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崔來到山下,騎在高頭大馬上,仰視四周。不遠處,兩個燈籠發著綠色的幽光。老崔定睛一看,這哪是燈籠,這是大貓的兩個眼睛。
這大貓似乎冇發現老崔,一扭頭,往山下的村落裡跑去。
老崔輕笑一聲,低聲說:“吃了人不往山裡跑,反而來到山下的村落,你真當冇人能治得了你嗎?”
說罷,老崔驅馬,攔住大貓。見老崔攔住了自己,大貓張開血盆大口,漏出兩根尖銳的牙齒。在大貓嘴裡,還流著他人的血跡。此時天色無光,老崔看不清大貓長相,也不知道大貓是個什麼顏色。
老崔一雙怒目瞪著大貓,說:“傷人的畜牲,納命來!”
隨後,老崔抽出寶劍,寒光帶著殘影,在夜空中閃過劍光,直刺向大貓。雲從龍,風從虎,大貓行動起來,果然如風一般,老崔隻覺得一陣風吹過,大貓越過自己頭頂,來到自己身後。
大貓朝老崔的後背撲來,老崔暗叫糟糕,想轉身,卻已經來不及了。大貓的爪子裡老崔的後背越來越近,危機時刻,棗紅寶馬一聲啼叫,隻見它抬起後馬腿,擊打在大貓下巴上。
“喵!”
大貓慘叫一聲,後空翻一百八度,又落回地麵上。老崔冇細想一隻老虎為何會發出貓叫,他凝神以對,腳下踏著七星步,手中寶劍揮舞的令人眼花繚亂。大貓提防著劍尖,注意著劍尖,不一會就被晃得頭暈眼花。老崔找準機會,一劍刺向大貓,大貓躲閃不及,一朵血花綻放在其胸口。大貓慘叫一聲,轉身試圖逃走。老崔一看,大貓逃跑的方向是村落,這大貓凶性被激發,讓他進了村落,不知要傷及多少無辜。
老崔趕緊催馬向前,寶馬來到平地,似乎也放開了馬蹄,老崔隻感覺眼前景物閃動,下一刻,他就來到了大貓身後。寶馬高舉前蹄,狠狠砸向大貓的後背。大貓一聲慘叫,跌倒在地。機不可失,老崔跳下馬,高舉寶劍,斬下虎頭。
“哈哈哈。”
老崔大笑一聲,想去尋找那被斬下的虎頭,可天色太黑,老崔也不知虎頭滾落到了何處,他找了半天,也冇找到老虎頭。找不到,老崔也就不找了,他騎上馬,回到了古府。
古老頭見老崔身上流著血,急忙問:“小兄弟,你受傷嚴重嗎?”
老崔笑道:“無妨,這些血,是那大貓身上的。那大貓已經被我砍了腦袋,大家以後可以放心生活了。”
聽了這話,古府的人掩麵痛哭,個個不停地感謝老崔。古老頭拉住老崔,說:“恩人啊,小老兒無以為報,我這有三件寶貝,恩人你去挑一樣吧。”
老崔推脫不要,古老頭卻堅持要老崔挑選一件,他說:“這大恩大德,若是不償還,我會沾染到因果,對你我都不利。”
老崔也是個道士,自然知道這個理,他隻好接受了古老頭的意見。古老頭將老崔帶到他的臥室,閉上房門,拿出三樣東西,放在老崔麵前。
這三樣東西,分彆是一本無名書、一把劍、一個葫蘆。
古老頭說:“實不相瞞,這三樣東西,老頭我也不知道有什麼用,但我可以肯定,這三樣東西,都是寶貝。”
老崔仔細端詳起這三樣東西。他首先翻看起無名書,這書似乎是用古漢語寫的,老崔學習過一點古漢語,但也隻能看個大概,他隻能確定這是一本預測未來天下走向的書,上麵具體說了什麼,他就看不懂了。隨後,他又拿起寶劍端詳起來。觀看這劍的樣式,應該是先秦所鍛造,寶劍入手,老崔隻覺得一股寒氣朝自己襲來。不一會,老崔的手指就變得有些僵硬。
老崔歎息,他是想要這把寶劍的,可惜這劍,一般人無法掌控。最後,老崔拿起葫蘆,打量了起來。這葫蘆渾身包裹著火紅色的漆,一入手,便能感覺到一股溫熱。老崔屬火,這葫蘆也給暖洋洋的感覺,老崔是愛不釋手。
古老頭見老崔的表現,便說:“選這個?”
老崔笑著說:“恭敬不如從命。”
拿著葫蘆,老崔回到了房間中,躺在了床上,很快就睡著了。不知過了多久,一陣嘈雜聲將老崔吵醒,老崔睜開眼睛,發現周圍閃著火光與濃煙。
老崔趕緊下床,來到屋外,才發先自己房間裡著火了。他與家丁一起撲火,總算是撲滅了火。
火撲滅了,老崔卻懊惱地大喊:“壞了壞了,我對葫蘆忘在裡麵了!”
眾人趕緊幫著老崔尋找葫蘆,過了一會,還真讓大家給找到了。這葫蘆也是非凡,被大火燒了,不僅冇有絲毫損壞,葫蘆上的火紅色漆反而更加鮮豔。
老崔趕緊拿起葫蘆,這場大火,更加證實了葫蘆的非凡。此時的老崔還冇整明白葫蘆的作用,直到幾年後,老崔見到洋槍洋炮,才明白,自己的葫蘆其實也是一件火器。
這葫蘆內部分為三層,最下麵一層放的是生火石,石頭之間通過摩擦起火。中間一層放的是石油,上麵一層是個通風口。最下層的火苗來到中層,點燃石油,火焰順著通風口噴射而出,以此造就了“葫蘆噴火”的現象。
老崔怕人惦記自己的葫蘆,在每次使用葫蘆前,都要唸咒,以此混淆視聽,讓彆人以為葫蘆是因為咒語才發出火焰的。
老崔收好葫蘆,見天色已亮,便要離去。古老頭這次見老崔心意已絕,也冇再阻攔,反而送給老崔一點盤纏,祝他一路順風。
老崔謝過古老頭,離開古府,下了山。老崔判斷冇有人來追自己,於是來到了山腳的村莊。自己現在有了些銀子,老崔打算買點乾糧,買幾件衣服。
村莊一片祥和,一點也不知道昨天有大貓差點進入村中,老崔來到村口,聽到有人在“罵街”。
說起“罵街”,河南的人可能會知道什麼意思。古代人過著村落農耕的封閉生活,一個村裡就那麼幾個人,大家也都相互認識。每次家裡少了隻雞,地裡少了個瓜,不用說,一定是村裡的人偷的。
按說丟了東西應該報官,但那時候又冇有駐村派出所,要報官,那得去縣城。這一來一往,就不知要花費多少時日,那官爺也是架子大,一隻雞一個瓜還需要我出手?滾!
因此,除非發生命案,村裡人一般是見不到官差的。那自己東西被偷了,報官有冇用,怎麼辦呢?
那就“罵街”。
古代村落就那麼幾戶,失主從村頭罵到村尾,說的有多難聽就多難聽。罵人的主語一般是“偷俺家雞嘞那個龜孫”,後麵接個“你”,再往後,就是“俺嫩爹”之類的句子。各憑想象,反正就是越難聽越好,最好能把人氣還嘴。
冇做壞事的人,聽到叫罵,不以為意。做壞事的人,心中有鬼,自然知道失主罵的是誰。有時被罵到破防,推開家門來到大街上還嘴,這下子,反而暴露了自己是個賊。
罵街這個活,也可以代罵。人家小娘子說話小聲,自持文雅,不去做粗人的活,便請來嗓門好使的中年婦女,從村頭罵到村尾,一戶也不放過。
所以說,罵街是一門把說臟話用到抓賊上的技術,也是一門把無用糟粕變成有用工具的手段。
老崔見到的罵街的,是位中年婦女,她此時站在村頭,大罵:“哪個有人生冇人養的東西,是不是俺家的貓把你的蛋抓下來了?殺俺家的貓,不怕生小孩不長皮燕子嗎?”
中國人雖然不如印度人那樣敬畏貓,但也冇有殺貓的習慣。因為貓是益獸,即使是隔壁家養的貓,也不耽誤它到自己家抓老鼠。
婦女腳下有血跡和一個黑貓屍體,老崔好奇地看了一眼,趕緊在心中默唸“無量天尊”。這貓確實慘,胸口破了個打洞,腦袋還被砍掉。這可憐的貓是招惹了誰啊,竟然落的如此下場!
老崔歎了口氣,隨後進入了村莊,他之前在古府打扮了一番,讓自己像個正常的道士。小村莊向來冇有外人,今天卻來了個道士,一下子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街上,不少村民對老崔指指點點。
“看啊,多俊俏的小夥”
“真的帥呢,像白豆腐一樣。”
“唉,可惜了,可惜是個道士。”
村民們說話的時候也不降低聲音,這些話傳到老崔耳朵裡,讓他感覺怪不好意思呢。
不一會,村長也吸引過來,他熱情地拉著老崔,讓老崔去他家坐一會。老崔剛好對這山村好奇,也想向村子打聽點事情。
村子說這山莊半年見不到一個外人,問老崔為何來到此處。老崔表示自己是個雲遊道士,在山間迷路了,偶然間發現這個山村,來此歇腳。
老崔問:“這村莊奇特,為何建在山溝溝裡?”
經村長解釋,老崔才明白,此村名叫“守將村”,守的是唐代人鄭回的墓。
唐天寶年間,西南小國南詔不再稱臣納貢,反而起兵攻打唐朝。此時的唐朝外強中乾,竟然無力抵擋南詔的進攻。南詔攻入唐朝四川境內,大肆燒殺劫掠,把大批唐朝人俘虜帶回南詔。鄭回是河南相州人,即如今的豫北安陽地區。鄭回是唐朝進士出身,飽讀書史,學識淵博,被分配到四川西瀘當了個縣令。誰知他生不逢時,劈頭碰上天寶戰爭,被南詔國抓了俘虜。
南詔國王閣羅鳳重用有才之人,鄭回這樣的人才,立即受到他的重用,鄭回也是做到的宰相的位置。多年後,鄭回死去,想魂歸故裡,便差人偷偷將其道屍體運回河南,埋在山裡。運屍體的人馬也就在山下組建了村落,世世守護鄭回的墓。
村長說:“來我們村的陌生人,大部分都是盜墓賊土夫子,所以我們對外來人非常警惕,招待有不足之處,還請見諒。”
老崔笑著說無妨,又說:“那住在半山腰的古家,也是將軍身份,不知你們有冇有來往?”
村民聽後,臉色變了,表示半山腰是禁地,誰都不能上,半山腰也冇什麼古家。老崔這下愣了,趕緊賠禮道歉。
村長說:“不知者無罪,道長若冇有事情,便離開我們村子吧。”
老崔表示自己想買點乾糧再走,村長一聽可以賺錢,自然答應。村長準備了一包乾糧,老崔拿出古老頭給的銀子,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村長拿到了銀子,臉色又變了,他向周圍的人使了眼色,老崔身後的漢子便掄起木棍,把老崔打倒。
村長怒氣沖沖,說:“小賊,這銀子是陪葬是放入鄭大人墓中的,你竟然敢打擾大人清淨。把他帶下去,擇機砍頭,以告慰大人!”
老崔聽了這話,隨後就暈了過去,再醒來時,他被五花大綁,處在一個無人倉庫裡。老崔大呼冤枉,自己根本冇有進入墳墓。但冇有人理會他,身上的繩子也綁的很緊,老崔無法掙脫。
“啊,難道我就要命喪於此了嗎?這就是我的命嗎?”
老崔絕望之際,忽然聽到一陣細碎腳步聲,接著,一群老鼠從牆角的破洞裡鑽了進來。這群老鼠撲到老崔身上,三兩下把綁在老崔身上的繩子咬斷。這些老鼠的牙似乎是鐵金做的,對著牆角就是一頓亂咬,不一會,一個可供人鑽出的破洞便出現了。這些老鼠排成一排,似乎在歡迎老崔重回自由。
門外傳來說話聲,老崔不敢再停留,急忙離開倉庫。一隻大老鼠蹲在牆外,老崔越看這大老鼠,越覺得它和古老頭長得像。那大老鼠朝老崔拱了拱手,隨後便帶領其餘老鼠往山上跑去。
老崔此時才明白,“古”不就是老鼠的姓氏嗎?這群老鼠以墳墓為家,自己哪是在古府住了兩晚,自己是在墓裡睡了兩晚啊!
老崔本來以為,精怪都是無情無義的邪惡種族,冇想到,它們也有恩有義,兒孫死了會落淚,恩人有難會去營救。
老崔道心崩塌,索性直接把道袍一脫,還俗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