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卷經笥>曆史>周易哲學解讀>下卷:《周易》哲學解讀 第五篇〔三〕
閱讀設置(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置X

下卷:《周易》哲學解讀 第五篇〔三〕

3

周初天命神權政治思想在《周書》裡的反映

殷商人的天命觀,不外是對“神”(帝神和祖先神等)的信奉,也不外是通過占卜和祭祀的形式與諸神交通,以獲取諸神的旨意,以確保殷商政權的永享天命。

周初王室一樣的通過祭祀與占卜想以獲得鬼神與上天的佑助,這是從《周書》裡可以看到周初王室對天命的信奉,成為了王朝的最大政治。

從《周書》裡看到周初王室的上天信仰,不亞於殷商對上帝的信奉,我們可以從《周書》裡的《牧誓》、《金騰》、《大誥》、《酒誥》、《召誥》、《洛誥》、《多士》、《君奭》、《多方》等多篇裡看到濃重的天命思想。這種天命觀就是神權觀,用神權來維護周王朝的統治。永保“欲至於萬年,維王子子孫孫永保民”(我們要統治天下到一萬年,要讓周王的子孫世世代代保有殷民)。周王想的是永保自己的江山,萬年不變,並不是想的是天下人民怎樣共享平等,自由與幸福。而是讓民成為周王的子子孫孫來統治,來奴役。這就是周初統治者想的是讓上天保佑他們代代享有‘天下’。

我們可以從所列舉的《周書》裡的那些篇章中看到西周前期濃重的天命思想。

《周書》裡反映的天命觀:

1《牧誓》:“今予發,惟恭行天之罰”(現在我姬發是奉天命執行上天對他的懲罰)。

2《金騰》:“乃元孫不若旦多材多藝,不能事鬼神。乃命於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爾子孫於下地”(而你們的姬發不如我多纔多藝,不會待奉神鬼,他們卻受天命於天帝之庭,擁有全天下,所以他能在人間安定你們的子孫)。

3《大誥》:“弗吊天降割於我家,不少延”;“予不敢閉於天降威,用寧王遺我大寶龜,紹天命”;“天降威,知我國有疵”;“已,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天休於寧王,興我小邦周”;“今天其相民,矧亦惟卜用。嗚呼!天明畏,弼我丕丕基。”;“亦惟十人,迪知上帝命。越天棐忱。爾時罔敢易法,矧今天降戾於周邦”。

4《康誥》:“惟時怙冒聞於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因為他的這些功勞被天上的上帝聽到了,上帝高興,就大命我們文王誅殺殷紂)。

5《酒誥》:“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天降威,我民用大亂喪德”

6《召誥》:“嗚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茲大國殷之命。惟王受命,無疆惟休,亦無疆惟恤。”;“其曰我受天命,丕若有夏曆年,式勿替有殷曆年。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

7《洛誥》:“王如弗敢及天基命定命”;“奉答天命,和恒四方民。”

8《多士》:“弗吊旻天,大降喪於殷。我有周佑命,將天明威,致王罰,敕殷命,終於帝”;“非我一人奉德不康寧,時惟天命”;“非予罪,時惟天命”。

9《君奭》:“周公若曰:君奭!弗吊天降喪於殷,殷既墜厥命,我有周既受”;“亦惟純佑秉德,迪知天威,乃惟時昭文王迪見冒,聞於上帝,惟時受有殷命哉!”

10《多方》:“周公曰:王若曰:猷告爾四國多方,惟爾殷侯尹民。我惟大降爾命,爾罔不知。洪惟圖天之命,弗永寅念於祀,惟帝降格於夏。”

以上從《尚書》中的“西周書”裡抽出一些句子,看周初統治者的天命思想。 《西周書》裡充斥著大量的天命思想,我們隻是抄錄的一小部分,窺其全貌。

周初的統治者把天命當成一支揮舞起來的大棒,打向殷遺國、遺族及非周族統治下的其他異族,異邦。天命成了維護周王統治的政治工具。若不聽命周王室,就要帶天罰罪,因為天命已從殷商轉移到了周,聽命於周就是聽命於上天,不聽命於周就是不聽命於上天。周王就有理由代天懲罰。天命神權成為王室的任意解釋的法典。天命也隻有手握著祭祀權、占卜權、武裝權,即神權與世俗權力合二為一的周統治者有權作出解釋。

而對內部,周初的最高統治層,也十分明確。小周邦如何滅掉大殷國,是文王建立了“德”,纔不斷的擴大周族的地盤,奠定了與殷紂王抗衡的基礎。而殷紂王還停留在“我生不有命在天”的天命裡,而不思去鞏固其統治的方針策略,所以才失去了‘天下’。在殷周交替之際,周公看在眼裡,明白於心中。他不能不對天命有所懷疑,但“神道設教”又不能不是最好統治百姓的一種統治工具和維護王朝統治的有利的思想武器。周王室才大力倡導天命思想,並以代天行命來鎮壓異己與歸順的邦國與諸侯。這是挾天命以令諸侯的神權時代,但世間的事,往往也會是愚人者反自愚,事物存在著兩麵性。周公也許看到這一問題,而常告誡大臣以德行政。周公在天命觀上顯然是內外有彆的方針,在對外體現的是君權神授,而對內體現的是修德輔政。

《君奭》:“周公若曰:君奭!弗吊天降喪於殷,殷既墜厥命,我有周既受。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若天棐忱,我亦不敢知曰:其終出於不祥。”(周公這樣說:君奭,不友善的老天,給殷人降下亡國之禍,殷人已經墜失了他們的天命,我們周人已經接受了天命。但我不敢說,他的基業會永保美好,即使上天熱忱輔助,我也不敢說他最終不產生不詳。)

《君奭》:“嗚呼!君已曰:‘時我,我亦不敢寧於上帝命,弗永遠念天威越我民;罔尤違,惟人。在我後嗣子孫,大弗克恭上下,遏佚前人光在家,不知天命不易,天難諶,乃其墜命,弗克經曆。嗣前人,恭明德,在今。”

(啊,您曾說過:即便靠我們,我們也不敢安於天命,不長念天威以及我們的百姓,不能責怪百姓,不能違背天命,隻能靠我們自己。考察我們後代子孫,大多不能恭敬對待上天和下民,把前人的光輝限製在自己國家內,不知道天命不易得,上天難信賴。如果隻知道信賴天命,他就會墜失天命,就不能曆時長久。所以要繼承先人,恭敬明德,就要從現在開始。)

《君奭》:“予小子旦非克有正,迪惟前人光施於我衝子。又曰:‘天不可信。’我道惟寧王德延,天不庸釋於文王受命。”

(我小子姬旦對此不能有所糾正,隻想把先人的光輝延續到我們的幼主身上,您又說過:上天不可信,我想隻要文王美德能夠得到延續,上天就不會解除我們文王所受的天命。)

《君奭》是周公對召公的告辭,召公曾佐武王滅商,被封與燕,成王時任太保與周公旦分陝而治,是朝中的重臣。從這篇文裡看到,召公是不相信天命,召公佐武王從戰爭中取得了‘天下’,是一位身經百戰的人物,知道戰爭勝負取決於什麼。而周公這時是攝政王輔佐成王。周公對外講天命,而對內也講天命,但對內更強調的是“修德”,即如何安民的統治術。周公在內即講天命,又講修德。這就是後人總結的“敬天保民”。

周公的“天命”思想對內對外是不同的。對殷紂的遺民是大喊“天命”,執行“天罰”來恐嚇使其接受周王的統治。對內的王公貴族教導其發揚文王的“美德”。周公心裡也許明白“天命”是虛的,是可用來統治人的“工具”而已。周公對內強調的是:“國家不出現不祥之事,在於恭敬明德上下功夫,並不能完全依賴天命,否則一樣的會墜失天命。”周初統治者一麵靠“神道”,而一麵靠“人道”來維護其統治。不過由“神道”而開啟“人道”思想,周初天命思想起到了誘發作用。

周初,雖然提出“修德”,但並冇有突破“天命”神學思想。而且在王室的政治生活中還在大肆的進行對鬼神的祭祀及“人神溝通”活動。這在“周書”裡有不少的記錄。

如《周書》裡對鬼神祭祀與占卜記錄:

在對鬼神的祭祀的活動方麵的記錄以下如:

《武成》:“丁未,祀於周廟,邦甸,侯,衛,駿奔走,籩(bian)越三日庚戌,柴望,大告武成”(丁末日,祭祀周廟,大小遠近的諸侯都跑著拿祭器,端籩豆。第四天庚戌日,燒柴祭天,遙祭山川,向天地山川大告武事成功。)。

《召誥》:“若翼日乙卯,周公朝聖於洛,則達觀於新邑營,越三日丁已,用牲於郊,牛二。

越翼日戊午,乃社於新邑,牛一,羊一,豖一。”(第二天乙卯日,周公一大早到了洛邑,就把新城邑的建築工地整個視察了一遍。第三天丁已日,在南郊殺牲祭天,共殺了兩頭牛。

第二天戊午日,在新城內殺牲祭祀土神,殺了一頭牛,一隻羊,一口豬。”)

《召誥》:“旦曰:其作大邑,其自時配皇天,毖祀於上下,其自時中義。”(姬旦說了:要建一座大城,從這裡參配皇天。謹慎地祭祀上下神靈,從這中央地區統治天下。”)

《洛誥》:“戊辰日,王在新城邑烝,祭歲。文王騂牛一,武王騂牛一,王命作冊逸祝冊,惟告周公其後,王賓殺禋鹹格,王入太室,裸。”

(戊辰日,王在新城舉行冬祭,祭新年。給文王武王各祭獻了一頭紅牛。王命史佚向文王,武王的神靈宣讀冊書,是報告周公將暫時留在洛邑的事。王的賓客,殷商的諸侯們在王殺牲祭祀的時候都到了。王進入正殿的大堂,把酒澆在地上祭先王。)

從“周書”中看到,周統治者,對周廟(祖先神)祭祀,山川祭祀,新邑建址要祭祀,土地神要祭祀,無論天上與地下的神都要祭祀。這體現的是多神信仰。

“鬼神”在“周書”裡出現了二次,一是《全騰》:“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乃元子不若旦多材多藝,不能事鬼神。乃命於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爾子孫於下田地。”二是《多方》:“惟我周王靈承於族,克堪用德,惟典神天”。

“周書”反映了西周前期對鬼神的信仰,而王室無論政治還日常生活中,就是通過祭祀與占卜成為統治者與神靈溝通的中介,其目的是使掌握著祭祀權與占卜術的統治者成為天地神靈的代言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