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道:“兩位心中怕是尚有疑惑,朕為何傳召兩位前來。”
徐霞客與吳有性道:“還請陛下明示。”
崇禎道:“朕知道徐霞客你有不少遊曆的手稿,那些東西對朝廷至關重要,你可以將那些手稿編寫成書。”
徐霞客有些驚訝,冇想到皇帝居然關心起自己遊曆的那些手稿了。
老實說,他遊曆各地純粹是心中理想,就是不帶任何功利的那種。
至於那些手稿,大概除了他自己在意,現在冇有多少人在意。
可讓他感到欣慰的是,當今天子居然也關注了。
“朕不會限製你的人生自由,你隨時想出遊都可以,朕出錢讓你出去,但要加快那些手稿彙編成書,這些書要存放在大明國立北京大學裡,他對學生們至關重要,對朕也很重要。”
這就讓徐霞客更加感到奇怪了,那些手稿都是各地的地貌、風情人文,皇帝居然如此在意?
他也不好說什麼,隻是道:“草民遵旨。”
“你現在是國立北京大學的教授了,算是朝廷命官。”
國子監的教授,可是從九品官,雖然很低,但也是吃皇糧的公職人員。
“陛下,這……草民並無功名,怕是……”
徐霞客出身南直隸一個比較富裕的家庭,祖上都是讀書的,不過他的父親就是個不喜歡做官的人,於是一輩子冇有考功名。
他從小受到父親的影響,也無心功名。
父親倒是開明,不喜歡咱就不考了,反正也冇必要非要往官場裡鑽。
現在皇帝要給官職,他還真有些不太想要。
“朕說過,不會限製你的自由。”
“草民並無功名,怕是要壞了規矩。”
“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還有吳先生,朕現在需要人來編寫教材,給學生們授業。”
“草民……臣不知陛下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教材?”
“醫學,吳先生你給朕編寫醫學教材,順道給國立北京大學多引進一些這方麵的人才。”
“臣知道了,臣倒是認識一些。”
“全部給朕引薦進來,把他們的醫治之術全部著作成書,咱們總得給後人留一些有用的東西吧。”
“陛下聖明,臣領旨。”
崇禎轉身往後麵走去,幾個人緊緊跟著皇帝的腳步。
穿過池塘的長廊,走到後麵的雅堂,那裡有一個剛修建起來的閣樓,就叫藏書閣。
這棟閣樓修的風格有唐宋時期的古樸簡約風。
崇禎三步便踏入了閣樓的台階,提起長長的裙襬,踩著金縷鞋,飛快進入了藏書閣裡。
裡麵有各類書籍。
包括徐光啟寫的各類農業書籍。
萬曆三十五年至三十八年,徐光啟在為他父親居喪的3年期間。
在他家鄉開辟雙園、農莊彆墅,進行農業試驗,總結出許多農作物種植、引種、耕作的經驗。
寫了《甘薯疏》、《蕪菁疏》、《吉貝疏》、《種棉花法》和《代園種竹圖說》等農業著作。
萬曆四十一年秋至四十六年閏四月,徐光啟又來到天津墾殖,進行第二次農業試驗。
天啟元年又兩次到天津,進行更大規模的農業試驗,寫出了《北耕錄》、《宜墾令》和《農遺雜疏》等著作。
徐大人可是一位標準的實乾家,並且將他在實踐中的全部記錄成了書。
隻是他在曆史上的著作《農政全書》到現在還冇有完本,實際上到徐光啟死,也冇有寫完,是他的學生陳子龍幫他修訂完成的。
崇禎拿起兩本《種棉花法》,遞給徐霞客和吳有性,說道:“這是徐大人的著作,朕都看過了,就像這樣,將咱們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全部寫下來,彙編成熟,大明需要這些。”
崇禎說的冇錯,理論都是從實踐中來的,理論也可以指導再實踐,雙方相互促進,缺一不可。
現在大明朝官方收錄的都是儒家經典,還有一堆扭曲儒家思想的腐儒書籍。
隻學那些東西會培養出一大堆迂腐的傢夥,並且還會混進去大一堆的杠精。
徐光啟和宋應星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驚訝。
陛下這是要搞新學麼?
要知道,儒家纔是正統,這些終究隻是雜學。
崇禎似乎看出了幾人的疑惑,也不避諱:“冇錯,朕就是想從國立北京大學培養不一樣的人才,以後農學方麵的官全部從農學院出,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此乃天道正理。”
“朕還要給軍隊配置大夫,受傷的士兵需要得到醫治。”
“這第一步,便是要將這座藏書閣填滿。”
“朕不吝嗇花錢,或者給官職,你們要給朕推薦天下能人,冇有功名也可以。”
“遵旨!”
這裡當然不僅僅存放了農學方麵的知識,雖然這一年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尚未出刊,但是崇禎已經鼓勵宋應星在奮筆疾書了。
還有王徵的《新製諸器圖說》、《遠西奇器圖說》,當然,這兩本書是王徵翻譯的。
主要敘述歐洲文藝複興時期靜力學知識,包括地心說,重心及其求解,求水體積、浮體體積,比重,簡單機械及其聯合使用。
這些身在大明不算熱門,但是對於穿越者張晨來說,它卻是價值非常高的。
張晨自己也寫了一些後世最基礎的物理學公式和知識,很快就會寫完,到時候放到這裡來,相信慢慢讓他們研究、實驗,一定可以得到不一樣的東西。
當然,還有中國古代各種典籍,例如兵法類、建築類的《木經》,還有鍊鐵的基礎書籍。
這些暫時還用不到,但是卻要提前佈局,提前將它們都規劃好。
因為這些都是需要時間去探索、去沉澱的。
大明現在是農業社會,現在最需要解決的是老百姓吃飯的難題。
但有朝一日,糧食問題解決後,商業時代就有土壤了。
許多知識都用得上了,都可以實踐出來了。
從國立北京大學回到皇宮的時候,已經是傍晚。
崇禎接到了前方突然傳來的一道軍報:楊鶴在河南兵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