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張晨冇有記錯,現在的唐王叫朱聿(yu)鍵。
曆史上朱由檢上吊後,大明滅亡,後來朱聿鍵被鄭芝龍等人扶起來的隆武皇帝。
朱聿鍵倒還算是一個人才,積極性高,還有點小野心。
隻不過南明局麵實在太爛,鄭芝龍又是個標準的大軍閥,手握實力對不等,他怎麼可能玩得過鄭芝龍這種海上梟雄呢?
崇禎倒是忽然覺得,唐王還是可以好好利用利用的。
他看了一眼李岩,說道:“先由他們去,到時候他們不去也得去。”
“對了,李岩,溫體仁從四川上報回來的名單,你看了嗎?”
“陛下說笑了,微臣哪有那個權力看溫大人的奏疏。”
“哦,現在成都府在做大清查,他提名了幾個人到四川承宣佈政司衙門去做官,這些人分彆是郫縣知縣王賀,彭縣知縣張遠貴,漢州知州何寧元,簡州知州趙誌清。”
李岩對這些人冇有什麼概念,大明朝的知縣一千多個,他哪裡會知道這些人。
崇禎繼續說道:“前段時間,蜀王在昭獄招的名單,可是有這些人的。”
李岩一聽,立刻就覺得這件事不簡單。
溫體仁是禮部尚書,皇帝的心腹,皇帝派他去四川調查蜀王,他和孫傳庭一起,把蜀王給端了,並且拿到了京師。
這是一件大功。
但是,現在溫體仁居然推薦起蜀王招的名單裡的人來,溫體仁這是在四川收了多少錢?
之前不是傳聞溫體仁是個清官的麼?
崇禎問道:“這件事,你怎麼看?”
李岩心思飛快轉動,他的目光不著痕跡在皇帝臉上掃過,然後沉聲說道:“陛下,臣不在成都,臣不知道成都目前的狀況如何,不過依臣來看,溫大人這樣做,並不一定是錯的。”
“你仔細說說看。”
“按照目前的局勢來看,楚王和襄王的潰敗,也打醒了其他親王的白日夢,不會再有親王認為自己可以用地方招募的士兵來威脅朝廷了。”
“然而,自古消滅容易,重建難,萬曆年間的朝政弊端,便是官員空額太多,地方職能崩壞,眼下新學剛建立,新學人纔有限。”
“若嚴懲稍微牽涉的官員,必然會引起大規模的朝政動盪,造成地方官員空額再次出現。”
李岩在說這些話的時候,長袖下的手在微微顫抖。
這話說出來肯定是有風險的,畢竟現在地方官跟親王眉來眼去,有造反的嫌疑。
“所以,臣認為,溫大人推薦這些人,可能是處於這一點考慮。”
崇禎說道:“你說的也不無道理。”
聽皇帝這麼一說,李岩心中立刻舒緩了一口氣。
李岩接著說道:“陛下完全可以先將事情平息下來,新學官員在官場曆練幾年,再做打算。”
“好,那就按照你說的辦,朕先暫時不動那些人。”
也不是完全不動,而是抓典型出來,改砍的一個不放過,倒是不準備上下大清楚,那樣的確會造成地方權力真空。
在新學人才儲備,尚未成規模的時候,確實不易在各地上演大清洗。
而且還有一個很棘手的大問題,目前崇禎雖然取得了對蒙古的主動權,但皇太極絕對不會善罷甘休。
如果冇有記錯,曆史上皇太極第二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就是在崇禎七年,也就是明年。
曆史上的這一次軍事行動,直接撕開了大同和宣府兩個軍鎮的防禦,打到了山西中部和北直隸的西北部。
皇太極之所以敢在崇禎七年再次大舉進攻,是因為他他登基八年多以來,後金內部矛盾已經初步被他消化。
當時的代善、多鐸等人的權力已經大大削弱,皇太極還推行了一係列新政緩和了遼東民族矛盾,並且改製了內閣、六部等衙門。
將軍權、財政權、人事權逐漸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從一個鬆散的部落聯盟式汗國,向一個完整的官僚體製帝國轉變。
與此同時,蒙古諸部也都投靠了皇太極。
皇太極本身對待明朝的態度是:砍而不伐。
也就是隻砍明朝這顆大樹,不將他伐倒,不和明朝拚儘全力打,利用自己的機動性,快速來打一波,搶一波,然後走人,絕不念戰。
這就是曆史上皇太極著名的“疲明”戰略。
眼下雖然蒙古諸部暫時站在了大明這一邊,但誰能保證他們不會反水呢?
這個世界有一條真理:世界永遠在改變。
所以,要提前做好準備。
在提前準備明年邊防的事情的時候,必須快速消化內部的矛盾,至少要平息下來。
畢竟明年可能是一場打仗,切不可兩線作戰。
李岩又呈遞上來一份名單,是今年從國立北京大學卒業的新生任職的名單,經過一個多月的商議,戶部、內閣,將這一屆卒業生全部分配了下去。
崇禎看到工科那一欄,其中不少人分配到天津造船廠,以及清江督造船廠。
還有極少幾個學生,被格物院要走了。
大多數農學院的學生,走馬上任到新村官。
在上任之前,還做了專門的培訓。
也就是徐正清在辛店村整的那一套,那一套的效果非常明顯,辛店村今年的農業產量,比去年翻了一倍。
這種模板被他們拿到各地,再根據各地的不同情況因地製宜。
這倒是好事。
“新村官製度的鋪開,就靠這屆剛從北大出來的學生了,隻要他們做的好,出了成績,其他人就冇有什麼好說的,各地也冇有利用不再執行了。”
“還是陛下聖明,新農政以目前來看,慢慢在理順,待親王問題解決後,各地能落實的會更多。”
“你的新學,要給朕加快速度,朕要不拘一格,唯纔是用!”
“陛下放心,朕已經在北直隸、山西省、陝西省、山東省、南直隸、河南省、湖廣省、四川省,這幾個省的省府,率先推出新學。”
從皇宮裡出來後,李岩忽然發現,其實皇帝也是一個很好說話的人,隻要道理通了,皇帝一般都會答應。
皇帝絕不會情緒化地認為一件事,隻要是順應大局的,都可以談。
在之前,李岩對張晨並不瞭解,他隻知道皇帝經常發飆,一發飆就要砍人腦袋。
現在看來,其實也並冇有那麼難溝通。
不知不覺,君臣二人,倒是有一些默契了。
“王承恩。”
“奴婢在。”
“準備一下,朕要去南京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