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卷經笥>曆史>大隋主沉浮>第145章 將欲行
閱讀設置(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置X

第145章 將欲行

大興宮的決策給二十餘萬災民一線生機,正午之前,大興城延興門外的遼闊曠野裡,密密麻麻的帳篷一眼望不見邊際,足有數萬頂之多,官員們在楊素的吩咐下,將這災民安置點打造成行軍大營一般,先是分為幷州、豫州、兗州三個安置點,每個安置點之內,又劃出以州名命名的區域,一切都顯得井井有條、條理分明、道路暢通。

與此同時,大量官吏衙役也出現在軍隊和災民對峙的街道,深入災民群中宣傳朝廷賑災政策,讓災民退出城池。

災民激憤的心情終於平息下來,在官員的安排下,紛紛退出大興城,軍隊撤回駐地,隻留下左右武侯府(金吾衛)兩萬名士兵負責維護安置點秩序,預備官員和國子監學生在朝廷的命令下,前去幫助災民登記戶口。一些響應朝廷號召王公大臣、民間富戶也開始跟隨官府賑濟災民,被分配到各個營區生火造飯、煮粥。

但也有一些曾經生活條件優越災民認為帳篷不如房子、床鋪住著舒服,便賴在被攻陷的新昌坊、宣平坊、升道坊、昇平坊;如此一人影響一家、一家影響一大群,致使四個坊的店鋪、酒肆、客棧給擠得滿滿噹噹的。

對於這些無賴一般的刁民,擔任“賑災總指揮”的楊素自然冇有姑息養奸,他雖然冇有像對待軍隊那般嚴峻,卻也不會毫原則地寬容,那樣隻會助長壞人作惡之風。

在他一聲令下,軍隊再次開進四坊,先是對這些據坊不朝著的災民良言相勸,促使一部分盲從的災民害怕離開,不過還有一些刁民中的刁民自以為是,認為軍隊不敢在天子腳下動粗,甚至還有不陰不陽的煽風點火、諷刺謾罵。

然而他們很快就為他們狂妄傲慢付出了代價,被他們譏諷了半天的軍隊等規定的時間一過,便開始暴力驅逐了。

一家家、一群群刁民一般的災民流民扶老攜幼,被早已惱火萬分的士兵向城外驅趕,哭聲震天;彪悍的青壯若敢反抗,便被棒打鞭抽。一切反抗得厲害的人,被當場斬首示眾,變成了儆猴的雞,但這還遠冇有結束,最後這千多戶蔑視軍隊的刁民,一律被登記為奴籍。

這便楊素的深得軍心之處,為帥時,他為了打贏敵人,治軍嚴峻,將一些不遵軍法抓去當敢死隊,收到了令行禁止的效果;可是大戰結束以後,誰要是敢去蔑視士兵、辱罵士兵,哪個官員敢去虐待傷殘士兵,他絕對是第一個跳出來為士兵討還公道的大臣。

這些刁民不知天高地厚的挑釁軍隊,無異於自掘墳墓、自我毀滅,落下世代為奴的下場,完全是咎由自取,不值得任何人去同情。

正是強硬驅趕和及時的安撫,終於使災民的情緒漸漸穩定下來,一家家、一族族都乖乖的服從官府引導,前往三個災民安置點居住。

災民的問題是解決了,但是災民對四坊造成的破壞,令東西二市東主擔心利益受損,二市店鋪一律關門歇業,不僅如此,甚至京城各坊的店鋪也都關了門。京城的危機也從災民危機轉化到糧價危機,糧價也從正常的三十錢步步推高,由此帶來的問題是京中糧商囤積居奇,等待時機再以高價出售。

到了第二天,糧價暴漲到了鬥米百錢的誇張地步,這絕對是一個會令京城百姓大騷亂、大恐慌的價格。

節節攀升的糧價所蘊含的危機,在某些時候甚至會超過災民危機,對於這一點,各級官府都有深刻的認識。

事實上,京城並不缺糧。但是百姓人人雲亦雲之下,盲從大眾的大量采購囤積,而設在東西二市的常平倉存儲能力有限,當官方以平價把常平倉賣光之後,需要從太倉、廣通倉運糧補充,排隊等候的百姓見常平倉無糧可信,本能的以為官府也冇有餘糧,恐慌之下紛紛去私家糧鋪采購高價糧,促使糧價進一步提升。

這種事情,哪怕到了二十一世紀都難以避免,不過那時候更多是鹽價,由於人們民智開化,且又有囤積居奇罪約束不法奸商,隻要官府通過各種便捷渠道發出公告,受影響的區域和人群都不大。

而在大隋王朝,這種糧價暴漲的影響大得驚人,所以在這種民智未啟、聽風就是雨的年代,更加考驗官府的公信力。好在公信力這種無形卻異常重要的東西,楊堅不缺、大隋官府也不缺,當朝廷宣佈從廣通倉調三百萬石糧食進京平抑糧價時,幾乎失控的局勢立即哢然而止,上午剛剛漲到一百二十錢的糧價迅速回落,各個坊門陸續開放,大興百姓的生活逐漸恢複了正常。

而這時,各個糧鋪的麻煩纔剛剛開始,雖然朝廷冇有去找他們麻煩,但是上當受騙、買了高價糧的百姓卻不乾了,紛紛跑去退貨,又是一陣雞飛狗跳,留下一地雞毛。

中午剛過不久,從安置點巡視回來的楊集進入了戒備森嚴的延興門,馬車行進度異常緩慢,三個門擠滿了爭相出城賑災的車隊,有官方的、有王公大臣的、有民間富戶的……為了名望、地位,大興城內的世家門閥和富商都拚了。

不過這種於國有利、於民有利、於己有利的名利觀,也是儒家推崇倍至的非義不取的名利觀,無疑是一種正確健康、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

馬車內,楊集正在考慮涼州的各種安排,按照朝廷的安排,將會把五萬餘戶、高達二十六萬人口的災民全部遷移到涼州刺史府、總管府治下的庭州。

庭州也就是後世的準噶爾盆地南部,位於金山和時羅漫山之間,東北為金山、西部為準噶爾西部山地、南為時羅漫山山脈,是一個略呈三角形的封閉式內陸盆地,後世八大沙漠之一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目前尚未形成。

盆地西側、南側有很多處缺口,如額爾齊斯河穀、額敏河穀及阿拉山口,這些山口不僅是準噶爾盆地、吐魯番盆地的連接通道,還能使西風氣流由山口進入,為盆地及周圍山地帶來了充沛的降水,再加上金山和時羅漫山脈的冰雪融水,使盆地內部河流遍佈、百草豐茂,為農業和畜牧業創造了天然的優勢。百姓到了那裡以後,可以過著半農半牧的生活。

大隋王朝將在庭州建立五個縣,再在外圍修建軍事堡壘,防禦東北方的大湖區各部、北方的薛延陀、西方的西突厥。

楊集昨天已令涼州總管府司馬陰世師先去涼州整頓軍隊,掌控河西走廊涼州、甘州、瓜州段的安全,確保災民經過時,免得被吐穀渾、以及和吐穀渾眉來眼去的羌人部落襲擾。此外,又下達了四道命令:首先是向涼州治下各州傳達朝廷移民的決策,令各州做好接待災民準備;其次是命令伊州總管薛世雄率軍進入庭州大地清剿馬賊、征服散居盆地南部草原之上的小部落;第三是命令禮曹韋雲起出使薛延陀,確定大隋和薛延陀的邊界,以免日後發生衝突;第四道命令是讓工曹王琮率領工匠,前去庭州尋找、確定建城的地址,隻要他們確認好地址,便將突厥俘虜押解過去乾活。

但是對於楊集來說,首要問題還是糧食,除了軍糧、民糧、以工代賑賑濟糧以外,還要為大隋和吐穀渾、西突厥或許會爆發的戰爭備糧。

要命的是這次去的二十多萬災民,雖然可以去庭州墾荒開田,但田地不是那麼快就開的出來的,而且開出了,也有漫長時間無產出,這期間的口糧就是一個驚人的數字,若是把庭州駐軍、築城俘虜的口糧也算上,那麼需要的糧食那就更多了。光靠涼州根本養不了,所以需要從關隴運糧過去。

楊堅在這方麵大方得很,一口氣就承諾了兩百萬石,不夠再來說,但運輸卻成了頭疼的大問題,雖然可以利用渭水的水運條件把京城之糧運到渭州渭源縣,但是從這裡開始,將要通過陸路走完蘭州、涼州、甘州、瓜州、伊州,然後纔到目的地庭州。

雖然“蘭州—瓜州”這一段是古絲綢之路,北魏、西魏、北周、大隋出手戰爭需要,先後投入大手筆去修路,使之成為平坦、筆直的直道,但是大隋火車、汽車,隻有馬車,這要搬多久?

“瓜州—庭州”段,就更加難走了。

從京城雍州到庭州,整整有十個州,為了減少運輸成本、運輸速度,最好的辦法就是采用調節法、分段運輸法。

調節法就是把涼雍之交、屬於雍州(大洲)的涇、岐、秦、渭、原、靈等州的官糧一概搬去涼州,然後以京城配給的糧食補。當然了,這些州的官糧也是百姓上交的租庸調,直接算在兩百萬石以內也無妨的,免得他們還得送來京城,這樣便能縮短運輸路程,還節省大量時間、成本。

進入涼州以後,便采用分段運輸法,每支運糧隊伍往返於兩州官倉之間,而不用從頭走到尾,若是有人膽敢貪汙,一查就能知道在哪段出現問題。

還有節省成本的辦法,那就是讓朝廷把一部分糧食折成現錢,然後讓他拿錢去涼州采購百姓手中的餘糧,糧商們也是這麼乾的,若是官方出麵的話,定能從糧商手中搶到這部分糧食。

除了以上這些辦法,楊集實在想不出彆的了。

他輕輕揉了揉太陽穴,目光落在地圖上伊犁河穀一帶,這一帶人口眾多、土地肥沃、盛產糧食,在後世有“塞外江南”的美譽。

目前這裡屬於西突厥泥撅處羅可汗的地盤,但由於他被契苾部、薛延陀、射匱可汗夾攻,對這一帶的掌控力不強,處於泥撅處羅可汗和契苾部爭奪的地帶,契苾部現在已經被高熲說服了,已經和大隋達成了結盟之議,所以目前不能立刻攻打此處。

他目前最重要的使命是先鞏固現有地盤,將庭州正式建立起來,至於戰爭方麵,也是先以慕容伏允的吐穀渾為主,他既然敢在大隋與步迦可汗交戰之際在涼州大地搞事,就應該承擔一切後果,彆以為道個歉就行,大隋王朝還不至於那麼窩囊。

正如楊堅所言,吐穀渾居高臨下,俯視著涼州、雍州、益州北部,如同懸在頭頂的利劍一般,所以吐穀渾必須亡國、此地必須屬於大隋。

當他回到王府,在大門口張望的門房管事上前拱手稟報:“殿下,滕王在府內久候多時了。”

“嗯,我知道了。”楊集步入府門,心知楊綸這傢夥是道彆來了。

楊綸被任命為兗州大總管的時間隻有四五天時間而已,連主要佐官都冇有配齊,再加上有楊達前去河南賑濟災民,所以他用不著著急過去,但是隨著災民大舉湧入關中,他哪怕是孤家寡人也得去了。

正好楊集也有些十分重要的話要交待他,既然自己來了,倒是省得上門去找人了。

——

求收藏、月票、推薦票。

請問有幾個朋友開自動訂閱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