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卷經笥>曆史>周易哲學解讀>《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二篇〔一〕
閱讀設置(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置X

《周易》哲學解讀 “導說”第二篇〔一〕

《周易》哲學解讀

上卷《周易》導說

第二篇 《周易》產生說

一、先秦時期對《周易》產生的說法

《周易》產生在什麼時間呢?這裡說的《周易》,就是指原創的《周易》一書,即有六十四篇文章組成的《周易》。弄清了《周易》一書的產生時代,就能從產生的時代背景有助於分析《周易》一書的內容性質。至於《周易》裡所用的“六十四畫符號”則放到後麵講述。

1.《左傳》一書所反映《周易》產生的相關時間及說法

我們前麵已講過《左傳》一書裡,最早記錄春秋時期以《周易》筮之的筮例。“《左傳》是編年體春秋史,也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相傳為春秋時魯左丘明所撰。記自魯隱公元年至魯悼公四年間二百六十年史事,也儲存了一些古代傳說。”(《辭源》)

《辭海》裡是這樣解釋《左傳》:“《左傳》亦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儒家經典之一。舊傳春秋時左丘明所撰,清代經今文學家認為係劉歆改編。近人認為是戰國初年熱據各國史料編成。多用事實解釋《春秋》,同《公羊傳》、《榖梁傳》完全用義理解釋有異,起於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終於魯悼公四年(公元前464年),比《春秋》多出十七年,其敘事更至於 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止。”

現代史學家錢穆認為:“《左傳》一書,並不是左丘明作,《左傳》成書應在戰國,與吳起有關。”又說“《左傳》是中國最先第一部最詳密的編年史。專講曆史價值,孔子《春秋》,可說還遠在《左傳》之下。若我們要研究春秋時代的曆史,而我們專來研究孔子《春秋》,將使我們根本不清楚,所能曉得的將很簡單,所以我們一定要讀《左傳》。”(《中國史學名著》錢穆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 2005年版 第43 頁)

筆者同樣認為《左傳》一書反映了春秋時代背景,與那個時代的文化是相吻合的。

《左傳》裡記載有一筮例,是以《周易》筮之的最早筮例,其時間是發生在春秋早期。即《左傳·莊公二十二年》裡記,這一年春陳國人殺了太子禦寇,陳公子完與顓孫逃亡到齊國,顓孫又從齊國逃亡到魯國,而陳完就留在了齊國。《左傳》一書裡在敘述這一事件時又插敘與陳完有關的早年卜、筮兩件事。一是插敘陳國大夫懿氏把女兒嫁給敬仲(陳完的字)為妻時,曾為此事進行了占卜。接著所插敘的第二個內容,是在陳完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一位周王室的史官來到陳國,而隨身還攜帶一部《周易》麵見陳侯,陳侯就讓這位來自王室裡的太史為其兒子敬仲卜筮。周太史用《周易》進行卜筮,其結果是“遇《觀》之“否”曰:是謂‘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

這一筮例中出現的《周易》名稱,及《觀》裡的繇辭“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與今本《周易》《觀》卦裡的第四爻辭是一字不差。《左傳》裡的第一筮例反映了《周易》一書的出現,其時間是記載在“莊公二十二年”,而這一年若換算成公元紀年,就是公元前671年。但這一年是陳國發生了內亂,陳完應是成年人了。這一年在記述此事時,又插敘追記陳完小時候被卜筮一事。那麼,周太史為陳完卜筮的時間,應在公元前671年向前推溯30年左右,即公元前700年左右。史家記周太史為陳完卜筮的時間應是春秋(前770年—前476年)的早期了。有《左傳》記,《周易》一書的出現,是在春秋的早期了。

那麼,除《左傳》一書裡記載《周易》一書之前,是否還有有關《周易》一書的記錄嗎?從目前來看,還冇有能找到證明比《左傳》一書記載《周易》更早的記錄了。《詩》裡麵有,《書》冇有。就目前已知,從出土的考古材料上也無發現比《左傳》一書記載《周易》一書出現的時間早。如考古出土的甲骨文、西周銘文,以及其他材質上的文字,都不曾發現有記載相關《周易》名稱及內容。那麼,是否就能認為《周易》一書應是春秋初期產生的。單就《左傳》這一孤證,還不能為據。不過若冇有新的證據證明《周易》一書產生時間的話,不能不認為《周易》一書產生的下線為春秋初期了。 《周易》一書在春秋時期不但為史巫用於卜筮 ,而且也在上層的士大夫眼裡以義理之書看待,而引用以闡明事物道理,這應是不爭的事實。《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的引用《周易》裡的文章句子用於闡明事理。而這一年是公元前596年,是屬於春秋中後期了。春秋時期無論是史巫用《周易》筮之,還是上層士大夫引用《周易》,兩者所運用的都是出自同一文字的《周易》,所以也都是《周易》這一稱謂。隻不過理性地看待《周易》,是出現在史巫用《周易》卜筮的之後,這也符合春秋時代背景。《左傳》裡記載的第一次引用《周易》直接用於闡明事理的運用過去半個世紀,又出現了“易象”。

《左傳·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記載韓宣子在魯國太史那裡看到“易象”與“魯春秋”。這“易象”應是闡釋《周易》的“易大象”文章。這也是對《周易》稱“易”的最早記錄。從“易大象”文章來看,這“易”應是指《周易》,《易》如同《周易》的簡稱。這一時期“易象”的出現,也是與春秋後期文化背景相符合。韓宣子所見到的“易象”的時間已與西周滅亡過去了230年。而這一年與周太史身帶《周易》為陳侯的兒子卜筮一事也已過去了170 年,也與引用《周易》直接闡明事理的那一年也過去了半個世紀。這時出現以《周易》為義理之書作為研究對象所闡發出新的政治學說,即“大象”文章的出現,冇有什麼可懷疑的。這個時期也正是社會一步步走向理性的時期。隨著時代的發展,巫術這種非理性的東西也逐步走向衰落。春秋後期出現了偉大的孔子。也出現了一位偉大的軍事理論家孫武,並寫出了不朽的《孫子兵法》一書。

而《孫子兵法》一書裡首次提出:“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這體現了按唯物主義行事的思想,這是講對於敵情的勝敗的判斷,必須建立在實證的基礎上,即科學的基礎上。而不是去祈求鬼神,也不是用占筮取象比類的方法推測。這是有力的排擊了占筮巫術迷信。任何思想無不打上時代思潮的烙印,所以《左傳》裡記述的筮術與義理兩者性質對待《周易》一書是可信的,是符合春秋的時代背景。

從《左傳》對《周易》一書的反映,已知《周易》這一名稱出現在春秋初期,也已知《周易》是一部書,其內容在理性者眼裡,是一部義理之書,而在史巫眼裡,已變成用於卜筮的卦書。而《左傳》一書裡並冇有反映《周易》一書產生在什麼時間,或是誰創作了這一部書。因《左傳》是春秋的編年史,不反映西周曆史。而《左傳》可以說,又是中國的第一部曆史書。先秦時期裡冇有出現一部西周曆史書,也就無法知道《周易》一書是否是西周產生的。但《左傳》一書裡已有反映《周易》一書與西周初期有關的說法。這正是《左傳·昭公二年》記韓宣子見“易象”與“魯春秋”時的說法:“周禮儘在魯矣,吾乃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這口氣不是透漏出《易》(《周易》)與周初有關嗎?因《大象》文章正是論述的是“君子”之治。所以韓宣子才認為周公之德與周人王天下的道理來。這是春秋後期上層人士認為《周易》一書最早產生時間的間接說法了。這是通過《易》與《象》(應是《大象》文)文章的義理內涵推理出周公時期與西周初期稱王於天下聯絡到一起來。把《周易》一書的產生聯絡到周初,這是最早反映《周易》一書與西周初期有關的說法。這是反映在《左傳》一書裡對《周易》產生的相關時間及說法。​​​

2.《易傳》文裡出現對《周易》一書產生的說法

帛書《易傳》裡記載孔子對《周易》一書產生的說法

到孔子的時代,正是走向理性的時代。孔子是個不言“天道”,而言“人道”的人文思想家。孔子也是繼《大象》作者後第二個發現《周易》真理的人。孔子把《周易》看成是義理之書。從考古資料上看,孔子也是一位明確說出《周易》一書產生的時期者。帛書《衷》文裡保留有孔子對《周易》一書產生時間的說法。

帛書《衷》裡有這樣的說法:“子曰:易之用也,殷之無道,周之盛德也。恐以守功,敬以承事,智以避患,□□□□□□□□文王之危,知史記之數書,孰能辯焉?”又說:“《易》[之]興也,於中古乎?作《易》者,其又患憂焉?”

這帛書《衷》文裡的說法,後來被移植到傳世《繫辭》裡。這裡的《易》,是指《周易》,因帛書《衷》文裡所引述“易曰”的內容,就是出自《周易》裡的內容。

傳世《繫辭》一文裡出現對《周易》產生的說法

傳世《繫辭》裡說:“《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又說“《易》之興,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

這傳世《繫辭》裡的說法,應是帛書《衷》裡的說法移過來的,但傳世《繫辭》裡這種說法去掉了“子曰”。而帛書《繫辭》與傳世《繫辭》裡都有一樣的說法是“伏羲始作八卦”,並且還根據《離》卦的取象發明瞭結繩而編織成的工具,用於獵鳥和捕魚。爾後,其他上古王也根據六十四卦裡的諸卦象,創造發明瞭不少東西。傳世《繫辭》裡這樣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包犧氏冇,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神農氏冇,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這《繫辭》應是戰國末期產生的,同理應是帝製時期裡的產物,到前漢時期裡又進行了改造。《繫辭》在前人說《周易》的基礎上,又增加進去伏羲創作八卦以及上古的諸王通過六十四卦象而發明與創造了不少生產工具和治理天下道理的啟示。自此把《周易》一書分為兩套係統,一是八卦符號係統,另一是卦爻辭係統。《繫辭》裡把“八卦”及“六十四卦”的發明權給予上古的伏羲(也稱包犧氏),而《易》則是中古產生的,即殷周之際產生的。總之,《繫辭》裡的那些說法,既概念不清,又相互矛盾。 伏羲是我國古代傳說最早的王之一,其所處時代約為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即距今大約6000千年左右),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而已。《繫辭》作者把“八卦”(暗含著“六十四卦”)的發明給予一位神話傳說中的王,因傳說的伏羲還是蛇身人首。實則“八卦”一詞出現的很晚,“八卦”一詞也就是出現在《繫辭》一文裡。彆說伏羲時代已有了“八卦”說法,恐怕連成熟的文字還冇有出現,哪有“八卦”一說呢?也更不會有“六十四卦”的諸卦名稱的說法。

正如顧頡剛在他的《古史辨》裡的說法,“三皇五帝古史係統是由神話傳說層累地造成的”。

《周易》產生說法也是越到後來,就越有說法,被演義的越來越古老與神秘。顯然《繫辭》想表述《周易》與“八卦”是兩回事,不是一個時期產生的。隻是古人不注重明晰概念,纔有此混亂的表述。《繫辭》的作者們也想說明那套符號係統產生的很早,而《易》(《周易》)一書相對產生的晚。確實《周易》裡的那套符號產生的很早,不是殷周之際產生的。刻畫記事卻在6000千年前產生,不會有錯。但《周易》裡的那套符號卻不會在6000 年前產生的。在考古上卻發現了《周易》裡的那套符號在殷商時代的晚期已出現了,但那時隻是一套符號,而無“八卦”與“六十四卦”名稱是確證的。因為那套符號到了《周易》一書的出現,有《周易》裡的六十四篇文章名稱,才與《周易》一書之前傳下來的那套符號標稱在一起不離不棄。再後來那套符號又變成了筮術上的揲蓍工具,纔出現了“八卦”與“六十四卦符號”的說法。

《繫辭》作者把“畫符號”混同於“八卦”的說法,自然就錯了。事實上“六十四畫符號”與後來的“六十四卦畫符號”(也有稱“八卦”符號)不是同一概念。“六十四畫符號”確實在《周易》一書產生之前早已產生了,但還不是筮術上的符號工具,也還冇有賦予“卦”學上的稱法。但古人不會明晰概念,也不會給概念下定義,也就往往習慣於類比喻說事理。正如《繫辭》裡說的“伏羲始作八卦”,是錯誤的說法,若說伏羲時代人們已經懂得刻畫記事還說得過去。本身“八卦”一詞出現的很晚,也就是帝製時期裡產生的《繫辭》一文裡出現的說法。《繫辭》裡總結前人的筮法,產生的“八卦”一說 。“卦”字雖然出現在《左傳》的筮例中,但《左傳》裡並無“八卦”一說。“八卦”唯先出現在《繫辭》裡。《繫辭》裡說的伏羲創八卦,其表述的概唸錯了,伏羲時代不會有“八卦”及“六十四卦名稱”這些文字。《繫辭》作者想表述的是那些符號,但又分不清其概念。故《繫辭》裡說的伏羲創八卦與六十四卦裡的諸卦名稱也已出現在上古的諸王時期,是錯誤的說法,這應是戰國末期與西漢初作《繫辭》者的臆造之說。而《繫辭》裡把《易》與“八卦”(即《周易》裡的那套符號係統)分開,認為是兩個不同時期產生的,按說冇有錯,《周易》一書裡所用的那套畫符號,卻與《周易》一書不是同時產生的。即使“六十四畫符號”也不是伏羲時期產生的,更不能表述為“八卦”或“六十四卦”諸卦在伏羲時期就已產生了。

總之,《繫辭》裡把“八卦”(即《周易》一書裡的一套符號)與《易》(當為《周易》裡的卦爻辭)的產生時期都給出了明確地說法。即把“八卦”說成是傳說裡的神話人物伏羲創作的,而《易》則是殷周之際產生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