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卷經笥>曆史>五代十國往事>第570章 三大戰役之戚城戰役3
閱讀設置(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置X

第570章 三大戰役之戚城戰役3

2月1日,耶律麻荅渡河築城;

2月2日,後晉禁軍騎兵總司令李守貞、禁軍將領皇甫遇、陳州防禦使梁漢璋、懷州刺史薛懷讓,就率領一萬人,沿著黃河水路併發,向東支援。

2月3日,在澶州——魏州主戰場的後晉先鋒官石公霸,奉命在澶、魏之間巡邏偵查,與契丹大軍遭遇,被困在戚城(澶州與魏州之間偏澶州一側)。主帥高行周、副帥符彥卿正在林中休整,接到訊息後,急忙揮師前進,趕往營救。

高行周、符彥卿先入為主地以為契丹也隻是一隊偵察騎兵,畢竟是在澶州眼皮子底下。可他們萬萬冇想到,契丹竟然出動了大軍,暫不知其戰略意圖。

“契丹眾甚盛,被圍數重。”三人均陷入重圍,於是急忙派人到後方,找景延廣要求增派援軍。

景延廣卻玩兒起了官僚主義,表示一切行動都要請示石重貴,“候帝進止”。

據記載,當時契丹兵力多達數萬,也許他們的行動目標是澶州大本營,石公霸同誌成功擋槍。

遲遲不見援軍,高行周等人商議,決定冒險突圍。

數千中原兵被數萬契丹兵包圍,自高行周以下,皆抱定必死之決心。橫豎都是死,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放手一搏。

符彥卿率領數百精銳發起衝鋒,在包圍圈上撕開一道缺口。高行周瞋目大喝,奮力拚殺,他年僅二十歲的兒子高懷德左右開弓,箭無虛發,左衝右突,砍瓜切菜一般,一路保護著父親。經過一輪血戰,高行周等人終於奇蹟般地突出重圍,但部隊傷亡極為慘重。

高懷德後來娶了一個姓趙的寡婦,這位寡婦有個親哥哥,名叫趙匡胤。

這時候,石重貴親自率領大軍前來支援,契丹兵這才退去,高行周等人終於脫離險境。

明知前麵又數萬契丹虎狼之師,石重貴仍親自披掛上陣,帶人來拚命,不吹不黑,石重貴的膽魄絕對勝過石敬瑭、李從珂之輩。

從鬼門關前轉了一圈的高行周等人,見到援軍之後,忍不住放聲痛哭,“幾不能複見矣!”

石重貴親自置酒,為九死一生的將帥們壓驚。

高行周、符彥卿、石公霸三人“相對泣下”,當即彈劾景延廣見死不救。

實際上景延廣亦有自己的苦衷,他“見死不救”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其一,是景延廣雖然也算戎馬一生,但從來冇有大規模軍事作戰的經驗,更不要說指揮的經驗了,他無法獨當一麵。基於其本身的能力缺陷,他在部署指揮中,就不可能隨機應變,而隻能是機械化地執行實現製定好的作戰計劃。

按照原計劃,分散駐紮在幾個重要渡口的部隊,是不允許相互救援的,因為契丹騎兵機動性高,萬一中了他們的聲東擊西、調虎離山,就有全線崩潰的危險。如果契丹從某一點撕開一道缺口,後續的支援部隊自然會去爭奪,重新填補防線窟窿,不至於出現全線崩潰的窘境。

其二,景延廣的位置比較尷尬,說他主事吧,後邊還有皇帝石重貴,說他不主事吧,凡事還要先奏報給他。

如果第一個原因是軍事層麵的考慮,那麼這第二個原因就完全是政治層麵的痛點了。景延廣不敢“擅專”,不敢繞開石重貴,否則功勞全是石重貴領導有方,而過失則全是他獨斷專權。搞不好,還會被指責架空皇帝,囂張跋扈,很容易丟掉性命。所以景延廣事無钜細,都要請示石重貴。

另外,在戚城的這場戰鬥中,契丹的一位高級將領被擊斃。史籍記載,一隊撤往北方的契丹軍隊被冀州守軍抓獲,驚訝的發現這竟然是一支送葬隊伍,正護送著一口棺材,經審訊得知,棺材裡躺著的是他們的“上將金頭王”,於戚城之戰中被流失爆頭。

我實在冇有查詢到這位“金頭王”的詳細資料,曆史上有很多位“金頭王”,比如唐末的幽州李匡威。一般來說,能榮獲這個綽號的,都是狠人。

2月4日,李守貞等抵達馬家口。

當時,遼軍的一萬步兵負責搶修營壘,修築防禦工事,而騎兵負責巡邏保護,另有數萬主力部隊駐紮在黃河西岸(黃河在此稍稍向北轉向,河西岸是“河北”地區,東岸是山東地區),河麵上有大小船隻數千艘,正緊鑼密鼓地把主力部隊運往東岸。

李守貞雖然隻有一萬人,但他果斷下令進攻,“擊賊於半渡”。

負責巡邏的契丹斥候騎兵調頭就跑,後晉軍緊追不捨,一口氣追到了馬家口東岸的建築工地。

耶律麻荅剛剛渡河,滿打滿算,也就修築了兩天,防禦工事根本冇有完成,不具備任何戰鬥力。而且無論是耶律麻荅還是叛將周儒,都冇料到後晉用兵神速,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士兵四散逃命,士氣崩潰。

契丹兵搶著渡河,落入水中被淹死的就有數千人之多,被擊斃的亦有數千人之眾。

黃河西岸的遼軍無法渡河支援,隻能眼睜睜看著友軍被屠殺殆儘,他們哀嚎痛哭,隻能被迫拔營退去,從此再也不敢向東迂迴,放棄了致敬“左勾拳行動”。

此一戰,李守貞繳獲契丹戰馬八百匹,生擒將領七十八人,生擒士兵五百人。石重貴下令全部斬殺。

馬家口阻擊戰,成功地斬斷了楊光遠的希望,契丹人放棄了“左勾拳”,也就等於放棄了楊光遠。

2月8日,後晉再收喜訊:夏州定難軍節度使李彝殷奏報,說自己已經率領四萬大軍,自麟州(今陝西省神木縣)渡過黃河,攻擊契丹。

夏州李彝殷為何要出兵?話還要從五個月前說起。

天福八年(943)9月,李彝殷的一個堂兄弟——綏州刺史李彝敏密謀叛亂奪權,他秘密勾結夏州的中級軍官(牙內指揮使)拓跋崇斌,打算裡應外合,一舉端調李彝殷。不料事情敗露,李彝敏放棄綏州,與弟弟李彝俊等五人逃奔到延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