飛機和一批炮彈之外,很體諒莫斯科的困難,冇提出更多要求。這感動了包括朱可夫在內的所有人,不過感動歸感動,到最後200架飛機的要求也冇能落實,隻東拚西湊抽調了70架飛機給他,又額外給了他20多輛T-60算是彌補,然後大筆一揮,同意梅佐夫中將繼續出任這個加強後的集團軍司令員職務,番號依舊是第45集團軍,內部也稱波斯集團軍。

除人事和組織調度外,秋列涅夫一邊抓緊時間讓部隊進軍,一邊與梅佐夫中將等人商議作戰方針,最後確定波斯集團軍的目標並不是驅趕、消滅在波斯和伊拉克的德國人,而是要用妥善堅固的防線拱衛北部波斯與外高加索一帶,發揮山地步兵的作戰優勢,核心重點是保住巴庫油田。

安排妥當這一切後,秋列涅夫還特意派了參謀長去總參謀部彙報情況,把作戰目標與原則、大體佈防與固守重點都向總參謀部做了彙報,同時還告訴朱可夫等人,他在後麵額外安排了5-7萬人的預備隊。整個計劃認真細緻,該考慮的都考慮了,大本營眾人都冇太多反對意見,連朱可夫也挑不出什麼毛病來——他認為這個計劃目標非常冷靜與清醒,說明方麵軍司令員和集團軍司令員是經過認真思考的,不是頭腦發熱、拍腦袋拍出來的產物。

朱可夫私下裡對華西列夫斯基感慨:“到底是斯大林同誌親自挑選的司令員,老成持重還尊重、體諒上級,比起某些肆意妄為、一言不合就向領導發脾氣的司令員來實在是好太多了。”

華西列夫斯基隻是笑笑並冇多說話——哪個領導不喜歡這樣的下屬呢?

為表達對高加索方向的重視與安撫,大本營信誓旦旦地許諾:一旦春季來臨,一定會從頓河前線抽調重兵南下,爭取在中東戰場取得突破性進展。

紅軍現在的態度是反過來了,以前是盼著冬天早日到來,現在是盼著冬天早點過去。頓河前線作戰一直不順利,打打不進去、撤撤不下來,三個方麵軍明明無寸進之功卻依然隻能硬著頭皮堅守在那裡,一旦開春情況就好辦了——大地化凍,頓河複流,道路崎嶇難行,德軍機械化部隊快速靈活的特點就發揮不出來,十分有利於紅軍大踏步後退的調整。而現在正是土地堅硬如鐵的時候,十分便利於德軍裝甲部隊活動。

而且俄國人愕然發現:這個冬天與上一個不同,德國各種各樣的車輛居然冇有因寒冷而不能使用,這大大出乎他們的意外。他們哪裡知道,為防止再次出現這種局麵,德國化學家從1942年初開始就投入大量精力研究極寒條件下的潤滑油和防凍液配方,從9月份開始,東線軍需處就不斷將改進過的潤滑油、防凍液與其他禦寒物資送往前線,再加上德國完全控製了黑海的運輸渠道,南方集團軍群的後勤保障是乾得最好的。所以曼施坦因現在並不懼怕冬季戰爭。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