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卷經笥>曆史>周易哲學解讀>《周易》哲學解讀 “導讀”第一篇〔十三〕
閱讀設置(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置X

《周易》哲學解讀 “導讀”第一篇〔十三〕

(上卷·第一篇·4)

(續)

因為在戰國人眼裡,《周易》用於卜筮之書,而在神秘主義思潮裡把一本曾用於卜筮的“繇題”文字《周易》,改造成以“九六”數字爻題的結構形式,也就順理成章。

又因隨著戰爭與兼併的步伐加快,西秦以摧古拉朽之勢統一六國,建立了大一統的真正帝王之國。又隨著秦朝對**的強化及對文化的鉗製,凡先秦的諸子書籍被禁並焚燬,隻允許民間收藏的書藉是“醫藥、卜筮、種樹之書”。

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設宴鹹陽宮,宴會上博士淳於越進言:“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弼,何以相救哉?事不思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主張仿效古法分封子弟、功臣。而丞相李斯卻說:“五帝不相複,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製曰:‘可’”。這段文字在《史記·李斯列傳》中略有變化。是始皇將淳於越的意見交丞相李斯主持廷議,李斯否定淳於越之說,並上書說:“……臣請諸有文學、《詩》、《書》、百家語者,蠲除去之。令到三十日弗去,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有欲學者,以吏為師。”“始皇可其議,收去《詩》、《書》、百家之語以愚百姓,使天下無以古非今。”

秦帝國為加強**製度,而推行文化上的**政策,除醫藥、卜筮、種樹之書以外的書籍被焚燬。而不被焚燬的卜筮書籍裡,當然有今本《周易》一書了。雖然規定“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並冇有明確地說《周易》是卜筮之書,如何知道《周易》一書是不被焚燬之列呢?因為《周易》一書在春秋戰國時期,即使還冇有改造成以“九·六”為爻題的結構形式,也曾用於過卜筮。所以,在秦朝的統治者眼裡《周易》就是卜筮之書。況且在秦朝的統治時期裡,流行的《周易》,應是被改造成卦爻式的結構形式了。即以“九·六”為爻題的《周易》(即今本《周易》),在秦帝國的統治者眼裡的《周易》就是卜筮之書。這也正與《漢書》裡記載的“《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曆三古。及秦燔書,而《易》為筮卜之事,傳者不絕。”(《漢書·藝文誌》)“及秦禁學,《易》為卜筮之書,獨不禁,故傳者不絕。”(《漢書·儒林傳》)這些說法所證實。正因為《易》(《周易》)在秦統治者眼裡看做卜筮之書,才獨不禁,故傳者不絕。這應是事實。漢傳承的《周易》文字,就是被秦認為是卜筮之書的今本《周易》,所以纔有西漢前期對“易傳”的編篡,纔有“十翼”的內容。而“十翼”裡絕大部分內容是依托的是今本《周易》為研究對象。漢人說孔子作“十翼”,是拉大旗作虎皮,是為帝製服務,也是為帝製裡神秘主義政治思想作依托的目的,故纔有漢象數“易學”的大繁榮與大發展。尤其是《繫辭傳》是帝製的宣言書,也是帝製時代裡的產物。也由此知道“十翼”裡凡是帶“九·六”爻辭的引用,均是帝製時期裡產生的東西,它們所依托的正是今本《周易》。也由此知道《繫辭》裡出現的悖論,正是依托的是今本《周易》所致。即“亦筮亦理”解釋今本《周易》,也由此形成了兩千多年裡“巫”與“哲”(“亦筮亦理”)互為表裡的“易學”理論上的怪現象。這都歸因於今本《周易》,是今本《周易》文字的形式(即以“九六”為爻題的卜筮結構形式)與內容(即政治學說與哲理性的語言)的巨大反差所造成。也正是帝王製度裡的需要,而把《周易》結構形式一再的改造並傳承後世的因素所致。故我們認為今本《周易》是帝製時期定型的。

而這裡還要說一說,汲塚竹書裡所涉及到《周易》的有關說法,可旁證今本《周易》的定型時期。

“汲塚竹書”的竹簡最早出土發生於西晉,不過那是由一次盜墓所引起的。《晉書·束皙傳》裡記載了這批古書的詳細目錄,現引錄於此:“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盜發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塚,得竹書數十車。其《紀年》十三篇,記夏以來至周幽王為犬戎所滅,以事接之三家分晉,仍述魏事,至安厘王之二十年。蓋魏國之史書,大略與《春秋》皆多相應。其中《經》《傳》大異,則雲夏年多殷,益乾啟位,啟殺之;太甲殺伊尹,文丁殺季曆。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穆王壽百歲也。幽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攝行天子事,非二相共和也。其《易經》二篇,與《周易》上下經同。《易繇·陰陽卦》二篇,與《周易》略同,《繇辭》則異。《卦下易經》一篇,似《說卦》而異。《公孫叚》二篇,公孫叚與邵陟論《易》。《國語》三篇,言楚、晉事。《名》三篇,似《禮記》,又似《爾雅》、《論語》。《師春》一篇,書《左傳》諸卜筮,師春似是造書者姓名也。《瑣語》十一篇,諸國卜夢、妖怪、相書也。《梁丘藏》一篇,先敘魏之世數,次言丘藏金玉事。《繳書》二篇,論弋射法。《生卦》一篇,帝王所封。《大曆》二篇,鄒子談天類也。《穆天子傳》五篇,言周穆王遊行四海,見帝台、西王母。圖詩一篇,畫讚之屬也。又《雜書》十九篇:《周食田法》、《周書》、《論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大凡七十五篇,七篇簡書折壞,不識名題。塚中又得銅劍一枚,長二尺五寸。漆書皆科鬥字。初發塚者燒策照取寶物,及官收之,多燼簡斷劄,文既殘缺,不複詮次。武帝以其書付秘書校綴次第,尋考指歸,而以今文寫之。皙在著作, 得觀竹書,隨疑分釋,皆有義證。遷尚書郎。”東晉王隱《晉書·束皙傳》所載又與此略異:“汲塚竹書大凡七十五卷,其六十八卷皆有名題,其七卷折簡碎雜不可名題。有《周易上下經》二卷;《紀年》十三卷;《瑣語》十一卷;《周王遊行》五卷,說周穆王遊行天下事,今謂《穆天子傳》。此四種差為整頓……《穆天子傳》世間遍多。”

從《晉書·武帝紀》說“發魏襄王塚”,而《晉書·束晳傳》卻又說:“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盜發魏襄王,或雲安厘王塚。得竹書數十車。”到底是魏襄王,還是安厘王塚,不過現在大多數學者都認為是魏襄王墓。

那麼,魏襄王是何許人也?魏襄王(?─前296年):姬姓,魏氏,名嗣,一名赫。魏國第4代國君。前318年—前296年在位。 魏襄王在位時間離秦、齊兩國稱帝的時期並冇有幾年了。而後來從其墓中發現竹書內容,涉及《周易》的有關說法。這《晉書》是唐朝史館的官員們修撰的,是集體創作,修成之後署的是負責總領修撰的宰相房玄齡的名字。《晉書》記載了從司馬懿開始到晉恭帝元熙二年為止,包括西晉和東晉的曆史。而《晉書?束晳傳》裡的“《易經》二篇,與《周易》上下經同。《易繇陰陽卦》二篇,與《周易》略同,繇辭則異。《卦下易經》一篇。似《說卦》而異”

這些說法如何理解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