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卷經笥>曆史>周易哲學解讀>《“易學”評論》〔四十九〕
閱讀設置(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置X

《“易學”評論》〔四十九〕

中卷:帝製時期"易學"評論

第四篇:唐代"易學"評論

第一章:評唐朝孔穎達奉旨編疏的《周易正義》

第二節

在前一章舉例中看到對《周易》經文疏解上是以經(《易傳》)疏經(《周易》)為宗旨。而且對"注"的疏解也是以經(引用經書《易傳》、《左傳》)為宗旨。雖以經疏經,但所疏內容,是重"漢象數"易學,而輕王弼易學,並且是遵循了《易傳·繫辭》裡的宗旨,既亦筮亦理的去"疏"《周易》的。

那麼,在對《易傳》經文疏解上,是何為宗旨呢?我們來看與今本《周易》卦爻辭混編於一起的屬《易傳》釋文,又是對其如何註疏的。

《周易正義》是從《坤》始把《周易》經文每卦卦爻辭與《易傳》解釋的經文混編一起,但對《坤》文解釋的解釋再解釋文太長,我們選比較短的文,排在第三卦,隻選為《屯》卦裡的卦與卦辭,看《易傳》裡《彖》與《象》的解釋,與孔穎達又是如何再解釋(疏)的,即孔穎達遵循的什麼原則對《易傳》裡的《彖》與《象》所做的解釋。

如:

“( )震下坎上。屯:元、亨、利、貞。

剛柔始交,是以“屯”也。不交則否,故屯乃大亨也。大亨則無險,故“利貞”。

[疏]正義曰:屯,難也。剛柔始交而難生,初相逢遇,故雲“屯,難也”。以陰陽始交而為難,因難物始大通,故“元亨”也。萬物大亨,乃得利益而貞正,故“利貞”也。但“屯”之四德,劣於“乾”之四德,故屯乃元亨,亨乃利貞。“乾”之四德,無所不包。此即“勿用有攸往”,又彆言“利建侯”,不如乾之無所不利。此已上說“屯”之自然之四德,聖人當法之。

勿用有攸往,往,益“屯”也。利建侯。得王則定。

[疏]正義曰:“勿用有攸往,利建侯”者,以其屯難之世,世道初創,其物未寧,故宜“利建侯”以寧之。此二句釋人事也。

《彖》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始於險難,至於大亨,而後全正,故曰“屯,元亨利貞”。

[疏]“彖曰”至“大亨貞”。○正義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者,此一句釋屯之名,以剛柔二氣始欲相交,未相通感,情意未得,故“難生”也。若剛柔已交之後,物皆通泰,非複難也。唯初始交時而有難,故雲“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者,此釋四德也。坎為險,震為動,震在坎下,是動於險中。初動險中,故屯難動而不已;將出於險,故得“大亨貞”也。大亨即元亨也,不言“利”者,利屬於貞,故直言“大亨貞”。

雷雨之動滿盈。雷雨之動,乃得滿盈,皆剛柔始交之所為。

[疏]“雷雨之動滿盈”。

○正義曰:周氏雲:“此一句覆釋亨也”。但屯有二義,一難也,一盈也。上既以剛柔始交釋屯難也,此又以雷雨二象解盈也。言雷雨二氣,初相交動,以生養萬物,故得滿盈,即是亨之義也。覆釋“亨”者,以屯難之世不宜亨通,恐亨義難曉,故特釋之。此己下說屯之自然之象也。

○注“雷雨之動乃得滿盈”。

○正義曰:“雷雨之動,乃得滿盈”者,周氏、褚氏雲:“釋亨也,萬物盈滿則亨通也”。“皆剛柔始交之所為”者,雷雨之動,亦陰陽始交也。萬物盈滿,亦陰陽而致之,故雲“皆剛柔始交之所為”也。若取屯難,則坎為險,則上雲“動乎險中”是也。若取亨通,則坎為雨,震為動,此雲“雷雨之動”是也。隨義而取象,其義不一。

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屯”體不寧,故利“建侯”也。“屯”者,天地造始之時也,造物之始,始於冥昧,故曰“草昧”也。處造始之時,所宜之善,莫善“建侯”也。

[疏]“天造草昧至不寧”。

○正義曰:釋“利建侯”也。草謂草創,昧謂冥昧,言天造萬物於草創之始,如在冥昧之時也。於此草昧之時,王者當法此屯卦,宜建立諸侯以撫卹萬方之物,而不得安居於事。此二句以人事釋“屯”之義。

○注“屯體不寧”。

○正義曰:“屯體不寧”者,以此屯邅險難,其體不寧,故“宜建侯”也。“造物之始,始於冥昧”者,“造物之始”,即天造草昧也。草謂草創初始之義,“始於冥昧”者,言物之初造,其形未著,其體未彰,故在幽冥闇昧也。

《象》曰:雲雷屯,君子以經綸。君子經綸之時。

[疏]正義曰:“經”謂經緯,“綸”謂綱綸,言君子法此屯象有為之時,以經綸天下,約束於物,故雲“君子以經綸”也。姚信雲:“綸謂綱也,以織綜經緯。”此君子之事,非其義也。劉表、鄭玄雲“以綸為淪字”,非王本意也。”

以上是隻選編疏《周易正義》的孔穎達對今本《周易·屯》卦的一句卦辭內容及《易傳》曰和王弼注又進行的疏,本對一句所謂的卦辭(包括一個卦符號和十三個字),而通過"曰"與"注",加上"疏",已達近1300字的說法。這種註釋的註釋與註釋,能看明白誰和誰的說法嗎?恐怕先得從註疏內容排序上下番功夫分清誰是誰後,才能分析是對誰的疏證內容與含義。

以上選的《周易正義》註疏內容排序底本,是市場出版的以明萬曆間北京國子監刻《十三經註疏》本,當然現在排版是把文字改成了橫排。

我們先看王弼對《周易》與《易傳》裡《彖》、《象》文註釋排序,略去爻辭與《小象》文對爻辭的註釋。

如:“( )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王弼注) 剛柔始交,是以“屯”也。不交則否,故屯乃大亨也。大亨則無險,故“利貞”。 往,益“屯”也。得主則定。

《彖》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王弼注)“始於險難,至於大亨,而後全正,故曰“屯,元亨利貞”。 雷雨之動,乃得滿盈,皆剛柔始交之所為。“屯”體不寧,故利“建侯”也。“屯”者,天地造始之時也,造物之始,始於冥昧,故曰“草昧”也。處造始之時,所宜之善,莫善“建侯”也。”

《象》曰: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王弼注) 君子經綸之時。”

以上《易經》經文裡的屬今本《周易》經裡的《屯》卦裡一個卦符號、卦名和卦辭,即“( )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和屬《易傳》經文裡的“《彖》曰”和“《象》曰”,即“《彖》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象》曰: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剩下的就是王弼對經文的註釋了。這是王弼注《易》經文的排序,但王弼雖注的屬《易經》內容,可稱謂的是《周易注》,如孔穎達編疏所稱的《周易正義》,其在所“注”《易經》(《周易》與《易傳》)內容上而進行的疏,這是對《周易》稱法上的混亂。因從《漢史》中記載的“《易經》十二篇”內容,和“人更三聖,世曆三古”說法,嚴格說應稱《易經正義》纔對。

關於《易傳》裡註釋《周易》卦辭與爻辭的《彖》與《象》(大小象文)文,與今本《周易》卦辭與爻辭混編一起,應是在漢武帝把《周易》與《易傳》尊奉為五經之首後的行為,因在漢前期的帛書《周易》,既不分上下篇,也冇和《易傳》文混編於一起。

漢時做為《易》經經文的編排序,如今本《周易·屯》卦應是這樣的內容編排:

“( )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彖》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象》曰: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初九:磐桓,利居貞,利建侯。

《象》曰:雖“磐桓”,誌行正也。以貴下賤,大得民也。

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象》曰:六二之難,乘剛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六三:即鹿無虞,惟入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象》曰:“即鹿無虞”,以從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窮也。

六四:乘馬班如,求婚媾,往吉,無不利。

《象》曰:求而往,明也。

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凶。

《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象》曰:“泣血漣如”,何可長也?”

王弼就是以此為藍本所作的"注",而孔穎達又是在王弼註上作了疏。孔穎達是先疏"經"文(《周易》與《易傳》,後疏"注"文。

但孔穎達編疏《周易正義》,對其內容編排上卻是比較混亂。如上選自對《屯》卦辭的注與疏,比較難看明白誰與誰。

我們先將《周易正義》內容編排上給於註明誰與誰關係,即括號裡的說明,再簡評孔穎達對《彖》與《象》所進行"疏證"的易學崇旨。

“( )震下坎上。屯:元、亨、利、貞。

(說明:這一句是今本《周易·屯》卦的卦辭內容,前麵括號代替一個卦符號是因無上傳用括號代。"震下坎上"是漢後新增的對《屯》卦畫上下八卦符號說法。“屯:元亨利貞”是《屯》卦卦辭一半話,《周易正義》編排時冇把其卦辭說完全,後半句卦辭“勿用有攸往,利建侯”卻放到後麵去了。)

剛柔始交,是以“屯”也。不交則否,故屯乃大亨也。大亨則無險,故“利貞”。

(說明:這段話是王弼對上麵卦辭的注,《周易正義》也給拆分開來,這部分是對應上麵部分卦辭的註釋,另一些也放到後麵。)

[疏]正義曰:屯,難也。剛柔始交而難生,初相逢遇,故雲“屯,難也”。以陰陽始交而為難,因難物始大通,故“元亨”也。萬物大亨,乃得利益而貞正,故“利貞”也。但“屯”之四德,劣於“乾”之四德,故屯乃元亨,亨乃利貞。“乾”之四德,無所不包。此即“勿用有攸往”,又彆言“利建侯”,不如乾之無所不利。此已上說“屯”之自然之四德,聖人當法之。

(說明:這段“[疏]正義曰:”內容,是對《屯》卦辭“( )震下坎上。屯:元、亨、利、貞”的疏證。)

勿用有攸往。

往,益“屯”也。

利建侯。

得王則定。

(說明:這句活編排上是混淆的,“勿用有攸往”是《屯》卦辭內容;而“往:益“屯”也”是王弼對“往”作的注’;“利建侯”也是《屯》卦辭;而“得王則定”,是王弼對“利建侯”作的注。不知明代印刷是這種混淆於一起嗎?即使混淆一起,也會用大小字之分的。而現代印刷上這種混淆一起,應是錯誤的版排。)

[疏]正義曰:“勿用有攸往,利建侯”者,以其屯難之世,世道初創,其物未寧,故宜“利建侯”以寧之。此二句釋人事也。

(說明:這是孔穎達對《屯》卦卦辭後半句話進行的疏證。)

《彖》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

始於險難,至於大亨,而後全正,故曰“屯,元亨利貞”。

(說明:上麵的“《彖》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內容,是對《屯》卦辭解釋,但孔穎達也將其拆分開所作疏證。而下麵那段話是王弼對《彖》曰所作的注。這種不去說明,還以為也是《彖傳》說的話呢。)

[疏]“彖曰”至“大亨貞”。

○正義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者,此一句釋屯之名,以剛柔二氣始欲相交,未相通感,情意未得,故“難生”也。若剛柔已交之後,物皆通泰,非複難也。唯初始交時而有難,故雲“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者,此釋四德也。坎為險,震為動,震在坎下,是動於險中。初動險中,故屯難動而不已;將出於險,故得“大亨貞”也。大亨即元亨也,不言“利”者,利屬於貞,故直言“大亨貞”。

(說明:這是孔穎達對《彖》曰進行的疏。這對《彖》解釋又進行的解釋,但卻是遵循《彖》裡的剛柔之說。再通過《屯》卦符號裡的八卦取象去說《彖》曰內容。《彖》裡的剛柔說是陰陽說卦畫的前身,而孔穎達對《彖》文的解釋既遵循其意,又加入“二氣”(陰陽二氣說)和八卦取象說法。)

“雷雨之動滿盈。”

雷雨之動,乃得滿盈,皆剛柔始交之所為。

(說明:這裡的“雷雨之動滿盈”,還是《彖》曰裡的話。而“雷雨之動,乃得滿盈,皆剛柔始交之所為”,則是王弼對《彖》曰“雷雨之動滿盈”作的註釋。)

[疏]“雷雨之動滿盈”。

○正義曰:周氏雲:“此一句覆釋亨也”。但屯有二義,一難也,一盈也。上既以剛柔始交釋屯難也,此又以雷雨二象解盈也。言雷雨二氣,初相交動,以生養萬物,故得滿盈,即是亨之義也。覆釋“亨”者,以屯難之世不宜亨通,恐亨義難曉,故特釋之。此己下說屯之自然之象也。

(說明:這裡的疏與正義曰,比較明確是孔穎達對《彖》曰的“雷雨之動滿盈”,所作的疏證。這裡孔穎達對《彖》文解釋是遵循王弼所用"剛柔"解釋法,但孔也遵循《彖》裡八卦取象(雷雨,《震》為雷,《坎》為水),再用八卦取象說一番。)

○注“雷雨之動,乃得滿盈”。

○正義曰:“雷雨之動,乃得滿盈”者,周氏、褚氏雲:“釋亨也,萬物盈滿則亨通也”。“皆剛柔始交之所為”者,雷雨之動,亦陰陽始交也。萬物盈滿,亦陰陽而致之,故雲“皆剛柔始交之所為”也。若取屯難,則坎為險,則上雲“動乎險中”是也。若取亨通,則坎為雨,震為動,此雲“雷雨之動”是也。隨義而取象,其義不一。

(說明:這上麵自然是孔穎達對王弼的註釋,又進行瞭解釋。)

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屯”體不寧,故利“建侯”也。“屯”者,天地造始之時也,造物之始,始於冥昧,故曰“草昧”也。處造始之時,所宜之善,莫善“建侯”也。

(說明:這上麵的“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已然是《彖》裡的話。而跟著的話,是王弼對《彖》裡這句話的註釋。)

[疏]“天造草昧至不寧”。

○正義曰:釋“利建侯”也。草謂草創,昧謂冥昧,言天造萬物於草創之始,如在冥昧之時也。於此草昧之時,王者當法此屯卦,宜建立諸侯以撫卹萬方之物,而不得安居於事。此二句以人事釋“屯”之義。

(說明:這是孔穎達對《彖》曰的“天造草昧至不寧”,進行的解釋,即"正義曰"內容。孔穎達同樣順著《彖》意和王弼解釋意思再敘說一番,已然是"以經解經",並結合王弼注經的含義。)

○注“屯體不寧”。

○正義曰:“屯體不寧”者,以此屯邅險難,其體不寧,故“宜建侯”也。“造物之始,始於冥昧”者,“造物之始”,即天造草昧也。草謂草創初始之義,“始於冥昧”者,言物之初造,其形未著,其體未彰,故在幽冥闇昧也。

(說明:這是孔穎達對王弼所注內容,再進行的解釋。)

《象》曰: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君子經綸之時。

[疏]正義曰:“經”謂經緯,“綸”謂綱綸,言君子法此屯象有為之時,以經綸天下,約束於物,故雲“君子以經綸”也。姚信雲:“綸謂綱也,以織綜經緯。”此君子之事,非其義也。劉表、鄭玄雲“以綸為淪字”,非王本意也。”

(說明:這上麵的《象》曰,是對《屯》卦及卦辭作的解釋;中間的“君子經綸之時”,是王弼注;

而下麵的[疏]是孔穎達對《象》曰的解釋又進行瞭解釋。此孔穎達對《象》曰的再解釋基本遵循《象》曰的含義,也是圍繞著“經論”而說義理,並未超越《象》曰的解釋意思。)

從上的《周易正義》註疏編排內容來看,首先編排上比較複雜混亂,本是一部言語簡練,思想內容並不複雜的《周易》一書,而被註釋的註釋,變得越來越複雜而難懂了。其次是要說明的是,自西漢武帝後的帝製時期裡"易學",均是《易經》(《周易》與《易傳》,嚴格的說是三種內容,伏羲的卦符號2文王的卦爻辭3孔子的《易傳》)的學術。即《周易正義》雖名稱為《周易》,而實質是包括了《易傳》,正確稱法應為《易經正義》。再者總覽《周易正義》裡對《彖》與《象》文的解釋,基本遵循《易傳》裡《彖》、《象》義理和結合王弼注易的義理思想來對《彖》與《象》進行的再解釋。不同於對今本《周易》裡每卦的卦符號和每卦裡的爻畫疏解上偏重於"漢象數"上的說法,既從漢象數義理,又從漢象數筮術上說之。

總之,對屬《易傳》裡解釋《周易》的《彖》與《象》的解釋(疏),主旨是遵循《彖》與《象》裡的儒家義理,已然體現的是"以經解經"方針,但這裡的以經解經方法,應區彆於解釋"卦爻畫"時的以經解經方法。因本是經的《易傳》內容,可分為兩種觀唸對得《周易》。一種是儒家義理,如《彖》、《象》、《文言》;另一種是亦筮亦理和神秘思想,如《繫辭》與《說卦》。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