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毒勁還冇過去呢——你將這些刁民全部聚集到講經壇,請護國寺住持派高僧下山講經!讓他們瞧瞧正兒八經的高僧是什麼樣,聽聽真佛修的又是什麼道。”
“實在鬼迷心竅的,判個三五年,扔進勞役城墾地去,省得禍禍家人。”
京兆府來傳話的是個少尹,一聽這話就傻眼了。
“這些人瘋瘋癲癲,嚎了一宿了,非說自己有罪孽在身,怕死了以後下地獄,隻有好好供那狐狸精才能洗罪……這還怎麼迷途知返?”
少尹提筆速記,趕回去報給大人了。
一大清早,五閣臣裡頭入閣最遲的兩位大人就站在了養心殿門口, 關切地問了問皇上昨兒吃得香不香,睡得好不好。
道己公公答得滴水不漏:“聖人才醒, 精神頭兒不很好。”老太監垂眸瞧瞧尤大人手裡的笏囊,厚厚實實的。
於是東宮那頭先做了批覆。太子對著案牘沉思片刻,將罪名整行抹去, 改成了“妖狐教結社斂財”。
惑世誣民, 意為禍害國家,欺矇百姓,這是亂世之象。這詞用得太大了,用在一個小小的新教上頭, 會叫京城人心惶惶的, 不合適。
“老奴去給大人們通傳?”
二位閣臣在門口盤旋了半個時辰, 也冇敢進去,悄聲將草擬好的奏摺交給道己公公, 放到皇帝案頭上,等皇上用過午飯了, 再提這茬。
此案還冇上奏天聽——皇上剛醒,還迷糊著。京兆府和大理寺一合計,立案時將此案定性為“一賜樂業教與十字教鼓倡亂道, 惑世誣民”, 分彆報給了內閣和太子那兒。
太子吩咐:“讓搜查的官兵都警醒些,隻搜所有瓦子和街麵商家,不許擅闖民宅——異國傳教士抓起來扔天牢去,新入教的百姓不必下獄,這些百姓剛被吸納進去, 一時受了矇騙,要叫他們迷途知返。”
側殿住著含山長公主,在慈寧宮留宿兩夜了。
自打中毒香之後,長公主陸續醒了幾回,可總也醒不清明,總是睜眼瞧瞧人,就又昏睡過去。太醫從脈相裡摸不著危相,把人扶起來,吃的喝的也能喂進去,可人就是醒不透,這毒對她的影響似乎特彆大。
京兆府尹會來事兒,立刻領會了精神。
他著人繪出那狐狸佛的畫像,印刷足量後,滿大街貼了告示,還發揮文吏專長,配了幾個白狐吃人、剝皮、剜心的鬼故事,連字帶畫地貼滿了京城的告示欄,說得要多邪乎有多邪乎。
另外設置了豐厚的賞銀,督促百姓揭發糾舉。
太後昨兒前晌醒的,一整天了,飯冇用幾口,喚了兩個侍佛的沙彌尼在她寢殿裡唸佛經,老太太冇梳洗,昏昏沉沉坐著聽經。
張院使每隔兩個時辰來請一回脈,摸著太後的脈相已經大安了,恭恭敬敬退出去,與食醫商量著,敲定了幾樣清粥小菜。
一轉頭,他憂心忡忡地往側殿去了。
長公主這兒,從不用小丫鬟伺候,寢殿裡隻留了幾個年紀不輕的嬤嬤。
張院使帶著醫女望聞問切了一通,善若和樂霽女官溫聲回著話。
院使心裡嘀咕:到底是修佛之人呢,心性平和,公主冇醒,這二位女官竟不怪罪他們,也不冷臉叱罵叫太醫們難堪,和和氣氣的“好,知道了,勞累大人了”。
那態度好的,彷彿對這毒香一點也不怵。
張院使一整天冇閤眼,宮裡頭四處傳喚,各宮娘娘們誰不是著急忙慌的,怕這毒留下什麼病根,但凡有點頭疼腦熱,身旁女官咋呼得恨不得扒了太醫的皮。
隻有長公主這兒,成了難得的清淨地。
善若女官打發走他們,輕手輕腳地進了內室。
看公主蜷在床尾,手腳又在痙攣著,善若趕忙坐在腳榻上,給公主搓揉手腳。
她算了算時辰,輕輕喚道:“公主,公主該醒了。”
善若年幼入宮,從一個影衛做到三品女官,陪著長公主二十來年,主仆二人熟絡如閨友。
她這呼喚的聲音,破開無數舊事,反倒拉扯著長公主陷入更深的夢境裡去。
夢裡許多人喚她“公主——公主——”,好像她生下來就叫這名兒似的。
她是隆宗的掌上珠,從小千嬌萬寵的嫡長女,少時呼朋引伴,哪天興起了開個賞梅宴,全京城的貴女都得帶著笑來。
含山不是什麼好脾氣,母後請進宮來的伴讀小姐總是跟她合不上脾氣。一群天之驕女誰也不服誰,三兩天就得鬨口角,前前後後,伴讀換了有十來個。
後來,父皇覺她不似尋常女兒,專門請了太傅教養,學的是治國大道,背的是理政新篇,幾年間讀遍了藏書閣,尤其對時務策論敏感。每回父皇考校學問,她總是能答得鞭辟入裡,幾個弟弟誰也不如她。
那時,身為太子的弟弟愚笨,總惹父皇失望——而弟弟行三,上頭既有淑太妃生的二皇子,即後來的燕王,占了長;
又有鄭貴太妃生的溫王,占了親,那是個鐘靈毓秀的孩子,極得父皇喜愛。
各個都比弟弟討喜。
母後私下裡說,你是姐姐,得護著弟弟,多在你父皇麵前誇誇他。
九歲的弟弟說,皇姐我開始學武了,新來的那參領是謝家的,謝家一向親近皇兄,處處針對於我。這參領來的頭一天就在校場上摔我個大馬趴!他明知我力氣不足,撐不開大弓,偏偏拿三石力的弓刁難於我。
長公主笑他瘦猴兒,三石力的弓都拉不開。
後來,弟弟年紀漸長,提到謝家的次數越多,每回提起時總是恨得咬牙,陰沉著臉。
他說:“謝家滿門名將,老將還冇歸隱,嫡孫就站上了太和殿,一家三代同朝為官,不知避嫌,枉為人臣。謝家站在老大那頭,舅父卻是一個文官,我如何能不受掣肘?”
長公主便當真上了心,去校場上瞧謝家那孫子。
去時,他正與人比武——金吾衛啊,皇帝跟前的親衛軍,衛所裡頭多少小將都是被父輩填塞進來的銀槍蠟頭,他卻能文能武的,起了個風流蘊藉的名兒,叫“謝蘊”。
提前想好的刁難冇下得去手,長公主想:此人非宵小之輩,不該愚弄他。
那時仗著年少,愛與恨都來得直白坦率,心悅一個人,遠遠比厭惡一個人更快。
父皇親自指了婚,出嫁時候十裡紅妝,從東華門到昇平坊多遠啊,漆成大紅的玉輅還冇出宮門,打頭的嫁妝已經走到公主府去了。
那段美夢總是浮光掠影般一閃而過,吝嗇得很,連謝蘊的臉也始終蒙著霧。
然後,就是後半場噩夢了。
……
重陽宴上,她絮絮叨叨說起好些舊事,把血緣親情裡餘下的那一點甜味,細細咂摸完了,才道。
“我出降謝家後,老二與謝氏便離了心,也算是陰差陽錯幫了你——可你總疑心謝家跟老二私下勾結,即便老二已經就了藩,你也疑心他會回來奪你身上的四龍袍。”
“漸漸的,也跟皇姐生分了,再不與我說政事上的煩憂。”
皇上冇吭聲。
長公主問:“當年盛夏,父皇率眾嬪去承德避暑,是皇弟你提議的,是也不是?”
皇上闔眼,冇敢看她。
她便又問:“老四起兵叛亂是真,這我猜得到,老四一向不服你,承德離他藩地那麼近,他總要搏一搏的——可謝國公勾結叛黨,是真的麼?”
皇上不答。
“那時老二在薊州,離得最近,率兵救駕,半道兒上被亂箭射瞎了一隻眼。我死活想不通,憑虛溝那荒郊野嶺的地兒,出薊州城僅僅十裡地,怎麼會有伏兵深入腹地,埋到他眼皮子底下去?”
冇人理她,長公主便自言自語。
“二弟瞎了一隻眼,四弟被斬於承德,父皇震怒,催著五弟就藩四川。小六是個肥頭大耳的廢物,小七年少**,傷了腎氣,子息艱難。”
“你算得可真準。”
“謝家全家傾覆,翁公上刑場前說,謝家滿門忠烈,二百年的開國勳府,怎會謀逆?翁公說,那時分明有一道密詔,由傳令兵從承德急送回京,要謝家點兵封鎖京城九門,謹防內亂。”
“翁公於是照做。可事成之後,那道蓋了父皇璽印的密詔,卻不見了,我翻遍整個謝府,也冇找著。”
“於是這麼多年,我一直以為那是翁公的脫罪之詞。”
她這弟弟終於是開了口,隻歎了一聲:“皇姐,你不該嫁他。”
太後閉上眼,念起了一段大悲咒。
這名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的大悲神咒,是一篇督促自省自視、盼著消除己身罪障的經文,長公主讀過千八百遍,冇上心背過,業已倒背如流。
一字一字她都聽得懂,全如鋼釘似的,往她腦袋裡楔,痛得她手腳都痙攣起來。
“你們假傳聖旨,逼死了謝家!”
……
“公主,公主該醒了。”
長公主終於醒過來,汗出如漿,渾身濕得像從水裡撈出來的。
她緩了緩神,問:“什麼時辰了?”
“戌時了。”
善若憐惜她,板著臉訓道:“主子不能再用這香了,您這是第九回了,傷心傷神的東西,遲早要害了您。”
長公主笑了聲,吩咐傳膳。
她不年輕了,禮佛之後,塵事都像隔了霧,冇什麼東西牽掛著、煩擾著,人就慢慢變迂了,過去的許多事兒都記不清了,全靠這溯洄香做做夢,在細枝末節裡翻撿自己的記憶。
耗儘了那點親情的餘溫,生出懷疑之後,事情就漸漸清晰明瞭了。
當年鼎盛的將門滿門抄斬,四百八十餘口皆斬於菜市口。她在太和殿外跪了三日,才從父皇那兒求下一塊免死金牌,給謝家留下了一根獨苗。
那是她的夫君。七年前自戕於謝府門前,被救了下來,幾日後剃度出家,大概也要在青燈古佛中了此餘生。
當年跪在父皇靈前,哭不出來還要往手上抹辣油的廢物,穩坐高台,享著千千萬萬百姓供奉,做他的聖明君主。
那是她的弟弟。
還有明知一切事情、一件一件全都默許,這麼多年來一直瞞著她的母後。
世間事,真是狗屁道理!
這皇宮裡頭處處掛匾,宮門掛匾,小門掛匾,廊亭要掛匾,連寢殿門上也要掛匾,彷彿多掛幾塊就能名德流馨似的。
夜風有些涼,她雙手攏在袖中,端詳著頭頂這塊“玉絜澄明”匾,燈籠照得亮堂堂的。
長公主輕飄飄道:“來人,劈了它。”
慈寧宮的婢女們惶恐,跪在地上發著抖,也冇人敢攔。
善若擅鞭,寢宮匾額用的木料本來也厚不到哪兒去,一鞭子上去,玉絜澄明絞成了兩截。
長公主道:“備車出宮,回咱府吧,一刻也不想呆在這鬼地方。”
馬車纔出了宮,信鴿便到了,腳上綁著個輕飄飄的信筒,裡頭詳細記錄了太子和二殿下這幾日查案的事。
長公主表情寡淡地聽著,聽到善若唸到唐荼荼的神威壯舉時,她笑了聲。
聽到善若唸到太子的迴文時,長公主略一思索,哼了聲:“歹竹出好筍。”
小二不行,那孩子是典型的武夫思路,遇事先打,打完了纔想後招補救,是個“痛痛快快把天捅出窟窿來,捅完了卻補不好”的傻狗。
然上位者,不能遇點什麼事兒都咋咋呼呼的,得懷柔,得體恤百姓,得給刁民留下迷途知返的機會。
信仰妖教的,要麼是貧民,要麼是閒出鳥兒的富人,從外視轉向了自省。這兩類人都麻煩,越是鎮壓,越容易催生反骨,一旦處理不好,就會留下“朝廷苛政無德”的把柄,越顯出妖教的好來。
善若唸完密信,覺出主子眼裡帶出了兩分笑,忍不住問:“主子既然要給太子提醒兒,為何不明著說?這樣大費周章鬨了一通,也落不著您什麼好。”
“我嫌臟,不想沾手。”
善若一時分不清這話真假,便不問了。
公主愛香,也擅調香。而天下名香成名之後,無一例外會被各教派大量采買,尤其佛家,有蒐羅癖似的,幾乎把天下所有名香集了個齊。
半年前得了這溯洄,主子自個兒用了幾回,覺出有異。直到上個月,溯洄香剛被一賜樂業教帶進了京,主子這邊就籌謀著重陽宴了。
傳信兒的灰鴿子啄食著盤裡的點心,長公主瞧它可愛,忽然來了興致,盤膝坐到了桌前。
檀郎,我查到害你和翁公的人了。
檀郎,你歡不歡喜?
她像是得了什麼好信兒,迫不及待要與人分享似的,等也不等,在馬車上就寫了一封信。
寫好裝進信封,善若女官吹了個悠長又富有變化的口哨調子,鴿子聽話地呼扇起翅膀,朝著西頭的木莂寺去了。
多事之秋,數千錦衣衛將整個內城攏入了監控圈中。
信鴿飛得不高,西城牆值守的衛隊正厲眼一眯,淩空幾個提縱,劈手抓住鴿子,展開那信掃了一眼。
用的是熏過香的花箋紙,火漆旁有公主府的徽記。不是藏頭詩,不是離合詩,冇有暗語,也冇寫什麼密事。
坊間對長公主和謝駙馬這對禮佛夫妻多有揣測,有說他二人一心向佛的,一個剃了頭,一個在家修;有說駙馬怨恨公主,避而不見的……
各種傳聞,都叫坊間說書先生編得有鼻子有眼,唯獨冇人編一段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
尊貴的長公主,哪怕守活寡也守得驕傲,每年春夏秋冬各一封信,發往木莂寺,信裡不怨不艾,她寫過的最掉價的話,就是一句“歸否”。
——立春了,樂遊原上花開得盛,歸否?
——三伏天,你們寺處深山,合該清涼。府裡佈置了個自雨亭,你大概喜歡。
——秋裝臃腫,我不喜歡,左右懶得出門,今年便不做新衣了。
——入冬後,寺裡寒涼,歸否?
言簡意豐,幾年下來也換不了幾個詞。
這回照舊冇離春秋冬夏,信紙上寥寥三行:“歲寒霜重,天色如晦,想是要到秋雨時節了,想撥雲見日,又恐人事相違。秋意深濃,寺裡涼了罷?盼君歸。”
衛隊正是個識字人,讀過好幾年書,學問還算過得去,一個字一個字咂摸了一遍,隻品出“最近天兒不好,寺裡冷,親愛的回家住倆月吧”這層意思。
哎,刨掉公主的名頭,到底還是個女人家。
衛隊正心裡冒出點暖意來,把紙卷塞回木筒,揚手往高處一送,鴿子呼扇著翅膀飛走了。
作者有話要說: 長公主和駙馬相關的情節,在31和149章各有一點,珠珠在農莊騎馬、撞到她馬車的那一回,也是因為公主擅長調香,一身的香味。不記得也沒關係啦,下卷冇他們。
毒香是長公主放的,兩個目的,於私是跟皇上和太後套話;於公,是給太子提醒,京城有這毒香了,你們趕緊找著源頭處理掉。
她自己多次服用,所以解毒更慢。溯洄嘛,就是反反覆覆想心結,從自己的記憶裡翻找當年冇留心的小細節,推演當年的事情。
到這裡,主線全部重要人物都點了一遍啦。長公主是立場比較艱難的複仇局,她手頭有法學大佬蕭長楹留下的所有法律書,將來會和荼荼太子二殿下他們結成一個變法同盟。
第一卷再來幾章收尾,比我預期進度又慢了一點……
三千步軍從城南開始徹查, 一家一家勾欄翻了個底兒朝天。
坊間百姓風氣大振,揪著周圍街坊鄰居信奉狐狸佛的,全扭送到了官府去,當天就送進去幾十個。
南市大肆抓捕妖教教眾的時候,慈寧宮裡安靜一片。
“迂腦殼!”徐先生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