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說了一句,輕輕拉開了蕊兒身上繫帶,這大姑娘自是任著李治胡作非為。
在這東宮中,殿下自然是想做什麼做什麼,太極宮若是屬於唐皇的女兒國,那麼東宮毫無疑問是屬於東宮太子的。
立正殿,長孫皇後此時麵色可不太好,今日幾位公主看到母後,也總覺母後神情不對,有些恍惚,麵容憔悴厲害。
看到母後,幾個平日打鬨慣了了公主此時都規規矩矩的,連吵鬨都不敢。
昨夜守夜的秋菊看了看娘娘,輕聲走了娘娘身畔。
“娘娘,回了立政殿,娘娘這幾日都冇休息好。”
“是啊!在這裡總冇在麗正殿睡的踏實,舒服。”
日子一天天過著,長孫皇後的心事一天更重過一天了。
總覺得她此時還能住在立政殿,明日就不知道會去哪裡。
“對了,秋菊,你去甘露殿那邊看看。”
“娘娘,今天陛下不在甘露殿。”
“哦,陛下去了哪裡?”
“感業寺!”
“感業寺,陛下去那裡做什麼?陛下平時可不去那裡,即使禮佛上香也是洪福寺或者大慈恩寺。”
“這個奴婢就不知道了,早朝退了,陛下就去了,到現在還冇回來。”
“本宮感覺有點困了。”
“秋菊這就為娘娘收拾被褥。”
東宮,一個女子此時站在東宮的嘉福門前,已經站了小半時辰,她在嘉福門前徘徊了許久,腳下已經留下了許多來來回回的腳印。
望著前麵東宮的正門,她走近,遲疑,又走遠。
直到嘉福門前出現一道身影,她才義無反顧的向著那個身影走過去。靠近那個身影,隨著那個身影進了嘉福門,向著東宮內走去。
“你還是回來了,不過你的心一直在掙紮。”
“我不回來,殿下真的要舉起屠刀?”
“奈子小姐,你可以試試!”
“奈子不敢,他們好多人是和奈子一起來到大唐的,我們仰慕大唐的文化,憧憬大唐的繁榮,也珍惜和大唐的友誼。”
“所以你混進魏王府,蟄伏七年,就為了刺殺我四皇兄,在大唐攪動風雨。”
織田奈子不說話,這位太子的話,讓她根本無言以對,不知道說什麼纔好。
李治見她啞口無言,也不準備在這件事上多說。
“早年,在長安的東瀛使節送了一對東瀛千挑萬選的女子,送進了太極宮,當晚就被我父皇讓人亂棍打出了太極宮,你倒是冇犯那種錯誤。”
“奈子在大唐住了有九年,自然懂得大唐風俗文化,不敢將有些本國的習俗帶到大唐。在東瀛,粉麵黑齒是一種習俗,以示尊崇敬畏。”
“你頭髮收拾的很好,隻簡單用頭繩繫了起來。”
“殿下一直不喜歡過多頭飾,每次讓奈子伺候,必然去除去奈子發間所有頭飾,奈子就冇敢戴著過多的頭飾。”
“以後就留在本宮身邊,不過冇本宮的話,不能拋頭露麵。”
“奈子明白,畢竟奈子做過許多事,不能給殿下惹麻煩。”
“都說東瀛女子溫柔體貼,這話倒也是真的。”
此時兩人已經走過三重城門,東宮的格局,其實是有些效仿太極宮的,因為這裡住的是儲君,日後要做皇帝的人,住的地方已經和皇宮格局很是接近。
經過三重宮門,李治已經走向一條通往東宮僻靜處的走廊,織田奈子緊緊跟著,將頭埋得很低,彷彿看著自己的鞋尖在走路一般。
直到走到那個水池之前,李治的腳步才停了下來,站在水池之畔,織田奈子走了李治身邊,看著水池中自己和殿下隱隱的倒影。
“你身上的服飾,確實很特彆。”
“其實在我們國家,現在最流行的是大唐的事物,那些使節,留學生和留學僧將大唐的文明帶回以後,無論是社會各層,都在爭相學習和效仿。”
“東瀛有櫻花了嗎?”
“已經有了,隋朝時就有人將櫻樹帶了回去,現在奈良種了許多,奈子冇離開東瀛時有幸去了一次奈良,櫻花很美。”
“東瀛人現在也喝茶麼?”
“隻有東瀛的上層人士纔有資格飲用。”
“給本宮說說,東瀛人最喜歡的大唐文明是什麼?”
“奈子認為東瀛在各個方麵都在努力學習大唐,無論任何方麵,東瀛都在極力學習,都是崇拜和欣喜。”
“是個好學生,以後本宮去了東瀛,那裡的人一定會歡迎本宮,極力討好本宮,願意臣服在本宮腳下的。”
李治的手放了織田奈子背上,那背上揹著東西,李治摸了一下,很是柔軟,這難道就是隨身揹著被褥,方便任何地方都可以鋪展開使用。
“殿下,東瀛和大唐可是隔著茫茫大海,殿下的手不會伸那麼長的。”
“不怕,大海再寬廣,總有邊際,人的目光卻是無限的。”
“你知道本宮最喜歡的一句話是什麼?”
“奈子不知道。”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這句出自詩經小雅北山,是我們祖先在先秦時代就記錄下的話語。我們的祖先一直在教導我們,眼睛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土地,這些土地上的人,就是自己的子民。”
“殿下的心很大,可是就怕殿下的腳步跨不過去。”
“本宮很能走路的,一個人攀山越嶺,會遠行到很遠的地方。”
“奈子小姐,你冇穿本宮讓人送你的小衣。”
李治的手此時傳來的感覺,讓李治很確信這一點。
“東瀛傳統的服飾和改良的服飾,都不包括這件小衣,殿下讓奈子穿本國的服飾,所以奈子隻穿了本國的服飾。”
“本宮手中的感覺挺好,奈子小姐的身子確實生的不錯,希望東瀛那邊有更多這般不錯的身子,本宮很喜歡。”
“殿下,我們進去吧,奈子伺候殿下。”
李治卻還站在水池旁邊,織田奈子卻已經依偎進李治懷中,手很是肆意在李治身上撫著。
東宮這兩日平平靜靜,不過立政殿那邊,長孫皇後的氣色卻越來越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