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卷經笥>曆史>五代十國往事>第425章 張希崇歸國
閱讀設置(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置X

第425章 張希崇歸國

【張希崇歸國】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在中原文化傳統中,唸書人永遠處於鄙視鏈的最頂端,尤其瞧不起舞刀弄棒的武夫。

可劉守光要讓他當武夫,李存勖讓他當武夫,耶律阿保機讓他當武夫……我踏馬的是個唸書人啊!你們哪隻眼看出來我擅長砍人了?

張希崇百思不得其解。

在平州任上,張希崇儘量把自己打扮得像個讀書人,生活極為樸素,雖然貴為一方鎮帥,卻不追求奢靡腐朽的生活,不蓄養姬妾,不飲宴、不觀歌舞,上班時間勤勤懇懇,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下班之後就手捧書卷,廢寢忘食地讀書。

張希崇還像有強迫症一樣,對自己的儀容儀表有近乎偏執的嚴苛,即便是盛夏酷暑,也要穿戴正式衣冠,正襟危坐。

張希崇簡直就是最標準的書呆子,是唸書人的行為模範。連仆人衙役們都受其影響,說話辦事規規矩矩的,甚至不敢講葷段子、開玩笑。大家都努力裝成正經人。

治理平州,有善政,百姓們交口稱讚,齊誇張希崇同誌是個好領導。

漸漸的,契丹人也就放鬆了警惕,認為張希崇的確就是個愚忠愚孝的書呆子,是個老實人。

能乾出驚天動地的大事的,都是老實人。

某日,張希崇獨自登上高樓,長夜漫漫,無心睡眠。望著天上皎潔的月亮,他思念起自己的家鄉,看看目前的處境,展望遙遠的未來,聯想遙不可及的夢想……

“哎!昔日班超戍守西陲,不能擅歸,那是因為有朝廷詔令;可我呢?在不在契丹、當不當漢奸,這個選擇權難道不在我自己手中嗎?恩,就這麼辦了!”

張希崇秘密召集了被他視作心腹的幾個漢族將領,口吐蓮花,說道:“我們在北國吃乳酪、穿裘皮,活著不能與家鄉親友相見,死後也會化作這裡的孤魂野鬼……每當南望故土山山水水,就覺得在這裡度日如年。你們幾位難道就冇有這種感受嗎?”

幾句話,大家淚如泉湧。誰不思念妻兒,誰不眷戀故土,誰心甘情願給胡虜蠻夷當走狗?

話不用多說,大家都懂的。隻是大家還是有一個顧慮,眼目前兒這三百契丹鐵騎如何對付?

張希崇說這個好辦,擒賊先擒王,我擺下一桌鴻門宴,先弄死他們的首領,他們必然一鬨而散,根本不足為慮。而且此地距離中原漢地很近,而距離契丹老巢卻足足有千裡之遙,等他們把訊息帶回去,再發兵來追,最快也要十多天,那時候,我們早入關了!

眾人大喜,“還是唸書人餿主意多!”

當天,張希崇就帶人在府第旁的空地上挖了大坑,設好機關,預備好生石灰,然後邀請契丹將領赴宴。

契丹人早就放鬆了對“老實人”張希崇的警惕,於是幾位將領欣然赴宴。張希崇笑臉相迎,拿出好酒,備下好菜,好一通招呼,把幾位頭領灌得酩酊大醉。

隨後,張希崇就派人把這幾個醉鬼丟入大坑,埋入生石灰,半火化、半活埋。之後就帶領漢族將士襲擊契丹軍隊。

契丹騎兵無人指揮,亂作一團,果然一鬨而散,向北方逃去。

張希崇也不追趕,趕緊帶著人馬,扶老攜幼,向南投奔。最終,張希崇為後唐帶回來兩萬多百姓。

李嗣源任命張希崇為汝州刺史。

關於盧文進和張希崇的叛遼歸唐,權威史書也存在爭議之處,例如《遼史》記載的順序是張希崇先叛逃,然後盧文進才叛逃;而且將張希崇寫作“張崇”。而《舊五代史》、《資治通鑒》等史料則一致記載是盧文進先叛逃,張希崇補盧文進的缺,兩年後也叛逃。

綜合分析,《遼史》的記載應該不太準確。《遼史》不準確的地方還有很多,通常情況下,如果它與其他權威史書的記載發生衝突,那麼本書就不采納《遼史》的記錄。

盧文進、張希崇、耶律倍相繼叛遼歸唐,契丹卻以低姿態來乞求後唐,請求歸還之前被俘的契丹高級將領。

在李嗣源即位的幾年中,中原與契丹的綜合實力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首先是契丹,雖然吞併了渤海國,統一塞北,卻因耶律阿保機的突然去世而陷入到政治路線的鬥爭中,這是源自帝國核心的地震;

其次是中原方麵,為了應對契丹遊騎對幽州的騷擾,幽州盧龍軍節度使趙德鈞認真分析總結,發現契丹騎兵常在閻溝(今北京市房山區良鄉鎮)設伏,擄掠運糧隊。趙德鈞便在閻溝修建城池,派駐軍隊,又整頓修建了城東五十裡的古潞縣、城東北一百多裡處的三河縣,以三座新建城池為依托,趙德鈞完善了幽州地區的軍事防禦體係,使得契丹鐵騎來去如風、行動自如的日子一去不再返。

此外,趙德鈞又在城東南開鑿運河,自王馬口(今河北省安次縣境內)至淤口(今河北省信安鎮),長一百六十五裡,寬六十五步,深一丈二尺,可供千石級漕運船行駛往來。從此幽州糧道不再隻依賴狹窄危險的陸路交通線。

趙德鈞鎮守幽州,提高了後唐的國防力量,有效削弱了契丹對河北地區的威脅。

最後,中原王朝也麵臨著嚴重的內部分裂問題,南方“五國並立”,但這屬於曆史遺留問題,並未對後唐集團造成實質性傷害。

此消彼長,雙方實力對比就這樣追平。實力決定態度,契丹終於願意坐下來,與後唐心平氣和地就某些關鍵問題交換意見。

對於契丹要求歸還高級將領的請求,李嗣源征求諸位將領的意見。

趙德鈞等一致反對歸還戰俘,說這些人已經瞭解了大量後唐的情報,儘知虛實,一旦放回去,危害有增無減,堅決不能放虎歸山!

作為政治領袖,李嗣源權衡利弊,所謂的權衡利弊,就是評估敵我實力,因為實力決定態度。

綜合分析之後,李嗣源認為後唐雖然短期內追平了契丹,甚至有反超的跡象,但契丹的述律太後已經贏得了政治鬥爭的勝利,並且在她的鐵腕政策之下,內部動盪已經基本結束,後續將逐步回暖,雙方將長期處於拉鋸、對峙的狀態下。

所以李嗣源認為既不能全盤答應其請求,也不便全盤否決,總要給契丹留點情麵,於是取了個折中的辦法,隻釋放了一個高級將領。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