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卷經笥>曆史>五代十國往事>第594章 三大戰役之滹沱河戰役3
閱讀設置(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置X

第594章 三大戰役之滹沱河戰役3

另外,李守貞雖然在排擠桑維翰時與“親舊幫”狼狽為奸,但他畢竟不是“親舊幫”骨乾分子,他與劉知遠、桑維翰一樣,都是石敬瑭的嫡係親信,是“親舊幫”的重點打擊對象,隻是因他與桑維翰的私人恩怨,才暫時為虎作倀。

兔死狗烹的道理不僅僅在國與國之間有效,人與人之間——特彆是政治鬥爭中,也是放之四海皆真理的。當李守貞乾掉桑維翰,吐出胸中一口惡氣的時候,孤立無援的他立刻成為“親舊幫”的下一個目標。

在凶險萬分的政治場中,不要急於把所有的政敵、仇人都乾掉,所謂養寇自重,有時候,你的敵人恰恰是幫你擋槍的那個人。

李守貞的地位逐漸攀升,屢屢掛帥北方事務,這就引起了“親舊幫”的極大不滿,李彥韜通過各種關係,在李守貞身邊安插了無數眼線,以至於李守貞在外的一舉一動都處在李彥韜的監視之下。

李守貞表麵上對李彥韜唯唯諾諾,背地裡卻恨得咬牙切齒。

而後晉最大的隱患卻是石重貴的驕兵情緒和對“親舊幫”的毫無底線地寵信。

戰爭是檢驗一個政權的有力武器,雖然未必公平,但絕對簡單粗暴,因為在外部重壓之下,內部的各種隱患都會浮出水麵,相互作用。所以戰爭的走嚮往往並不完全決定於軍事實力的對比,大多數時候受政治因素的左右更多。

後晉和契丹的內患均在這場戰爭中爆發出來,給本國帶來了生死攸關的考驗。後晉冇有經受住考驗,被一波帶走,契丹則出現了一位力挽狂瀾的人物,雖然避免了亡國的厄運,卻也因此元氣大傷。

在第三次戰役開始時,雖然契丹無法使用“閃擊戰”的老套路,但他們在趙延壽的幫助下,使用了更加陰險狡詐的一招:詐降。

7月,當耶律德光集結契丹全國兵力,準備大舉南下時,趙延壽卻派使節與後晉朝廷取得單線聯絡,說自己迴心轉意,打算棄暗投明,迴歸祖國的懷抱。

後晉實際掌權人——“親舊幫”對此深信不疑,特彆是馮玉,命杜重威給趙延壽寫信,承諾朝廷一定會不計前嫌,給予他最豐厚的賞賜。

馮玉、杜重威等“親舊幫”為何篤定趙延壽不是詐降?

因為他們需要他真降。

曆朝曆代,都不乏“親舊幫”這樣的政治暴發戶,他們有個與生俱來的先天不足:缺乏足夠的資曆。無需過多解釋,如果冇有這個先天缺陷的話,也就不叫“暴發戶”了。

為了彌補這種先天缺陷,政治暴發戶們在政治上的表現通常都會比較激進,行事風格偏向大開大合、大刀闊斧,極具顛覆性,甚至不惜反其道而行之,總之就是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潤物細無聲絕對不是他們的菜。

出現這種風格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執政經驗不足,本身既無高學曆,缺乏紮實的理論基礎,又無經年累月的工作履曆,缺乏實踐經驗,所以比較愣頭青,但這不是主要原因,因為有龐大的官僚體係做支撐,即便他們是腦殘,他們的幕僚、朝中文武百官未必都是腦殘。

主要原因是他們需要另類和激進,強調自己與建製派們的不同,人為地製造派彆、路線上的分歧,標新立異、嘩眾取寵……總之,就是一場政治營銷。

比如,在戰爭年間,他們會極力推進和平談判,而在和平年間,又可能會竭力叫囂戰爭。發出不同的聲音,是這類政治團體的生理本能。

差異化,是他們快速積攢聲望、獲得話語權的手段。立功則更是他們最迫切的政治需求。

如今的趙延壽比當初的盧文進還要關鍵,他在契丹享有王爵之位,位高權重,手握重兵,而且父子兩代人坐鎮幽州二十多年,熟悉地麵,具有一定的群眾基礎。中原多一個趙延壽不是雪中送炭,而隻是錦上添花;而契丹少一個趙延壽卻不是揚湯止沸,而是釜底抽薪。

所以趙延壽如果能回到中原,那麼晉遼之間的戰爭天平將會發生實質性逆轉。這對後晉絕對是重大利好訊息。

趙延壽迴歸,是真的嗎?

“親舊幫”考慮的不是“是如何”,而是“要如何”。馮玉等人不是由證據推導結果,而是先有結論,再反向尋找證據來補充,假如冇有證據,那就製造證據。總之,就是自欺欺人。時至今日,西方的政治家們也是使用這種套路,無論是伊國的洗衣粉還是敘國的白頭盔。

而且在後晉朝廷看來,趙延壽歸國可謂是證據確鑿、鐵證如山:

首先,“趙延壽歸國”的超話發起人是後晉朝廷。

早在一年前,後晉朝廷就派人秘密聯絡趙延壽,勸他迷途知返,迴歸祖國的懷抱。趙延壽當時也表達了願意歸國的意思,隻是是戰事膠著而冇有來得及討論具體的細節。

現在,契丹兩敗而後晉兩勝,趙延壽這棵牆頭草見風使舵,舊事重提,合情合理。

其次,見契丹“大勢已去”,後晉崛起,幽雲十六州地區的很多漢人降將都表示要迴歸祖國。

瀛洲刺史劉延祚寫來密信,說今年的水災對河北地區造成了嚴重影響,瓦橋關以北的道路幾乎全部癱瘓,契丹主力已經回到北方草原,瀛洲城裡隻有不到一千守軍,請祖國發兵收複瀛洲,我來當內應,契丹人遠水難解近渴;

莫州等亦有類似報告;

深州刺史慕容遷更是呈獻了《瀛莫圖》,指導後晉襲取北方。

所以幽州趙延壽的迴歸一點兒不顯得突兀,反倒有一種大勢所趨、民心所向的曆史潮流感。

最後,在二次戰役結束後的邊境摩擦中,後晉亦占有優勢。張彥澤在定州擊敗契丹殘部,追殺出百餘裡,斬首二十餘級,生擒將領四人,繳獲兩副金耳環,進獻朝廷;河東劉知遠奏報擊敗契丹殘部,殲敵七千多。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