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卷經笥>曆史>周易哲學解讀>下卷:《周易》哲學解讀 第四篇〔二〕
閱讀設置(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置X

下卷:《周易》哲學解讀 第四篇〔二〕

《周易》裡對“王”的表述,並冇有像對“君子”的表述那樣,賦予治國上的“道德性”重任。《周易》把治國安邦的任務寄希望於“君子”,而不是“王”。“君子”就是西周分封製下擁有封地的主人,即西周整個擁有封地的貴族集團。

《周易》作者看到西周走向衰落,‘天下’紛亂,而希望“有國有家”者要擔負起‘天下’太平的重任。並不是希望周王擔負起治理‘天下’的重任,因‘天下’是有國有家者組成的‘天下’。若把‘天下’治理好,當然是希望有國有家者了,安邦治國的重任自然就落在“君子”們的身上。“君子”把“小人”治理好了,這個‘天下’也就太平了。故《周易》裡表述的“王”,至多是憑藉利用好“宗廟”(祭祀祖先的場所)禮儀教化(即“王假有廟”),來彰顯於‘天下’的這種職責。猶如一個家族的族長利用好宗族祠堂,既是祭祀、緬懷祖先,又是族人進行議事,聚集家族,解決家族內的糾紛,施行家族法規等職責。傳統裡的族長與宗祠,就是西周“宗廟”(“王假有廟”)的政治縮影。《周易》時期的周王勢力還不敵於一個諸侯大國的勢力,西周後期周王對‘天下’的擁有,早已是名存實亡。但周王的名分還是存在的。所以《周易》裡所言的“君子”,纔是安邦治國的主角,這與後來王權上升時期的政治理論所不同了。《周易》裡的“君子”,正是體現了貴族共治‘天下’的政治主張,即《周易》裡所言的“群龍無首吉”的政治構想。

總之,《周易》裡表述的“王”,是作者對王製(即分封製)社會的認同。《周易》裡並無**思想,《周易》開辟了“君子”(貴族)共治‘天下’的政治思想。但在古代中國特定的時空下由分封製到帝王一統天下的**,似乎又是一個無法逆轉的必然趨勢,這因與中國古代地理經濟、文化分不開,也與後諸子(戰國時期)不遺餘力的維護王權思想分不開。後諸子精英接力傳遞著王權主義思想“火種”,終於把王權推向**的“烽台”。《周易》所建構的“君子”共治‘天下’的政治藍圖,最終化為泡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